趙進喜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腎病內分泌科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擅長治療糖尿病及其多種并發(fā)癥(如糖尿病心、腦、腎、眼底、胃腸、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等)、腎病、內科雜病和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盆腔病以及小兒多動癥、遺尿癥、抽動穢語綜合征等疑難雜癥。
郁證的中醫(yī)藥治療
郁證是以情志憂郁、氣機郁滯引起的以情緒低落為特征的一類病證。其中心病位在肝,發(fā)病以氣機郁滯為要。病理性質有實有虛,病初以邪實為主,病久邪戀傷正可致虛實夾雜。本病的轉歸預后,與患者體質之別、所處環(huán)境,以及治療是否得當?shù)纫蛩孛芮邢嚓P。一般新病易愈,久病難治,如情緒不暢誘因不除,容易反復發(fā)作。郁證的各證候之間可相互轉化,或相互夾雜。其中,有病情嚴重者,情緒低落不斷加重,悲觀厭世,甚至可能誘發(fā)自殺,危及患者生命。
辨清證型是關鍵
辨六郁氣、血、痰、火、濕、食是郁證常見的6種病理類型,臨床常兼夾出現(xiàn),但始終以氣郁為主要病變,辨六郁即辯明患者所屬何郁。氣郁特征為善太息、脅肋脹痛、脈弦;血郁特征為痛有定處、肌膚甲錯、舌質暗、有淤斑;痰郁特征為體胖痰多、咽中如有炙臠、舌苔膩、脈滑;火郁特征為時有口瘡、口干、口苦、大便干、舌質紅、苔黃、脈弦數(shù);濕郁特征為身重、胸脘痞滿、舌質淡、苔白膩;食郁特征為噯腐吞酸、口臭、食少腹?jié)M。
辨臟腑一般來說,氣郁、血郁、火郁主要關系于肝;痰郁、濕郁、食郁關系于脾;久病多虛,與心、腎關系最為密切。
辨虛實新病多實,久病多虛。氣、血、痰、火、濕、食等郁屬實,病久耗傷正氣,心脾兩傷、心神失養(yǎng)屬虛。另外,病久虛實夾雜者也不少見,臨床需辨別虛實之主次。
理氣開郁需分證論治
調暢氣機、理氣開郁、移情易性是治療郁證的基本原則。對于實證,首當理氣開郁,再根據(jù)其是否兼有血淤、痰結、火郁、濕滯、食積等證,分別采用活血、祛痰、清火、化濕、消食等法。虛證應根據(jù)所損及的臟腑及氣血陰精虧損的不同情況而補之,或養(yǎng)心安神,或補益心脾,或滋養(yǎng)肝腎。虛實夾雜者,虛實兼顧。
郁證病程較長者,用藥不宜峻猛,祛邪不傷正,扶正不戀邪。精神治療應貫穿郁證治療的全過程,可選擇配合針灸、氣功等療法,以提高療效。其分證論治可參考如下:
肝氣郁結證 情緒低落,善太息,脅肋脹痛,不欲飲食,胸脘痞滿,大便干稀不調,女子經(jīng)前乳房脹痛,舌質淡,苔白,脈弦。治法:疏肝解郁,抑肝扶脾。方藥可用柴胡疏肝散加減。參考處方:柴胡、炒枳殼、陳皮、炙香附、川芎各9~12克,赤芍、白芍各12~30克,蘇梗、香櫞、佛手各6~9克,玫瑰花9~15克,炙甘草6克。該方適合于少陽氣郁體質,或憂郁氣結者。
氣郁化火證性 情急躁易怒,胸脅脹痛,口干、口苦,目赤,嘈雜吞酸,失眠多夢,大便干,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法:疏肝解郁,清肝瀉火。方藥可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痰氣郁結證 精神抑郁,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善太息,胸部滿悶,舌苔白膩,脈弦滑。治法:行氣開郁,化痰散結。方藥可用半夏厚樸湯加減。
心神失養(yǎng)證 精神恍惚,悲憂善哭,心神不寧,時時欠伸,舌淡,苔白,脈弦細。治法:甘潤緩急,養(yǎng)心安神。方藥可用甘麥大棗湯加減。
心脾兩虛證 多疑善慮,頭暈神疲,心悸膽怯,失眠健忘,納差,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治法:健脾養(yǎng)心,補益氣血。方藥可用歸脾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