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萍
(寶雞文理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和學界對當代女性境遇的反思,女德研究成為當前的學術熱點之一,不僅出現(xiàn)了大量的學術論文、一定數(shù)量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還出現(xiàn)了兩部學術專著,它們分別是陳佳的《先秦時期女德研究》(九州出版社2019年版)和俞士玲的《漢晉女德建構》(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版),這些成果主要集中探討傳統(tǒng)女德的形成原因、發(fā)展歷史、主要內(nèi)涵、文學建構及其現(xiàn)代價值。但基于現(xiàn)代背景下,對現(xiàn)代女德系統(tǒng)建構的研究成果則相對比較單薄,也是目前急需填補的空白,本文的探索就是在這種需求下展開的。
在社會生活中,甚至學術界,對女德的認識有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對女德的反感、輕視,甚至憤怒;另一種是對傳統(tǒng)女德的無限仰慕、推崇,甚至美化。這兩種傾向在學理上都根源于對女德宗旨的誤解和對傳統(tǒng)女德認識的偏差。因此,筆者雖然旨在闡述傳統(tǒng)女德中的智德視域及智德在現(xiàn)代女德建構中的走向和地位,但在此之前,有必要先厘清以下兩類問題:第一,女德的宗旨是什么?是否女德無論其內(nèi)涵為何,其本身就是對女性的歧視?第二,如何正確認識傳統(tǒng)女德?首先,現(xiàn)代女德建構的宗旨是女性自身的幸福,以及由女性自身價值而構造的社會價值,即社會安定和諧。所以,提倡女德并不是對女性的歧視,而是探尋女性的幸福之路,這是研究女德必須堅持的。既然如此,為什么很多人畏懼反感女德?這主要是因為傳統(tǒng)女德的負面價值過重,同時也因為我們對傳統(tǒng)女德的正面價值挖掘不夠。
對于為什么要建構女德,一般人認為是為男權社會服務的,它是男權等級社會對女性的要求,通過塑造“一個溫柔端莊的淑女,一個貞潔忠誠的妻子,一個賢明慈愛的母親,一個孝敬恭順的媳婦(女兒),一個勤儉持家,能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的內(nèi)人”①而服務于主流社會群體,這種看法應該是不錯的。現(xiàn)在要討論的是傳統(tǒng)女德建構者是否完全基于他者視角而沒有顧及到女性自身?答案是否定的?!杜]》②被譽為女德第一書,在其《原序》中,班昭交代了她著述的意圖:一是恐諸女“不聞婦禮,失容他門,取辱宗族”;二是希望《女誡》可以幫助諸女,“俾助汝身”,使諸女在夫家不犯過錯,生活順當。“取辱宗族”是外在視角,但“俾助汝身”卻是基于女性自身的視角?!杜]》是一個母親送給即將出嫁女兒的最好禮物,可以助益女兒生活幸福。此外,在《進女孝經(jīng)表》中,作者鄭氏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愿,鄭氏的侄女被冊封為“永王妃”,為了解決侄女遇事不知道怎么處理、“夙夜憂惶,戰(zhàn)懼交集”,而做《女孝經(jīng)》予以訓誡。
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女德著作多為女性所做③。因此,“女人何苦要為難女人”的問題就不是“為難”,而是女性智者④為大眾女性謀劃好的出路。在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主體道德氛圍下,女性只有自覺自愿地扮演好各種角色,才能得到社會主流群體的肯定,獲得平和安定的生活。只是這種出路在當今兩性平等平權的背景之下顯得有些可笑可悲罷了。境況變了,女德的內(nèi)涵也應該發(fā)生改變,但女性自身的視角⑤,追尋女性幸福的宗旨不應改變,這就是現(xiàn)代女德建構的價值所在。
學術界一般將傳統(tǒng)女德的內(nèi)涵概括為“男尊女卑”“男外女內(nèi)”“三從四德”“從”“節(jié)”“孝”“勤”[1]。傳統(tǒng)女德的觀念起源于先秦的儒家經(jīng)典中⑥,而被后世的女德倡導者不斷強化發(fā)展,成為傳統(tǒng)女德的主脈絡,如漢代的班昭提倡“卑弱”“敬順”“四行”(四德)“曲從”(《女誡》),唐代的宋若莘認為“名家之女,四德粗全”(《女論語·序傳》)、“立身之法,惟務清貞”(《女論語·立身》),明代的徐皇后認為女性應“體柔順,率貞潔。服三從之訓,謹內(nèi)外之別。勉之敬之,始終惟一”(《內(nèi)訓·謹行》),清代的史搢臣認為“妻雖賢不可使與外事”(《愿體集》)。但是,如果認為傳統(tǒng)女德只講“男尊女卑”“男外女內(nèi)”“三從四德”“從”“節(jié)”“孝”“勤”,就把傳統(tǒng)女德簡單化了[2]2,也過于負面化了。傳統(tǒng)女德倡導許多具有普適價值的德性,如“賢明”“仁智”(《列女傳》⑦),“諫諍”“守信”(《女孝經(jīng)》),“禮以制心”“積善遷善”“慎言謹行”(《內(nèi)訓》),“忠義”“才德”“智慧”“慈愛”(《女范捷錄》),“母教”⑧等,都是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為基礎的,在當今社會依然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便是基于這些普適性德性,論述智德的傳統(tǒng)內(nèi)涵、現(xiàn)代建構,及其在現(xiàn)代女德建構中的重要地位的。
很多人受“女子無才便是德”⑨的觀念的影響,認為傳統(tǒng)女德不講才能和智慧,這是對傳統(tǒng)女德的誤解。漢代劉向《列女傳》共七卷⑩就有三卷論述女子的才能和智慧,它們分別是《賢明傳》《仁智傳》和《辯通傳》,而《母儀傳》“小序”指出,母親應該具備的德性之一便是“賢圣有智”。唐代的鄭氏在《女孝經(jīng)·賢明章》開篇就肯定了女子的才智,認為:“人肖天地,負陰而抱陽,有聰明賢哲之性,習之無不利,而況于用心乎?”明代呂坤說:“圣人貴德,尤貴有才之德?!?其《閨范·善行·婦人之道》列舉了“明達之婦”和“文學之婦”的典型,《閨范·善行·母道》列舉了“智母”的實例,以此充分肯定女性的見識、機智、權變和文學才華。明代劉氏《女范捷錄》的《智慧篇》全面闡述了女子應該具備的各種智慧,《才德篇》分析了“德”與“才”的關系,有力駁斥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清人章學誠也認為:“古之賢女,貴有才也。前人有云:‘女子無才便是德’者,非惡才也。正謂小有才而不知學,乃為矜飾騖名,轉不如村姬田嫗,不致貽笑于大方也?”(《婦學》)由此可見,智德是傳統(tǒng)女德的重要內(nèi)涵之一。筆者在下文將分類闡釋傳統(tǒng)女德中的智德視域。
《女范捷錄·智慧篇》開篇即說:“治安大道,固在丈夫,有智婦人,勝于男子。遠大之謀,預思而可料,倉卒之變,泛應而不窮,求之閏閫之中,是亦笄幃之杰?!闭J為治國安邦雖然是男子的責任,但是有智慧的婦人往往有遠大的志向,能統(tǒng)籌謀劃,預料世事的發(fā)展趨勢,能從容應對倉促之變,才智遠勝于男子,成為女中豪杰。按其上述之言和《智慧篇》所舉實例,劉氏所謂的“智”應包含謀略之智、預世之智、應變之智、識人之智、仁愛之智。另外,《列女傳》的“賢明”“仁智”,《女孝經(jīng)》的“賢明”,《閨范》的“明達”和“智母”論述旨趣與《智慧篇》類似,“有智婦人”都有對社會政治人生的見識、預知、謀略和通達權變,故筆者將上述之智統(tǒng)合納入“明智”條目之下。
1.謀略之智。劉氏認為有智慧的女子往往比男子更加胸懷天下,志向高遠,有見識、有謀略,“齊姜醉晉文而命駕,卒成霸業(yè)”(《女范捷錄·智慧篇》)就是典范。齊姜的雄才大略在《列女傳·賢明傳·晉文齊姜》傳中有詳細記載:晉文公因亂奔齊,齊桓公將本宗女嫁之,即為“齊姜”,并且對晉文公甚為優(yōu)待:出門有二十乘馬的排場,致使晉文公樂不思晉,齊姜苦勸晉文:“夙夜征行,猶恐不及,況欲懷安,將何及矣!人不求及,其能及乎?亂不長世,公子必有晉?!饼R姜的意思是,文公你就算日夜奔波,也怕來不及成就大業(yè),怎么可以貪圖安逸?這樣大業(yè)如何可成?人如果沒有追求,肯定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因為齊姜預測晉之亂不可能長久,晉文公終能得晉。但由于晉文公不聽勸諫,齊姜就與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合謀,將晉文公灌醉強行帶出齊國,最終晉文公掌晉國權柄,稱霸諸侯。這則傳記高度贊揚了齊姜的見識、膽識和謀略,她不僅有高遠的志向,寬闊的視野,還可以在晉文公不聽勸諫之下,從容謀劃,強行將其送走,助其成就霸業(yè),成為歷代賢婦、智婦的典范。
此外,《智慧篇》和《賢明傳》都標榜“齊相御妻”,認為其能為夫謀劃,勸夫戒驕,躬行仁義,最終使齊相御者位列大夫,御者妻也成為“命婦”。如若齊相御妻和御者一樣滿足于做一名駕車手,沒有遠大的志向和謀略,就不可能夫貴妻榮,傳為佳話。另外,漢代丞相楊敞的妻子也是一位見識卓越、膽略非凡的女性,“妻促夫出而定策,以立一代之君”(《智慧篇》)。大將軍霍光欲廢邑昌王而立宣帝,前往丞相府與楊敞商量,楊敞膽怯退縮,其妻促之曰:“廢昏立明,何等大事,而畏縮如此。今不出,明日議成而滅族矣?!盵3]138楊敞乃定策立宣帝,以功封平通侯。若非敞妻,真可能毀家滅族矣,何況封侯?智慧女性,何等見識,何等謀略,于今亦不多見。
2.預世之智。俞士玲認為《賢明傳》和《仁智傳》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不過《賢明》偏重對社會、人事的把握,《仁智》偏重對天理、禍福的預知能力”[2]20。分析《仁智傳》15篇可知,俞士玲的判斷是合理的。雖然《晉范氏母》《魯漆室女》體現(xiàn)了范母和漆室女的仁愛之智,但其預知禍福、推測世事發(fā)展的智慧也是非常明顯的。整個《仁智傳》都遵循傳主預測謀事,預測得到驗證的敘述模式展開,如《許穆夫人》描述了衛(wèi)懿公的女兒、許穆公妻子的言行。當初許國和齊國都向衛(wèi)國求親,衛(wèi)懿公想將女兒許配給許國,其女(許穆夫人)認為將她許配給齊國更有利,可以在戰(zhàn)亂時得到齊國的援助,但是衛(wèi)懿公不聽,將其嫁給許國,后衛(wèi)國果然在危困之時許國無法救助,齊桓往而存之。這充分顯示了許穆夫人的見識和預世之智。
《女范捷錄·智慧篇》也列舉了許多有見識的女性,她們能見微知著,做出明智的選擇和謀劃,并顯達于后世,如“顏女識圣人之后必顯,喻父擇婿而禱尼丘。陳母知先世之德甚微,令子因人以取侯爵”,顏女預料到圣人之后必然顯達,告訴其父擇梁叔乞為婿,后生仲尼,顏女因其子而名留青史。陳嬰母親知道陳家先世無大德,奉勸兒子擇主而事,以取封侯,后陳嬰果封棠邑侯,其母功不可沒。還有一類女性能預知禍福,果斷放棄榮華富貴,避禍全身,如“陶答子妻畏夫之富盛而避禍,乃保幼以養(yǎng)姑;周才美婦,懼翁之橫肆而辭榮,獨全身以免子”。
3.識人之智。對天理、禍福、世事發(fā)展的預知,往往伴隨著對人的才能、性情、德性的判斷,即識人之智。比如,趙括的母親在比較了趙括和他父親趙奢之后,認為趙括不體恤下情,不仁愛下屬,愛財重利,疏于國事,所以“不可使將”(《仁智傳·趙將括母》)代替廉頗抵御秦國,“便之為將,必喪師而辱國也”(《智慧篇》)。但孝成王沒有聽從趙母的諫言,后趙兵果敗,括死軍覆。趙括的母親因提前上書阻止過此事,而獲得了赦免權,故趙括家族得以留存。有智慧的女性,往往能通過細微之處,判斷一個人的品性和發(fā)展趨勢,括母如此,魯公父文伯母、房玄齡母亦如是。
公父文伯是魯國相,文伯死后,他的姬妾非常悲痛,有的甚至自經(jīng)以殉葬,但是前往吊唁的士大夫俱無戚容,文伯的母親通過這一點即知文伯獨鐘愛于妾婦而簡賢棄禮,故“識文伯之不好賢”(《智慧篇》)。房玄齡的母親僅僅“隔屏窺客”(《智慧篇》),即知房玄齡的朋友氣度不凡,皆“卿相之器也”(《智慧篇》)。此后,與房玄齡交往的杜如晦、薛元敬等皆為唐太宗時期的宰相。此等識人之智確實可稱為“笄幃之杰”。
4.應變之智。呂坤在《閨范·善行》中多次稱贊女性的應變之智,除了前面提到的“詹氏女”以其機智保全父兄,還有“梁氏全夫之智,臨變不迷,從一之貞,再生不易”[4]96。此外,還有一個在淮揚為帥之人的仆人之妻,此仆人非常驍勇,在經(jīng)過芒碭這個地方的時候被盜賊所殺,仆妻非常悲痛,但在盜賊面前,她佯裝自己之前是被仆人強擄為妻的,因此非常感謝盜賊的相救之恩,并許諾以重金回報,在獲得盜賊信任后將盜賊引入村社擒之。呂坤認為:“倉促之際,恐懼之心,智者且暄然失策,況婦人乎!乃能以節(jié)義之語,觸盜賊之憐,既免殺辱,又報仇讎,智深勇沉,烈丈夫所讓,孰謂斯人而有斯識耶?”[4]117“智深勇沉,烈丈夫所讓”與“有智婦人,勝于男子”異曲同工,呂坤與劉氏對女子之智的高度贊揚甚為契合。雖然古代女德中的應變之智與貞潔、孝悌聯(lián)系在一起,但其無損于“有智婦人”的“應變之智”。
此外,在《智慧篇》中劉氏就應變之智還列舉了一些典型實例,如“有緡娠少康而出竇,遂致中興”,夏相夏寒浞篡帝位,帝妃有緡氏懷孕,而藏匿于墻壁之中躲過此難,后逃歸母家,而生少康,少康長大后滅夏寒浞,中興夏室。如果沒有有緡氏的機智應變,保全自我和子嗣,少康中興將成為虛言。
5.仁愛之智。仁愛之智就是基于仁愛的智慧和基于仁愛之心的行為與話語,如“漆室處女,不績其麻而憂魯國;巴家寡婦,能捐己產(chǎn)而保鄉(xiāng)民”“漂母哀王孫而進食,后封王以報千金”(《智慧篇》)等。這種仁愛之智在《列女傳·仁智傳》中有記載,一是《魯漆室女》,與《智慧篇》的“漆室處女”說的是同一人;二是《晉范氏母》,范氏母是晉范獻子的妻子,他的三個兒子去趙簡子那里游玩,趙簡子在園子里騎馬,嫌園子里的樹礙事,問他們怎么辦?老三認為應該開放園圃,讓民伐木,然后將木頭賤賣于民,這樣既能悅民又能解決問題,但是,范母卻認為,這樣做是欺詐百姓,有違仁義,而且斷言:“終滅范氏者,必是子也?!焙蠊粦?。這則傳記秉承《仁智傳》的一貫傳統(tǒng),所闡明的預世之智,也與“仁愛”關系密切。
因此可知,“有智婦人”的智慧往往并非一種。齊姜的謀略之智中包含著其對晉國局勢的預料,有緡氏的應變之智中包含著深遠的志向,楊敞妻子的謀略中透露出其沉著冷靜的應變之智,陳嬰母親的預世之智中包含著其對兒子未來的謀劃,趙括母親正是因為認識到趙括的能力,才能預知趙兵必敗,漆室之女對魯國的憂慮是基于其對魯國局勢發(fā)展變化的預知,范氏母的仁愛之智中亦包含著預世之智和識人之智。本文為了凸顯女性的智慧類型而根據(jù)女性具有典范意義的主要智德進行了分類論述。
才能和智慧是一致的,具有表里內(nèi)外的關系,內(nèi)在的智慧達于物,往往表現(xiàn)為明識和才智。所謂明智,是指對社會政治人生的智慧,而才智主要指某一項具體的才能,如認知才能、創(chuàng)作才能、善辯才能、理家才能和專業(yè)技術才能等。
1.認知之才。認知才能相對于其它才能有一定的特殊性。認知的對象如果是社會政治人生,就是一種見識,這種見識是謀略之智、預世之智、識人之智、應變之智、仁愛之智的基礎。而認知的對象如果是某種特定的知識,就表現(xiàn)為認知的才能,如知書識字,達禮通經(jīng),見聞廣博。此處特指后一種意義上的認知。
在《智慧篇》中,劉氏高度贊揚了管仲姬妾婧的才智。齊桓公出游遇賢者寧戚,感其賢,使管仲迎之,寧戚說:“浩浩乎!白水?!惫苤俨唤馄湟猓迦詹怀?,非常憂慮不知如何回稟桓公,婧知道后,告訴管仲,“浩浩白水”出自一首古詩?,意即寧戚愿意出仕,管仲不辱使命,后桓公任命寧戚為相,齊國大治。如果不是因為姬妾婧的博學多才,管仲將無法明了寧戚的意愿,更無法完成使命,齊國自然也無法得到賢相。女子之才,經(jīng)天緯地,治國安邦,不能小覷。此外,《才德篇》也列舉了許多達禮通經(jīng)的女性,如“宣文之授周禮,六官之巨典以明”,宣文是前秦太常韋逵的母親宋氏,世習周禮。當時周禮殘缺,苻堅封宋氏為宣文君,升堂講解周官六則,使周禮之學大明于世。再如“漢伏氏之女,傳經(jīng)于帝”。漢文帝時,《尚書》殘廢,老儒伏生知之,但年逾九十,手不能書,口語不清,賴其孫女聽其言而錄之,《尚書》才得以傳世。而這些女性也因其才能留名青史。
此外,章學誠在《婦學》中探討了上層婦女知書識字、達禮通經(jīng)的原因:“男子弧矢,女子鞶帨,自有分別,至于典禮文辭,男婦皆所服習。蓋后妃、夫人、內(nèi)子、命婦,于賓享喪祭,皆有禮文,非學不可?!盵5]491在章學誠看來,古代男子佩戴弓箭,女子佩戴小囊和毛巾,自有分別,但是后妃、夫人、內(nèi)子、命婦都得參與賓享嘉宴、喪葬祭祀事宜,故不得不學習典禮文辭,其中就不乏高才博學者。
2.創(chuàng)作之才?!杜督蒌洝返摹恫诺缕犯叨荣潛P了女性的創(chuàng)作才能,如“大家之《續(xù)漢書》,一代之鴻章以備?!缎⒔?jīng)》著于陳妻,《論語》成于宋氏?!杜]》作于曹昭,《內(nèi)訓》出于仁孝。敬姜紛績而教子,言標左氏之章;蘇蕙織字以致夫,詩制迴文之錦。柳下惠之妻,能謚其夫”,《才德篇》不僅對班昭、陳邈妻鄭氏、宋如莘、仁孝皇后等推崇備至,而且對敬姜的教子言論、蘇惠的回文詩、柳下惠妻子的誄文大加贊賞,同時也展現(xiàn)了女性創(chuàng)作才能的多樣性?!坝兄菋D人”不僅能續(xù)寫史書,傳承文化;還可以言載哲思,教化人心;更可以創(chuàng)作詩文,傳情達意。即便是呂坤認為蔡文姬、李清照、朱淑貞等女性作家德性平庸,不能刊入《閨范》,成為道德典范,但也稱贊她們是詠雪賦詩的高才[4]117,而且在《閨范·善行》中列出“文學之婦”?條目,意味著對女性文學才能的肯定和欣賞。
章學誠的《婦學》整體上對婦女的創(chuàng)作才能給予了肯定和贊揚,他認為春秋以前“內(nèi)外諸傳、諸侯夫人、大夫內(nèi)子,并稱文能道,故斐然有章”,鄧曼、穆姜、魯穆伯之令妻等都“文采風流,與名卿大夫有何殊別”[5]492。只是戰(zhàn)國之后,偏向詞章文采,所以婦女的著作也逐漸偏向華麗,以至于后世,多以才騖名,漸失雅正清靜之旨。即便如此,章學誠依然贊嘆:“李易安之金石編摩,管道升之書畫精妙,后世亦鮮有其儷矣?!盵5]494以德論才,雖有雅才、小才之分,但女子的才情本身往往會超越世俗的評判標準,直達人心,經(jīng)久不滅。
3.善辯之才?!读信畟鳌まq通篇》記載了15位善辯的女性,其中《齊傷槐女》《趙津女娟》《齊太倉女》三傳亦錄入?yún)卫さ摹堕|范·善行·女人之道》[4]68-70,這些傳記中,女性一般通過自己的機智善辯和能言善道解決人生中的難題,這種敘事模式也被《今列女傳》采納。在《列女·辯通篇》中記載了咸豐九年(1859年)冬遴選秀女的過程中,一待選秀女因受不了嚴寒侵體,語出不敬之詞逆反帝聽,后因其言辭合理、切中時弊,咸豐帝恕其無罪,并罷選秀女。這則故事影響很大,流傳甚廣。此外,在《后漢書·列女傳》中記載了馬倫在新婚夜與夫婿袁隗三難三辯的故事:
汝南袁隗妻者,扶風馬融之女也。字倫。隗已見前傳。倫少有才辯。融家世豐豪,裝遣甚盛。及初成禮,隗問之曰:“婦奉帚而已,何乃過珍麗乎?”對曰:“慈親垂愛,不敢逆命。君若欲慕鮑宣、梁鴻之高者,妾亦請從少君、孟光之事矣。”隗又曰:“弟先兄舉,世以為笑。今處姊未適,先行可乎?”對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茍然而已。”又問曰:“南郡君學窮道奧,文為辭宗。而所在之職,輒以貨財為損,何邪?”對曰:“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毀;子路至賢,猶有伯寮之訴。家君獲此,固其宜耳?!壁竽徊荒芮?,帳外聽者為慚。(《后漢書·列女傳第七十四》)
袁隗一難馬倫奢華,二難其不悌(姊未適而先適),三難其父治理之才,都被馬倫輕松化解。馬倫非常善辯,存于內(nèi),博學多才,機智靈動;表于外,言辭犀利,詼諧反諷?!坝兄菋D人”內(nèi)外圓融,釋情達性,馬倫是也。
4.理家之才。古代女子雖然局限于內(nèi),但并不如想象的那么輕松,男子志于外,女子安于內(nèi),將整個家庭甚至家族內(nèi)務管理妥當并非易事,需要有非常高明的管理才能。因此,古代女德中,強調(diào)最多的應該是女子的理家之才,包括教育孩子、輔助丈夫、和諧人際關系、接待賓客、管理仆婢和家財?shù)取?/p>
首先,母儀、敬順、孝道是古代女德的主弦律,對此《列女傳·母儀》《女誡·敬順》《女孝經(jīng)·賢明》《女范捷錄·孝行》等都有論述。女性應承擔教育子女、輔助丈夫、和悅父母公婆的責任,因此,古代女子必須具備的生存才能就有教育才能、輔佐才能和侍奉才能。其次,除了丈夫子女父母公婆,一個家庭(家族)中還有一些重要的其他成員,如姑叔、姒娣、姊妹、兄弟、親戚等,“有智婦人”還必須具備交際才能,使家庭(家族)和諧安寧、不起紛爭。社會交際再往外擴,往來賓客的宴請應酬,也是妻子的職責,如《內(nèi)訓·待客章》《新婦譜·款待賓客》都專章論述了女子的待客之道,《人生必讀書》[4]193-208等也有相關論述。再次,古代女性還應該具備管理才能,主要是管理仆婢,《王孟箕家訓》“御下篇”專章論述了女子的管理之道,《新婦譜》“待堂上仆婢(二條)”“待本房仆婢(四條)”“母家奴婢”更是分類闡釋了女子對仆婢的管理要求,可謂用心良苦。
在古代,一般認為管理家產(chǎn)是男人的事情,重大的財產(chǎn)分配都由男人負責,但是因為婦女掌管內(nèi)務,也有一定的財產(chǎn)支配權,因此,《女論語·營家章》《女范捷錄·勤儉篇》都認為女子應勤儉持家。清代陳確的《新婦譜補》也有《勤儉》篇,認為“勤儉乃立家之本”,有見識的婦女應該淡泊于物,超脫物外,“家雖富厚常要守分,甘淡泊,喜布素,見世間珍寶錦繒,及一切新奇美好之物,若不干我事,方是有識見婦人”;在《有料理有收拾》篇中,陳確指出“凡物要有收拾,凡事要有料理,此又是勤儉中最吃緊工夫”,即持家,管理家財,不僅要勤儉,還要懂得統(tǒng)籌安排,協(xié)調(diào)處理,該大方時大方(待客),該節(jié)儉時節(jié)儉(居家),此是謂“妥帖”。此外,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即“蕩子嫖賭,致費祖宗基業(yè)”時,新婦應“苦諫作家,堅守田產(chǎn),允稱哲慧”?!缎聥D譜·敬丈夫(六)》里說甘于淡泊,即是“見識”;能“堅守祖業(yè)”,即是“哲慧”。當然,由于女性的智慧長期被局限于方寸之內(nèi),氣象也越來越小,這是應該看到的。
5.職業(yè)技能。古代女德范圍比較寬廣,除了內(nèi)在品性(德),還包括“言”“容”“功”,即班昭所謂的“四行”,“功”有時也稱為“工”,指女性應該具備的職業(yè)技能。班昭認為:“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供賓客。是謂婦功。”(《女誡·婦行》)徐皇后認為:“人道重夫昏禮者,以其承先祖、共祭祀而已。”(《內(nèi)訓·奉祭祀章》)“共祭祀”,就是說,輔助丈夫完成祭祀是婦女的重要職責。清代查琪認為:“一應女工,及中饋?等務,是婦人本分內(nèi)事,非有奇才異能可炫耀也。”(《新婦譜補·逞能》)章學誠認為,“然易訓正位乎內(nèi),禮職婦功絲枲。《春秋傳》稱賦事獻功,《小雅》篇言酒食是議,則婦人職業(yè),亦約略可知矣”[5]491,即婦人的職業(yè)有“絲枲”(紡絲績麻)、“賦事獻功”(在冬祭上獻上絲枲、布帛等,是“共祭祀”的一部分)、“供酒食”。因此,古代女性應該具備的專業(yè)技能主要有兩個:一是紡織、刺繡、縫紉技能;二是烹飪技能。古代女性的分內(nèi)事,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專業(yè)技能,非心靈手巧、刻苦訓練恐不能為。
綜上所述,古代女德的智德視域是非常寬廣的,雖然在“男外女內(nèi)”的社會分工格局下,普遍強調(diào)女子的理家才能和職業(yè)技能,但是“有智婦人”的認知才能、創(chuàng)作才能、善辯才能、謀略之智、預世之智、識人之智、應變之智、仁愛之智也多有體現(xiàn)。雖然古代學人在稱贊女性智慧時常伴有忠貞、孝悌、賢明和仁愛的評價,但智慧本身并不局限于此。雖然基于性別的刻板印象的廣泛性、持久性和高度的傳承性,在“中國文化觀念中,對女性基于整體的才智的肯定性、絕對性認識遠未能形成”[2]80,但智慧是人類之追求,就算是基于男性的視角,在社會的最下層,也有對智慧女性的呼喚,“好婦人,曉大事,夫前不題小話子”[6]。當代女性應傳承先賢的智慧之果,并將其發(fā)揚光大,開創(chuàng)新智。
現(xiàn)代女德應建構在三個基礎之上:一是現(xiàn)代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和實際需求,二是傳統(tǒng)女德中的普遍價值,三是合理的性別理論?。智德作為現(xiàn)代女德的內(nèi)涵之一,其建構也應遵循這三個向度。前文所述傳統(tǒng)女德中的智德內(nèi)涵,具有普遍的價值和意義,應被現(xiàn)代女性智德容納和進一步發(fā)展。下面筆者將在社會現(xiàn)狀和性別平等差異理論?的基礎上,探討現(xiàn)代女性智德建構的基本走向。
1.抉擇的必要性。在傳統(tǒng)社會中,女性被限制在私人(家庭)領域,“男外女內(nèi)”“男不言內(nèi),女不言外”[7]419是社會整體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女性亦將這種規(guī)范內(nèi)化為自我意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覓得良婿,組織家庭,相夫教子、侍候公婆、打理家務是絕大多數(shù)女性唯一的選擇。這種選擇與其說是選擇,不如說是被選擇和被安排,它是一種沒有自主權的非自我選擇。當今社會,女性不再被限定在私人領域,而是可以與男性一起走出家門,走進公共生活領域,選擇自己喜歡的人,做自己喜歡的事。但是在傳統(tǒng)社會女子不能選擇,雖然要擔負被選擇的后果,但由于不用承擔選擇失誤的責任,好像也就不需要太多抉擇的智慧?。能選擇并不意味著會選擇,自由只有把握在能自由的手中才會有更大的價值,不然就會導致災難甚至毀滅。當代女性雖然獲得了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并不意味獲得了真正的幸福,因此,必須強化女性的抉擇之智,學會選擇最符合自己的道路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2.抉擇類型。首先是婚姻抉擇。傳統(tǒng)社會奉行“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法則,不婚人群是社會中的另類存在,而且大部分情況下是“被迫”不婚,而不是主動選擇不婚。當今社會,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結構變化、法律制度完善及意識形態(tài)的變遷,出現(xiàn)了“第四次單身浪潮”[8]“不婚族”“剩女”“女光棍”等社會現(xiàn)象,而且有研究表明,許多高學歷、高收入女性主動選擇不婚,是目前我國單身人數(shù)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9]。其次是工作抉擇。當女性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外出工作時,并不存在抉擇問題,因為已經(jīng)“被選擇”,關鍵是當丈夫的收入能讓家人過上富足的生活時,工作或不工作才成為一種選擇。有研究表明,這種情況下有許多女性會選擇職場生活[10]。再次是生育抉擇。傳統(tǒng)社會中,不育是被歧視和被排斥的[4]59,所以不存在生不生育的抉擇問題,而在當下,“丁克”族、不育主義還沒有退潮,“全面二孩”政策便響亮出場,生不生孩子的話題逐漸被生不生二胎的焦慮和抉擇所取代,特別是對許多職業(yè)女性來說,抉擇甚難。
3.抉擇過程。人活著隨時隨處都要做出選擇,上述三種類型的選擇是當前女性普遍遭遇的抉擇難題:婚/不婚、育/不育、一胎/二胎、工作/不工作的抉擇,對女性的生活質(zhì)量、幸福指數(shù)具有深遠影響。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首先要認知自己,對自己做出明智判斷,即:對自己有什么、需要什么、適合什么、能勝任什么、追求什么等等要有明確判斷,對自己一無所知卻能做出明智抉擇是不可能的;如果選擇的結果恰好適合自己,那就是幸運的。其次要對相關的人事、社會狀況進行了解和準確判斷。因為人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我們不能脫離社會群體而孤立生活,如果把自己隔離于他人和社會之外,雖然能了卻許多煩惱,但也注定一生孤苦。因此,了解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及國家的需要對我們的抉擇同樣非常重要。最后要明白“十全十美”是人類的理想,也是人生的渴望,但終究只是理想而不能求全責備。人生有限,人生無常,我們不可能得到渴望的全部,唯有“抉擇”才是人生,只要能做出明智的合乎自身的選擇,人生才能無悔。
1.是度過風險人生的需要。人的一生都處在風險之中,有可以預料的風險,也有無法預料的風險;有因自己無知無能而導致的風險,也有由不可知的外力帶來的風險;有內(nèi)部風險,也有外部風險;有健康風險、經(jīng)濟風險、政治風險等等。因此,不管女人做不做選擇,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會有風險:不婚不育有可能要面對寡淡的人生;做全職太太,有可能被社會邊緣化甚至婚姻破裂;工作,也可能因為雙重角色的沖突而陷入兩難。人生不會重來,歷史不可逆轉,生于今時今日,女人是幸福的,至少可以與男人并肩而立,享受風和日麗的華彩人生。只是,有風和日麗就有狂風暴雨,只有做好萬全準備,具有強大的心智,女人才能站立于天空之下,經(jīng)久不衰。
2.堅強心智。在傳統(tǒng)社會中,女性的角色定位比較簡單,主要集中在家庭內(nèi)部,如女兒、妻子、母親、婆婆等,其矛盾沖突基本上也限于家庭內(nèi)部,比較單一,社會公共領域對女性的普遍要求比較低,相對應的生存壓力也較小,所需的心理承受力也偏低。但是當今社會,女性一旦走出家庭進入職場,擔任一定的職務,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承受相應的工作壓力。享受相同的教育和同工同酬是女性經(jīng)過艱苦斗爭才獲得的權利,但是,如果女性在相同的工作崗位上拿著相同的報酬卻無法承擔相同的責任,那么,又憑什么可以獲得與男性同等的權利?就算被賦予相同的權利,也終究會因為無法承受而失去權利。因此,女性只有增長才智,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增進承擔責任的勇氣,才能真正擁有權利,實現(xiàn)與男人的平等平權。
3.柔而不弱。女人經(jīng)濟獨立了,心理強大了,不再躲在男人的背后哭泣而尋求援助了,男人在驚嘆之余,找不到相應的詞語來指稱這群女人,女人也無法找到更好的詞匯來表達自己,于是,“女漢子”一詞?橫空出世,或褒或貶,不一而足?!芭疂h子”概念背后,隱含著男性視角下女性應該具有的性格特征:依附、柔順、脆弱、賢淑等,這也是傳統(tǒng)女性的典型特質(zhì)。但是在當今社會,獨立和強大是否意味著性別趨同化,女性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征才是“女性”本然應有的特征呢?
首先,性格趨同化是以男性為參照的,其合理性值得質(zhì)疑。其次,性格本來就是社會文化內(nèi)化后的產(chǎn)物,不同時代擁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是一種文化必然,改變傳統(tǒng)女性依附、脆弱的性格是當代女性的使命。再次,性情溫柔賢淑并不意味著內(nèi)心脆弱和依附,“柔”,柔韌,含有彈性之意,對應的是“剛”“硬”;“弱”對應的是“強”,因其意近,常合用混用,但是事物具有“柔性”,并不意味著其本身就“脆弱”“軟弱”,不然水性至柔,又怎會“水滴石穿”?因此,“柔而不弱”“外柔內(nèi)剛”應該是當代女性不錯的選擇,性情溫和,婉轉曲達?,既不失傳統(tǒng)之美,又能應對人世間的風風雨雨。然盡善盡美,人之所愿,但有不可強求者,寧可失“柔”,亦不可失去內(nèi)心的強大和剛強。再則,溫柔賢淑是美,爽朗豁達、果敢堅毅也是美,女性之美,千變?nèi)f化,不可屈于一端。
傳統(tǒng)女性的主要活動范圍在家庭(家族)內(nèi)部,其要協(xié)調(diào)的關系大多也是家庭(家族)內(nèi)部的關系,面對的沖突主要有人際關系沖突,如夫妻沖突、婆媳沖突、母子(女)沖突、姑叔姑嫂沖突、姒娣沖突、妻妾沖突、主仆沖突等,也有日常用度上的沖突,如自用節(jié)儉和待客大方?jīng)_突,自己節(jié)儉和公婆寬裕沖突等。此外,傳統(tǒng)女性還要對家庭(家族)的飲食和女工諸事宜做出協(xié)調(diào)處理,因此,需要一定的管理才能和協(xié)調(diào)之智。當代女性活動范圍擴大,除了要協(xié)調(diào)上述各種沖突、處理好家庭(家族)內(nèi)部事務之外,還要協(xié)調(diào)好工作與家庭的關系、職場內(nèi)部關系等,這就對女性的協(xié)調(diào)之智提出了更高要求。
工作與家庭的沖突普遍存在,但是有研究表明,在同等條件下,女性面臨的工作與家庭沖突比男性程度要高[11],而且中國已婚女性特別是青年女性承受的工作與家庭沖突最高[12],特別是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不得不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做出選擇,有些被迫離職[13]。有些女性則遭受性別歧視[14],在職場中的生存壓力增大,自我發(fā)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這是我國當前職業(yè)女性的普遍遭遇。面對這種現(xiàn)狀,女性除了期待國家制度的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發(fā)達外,還應做好適當?shù)男睦碚{(diào)適,在強大心智、堅定抉擇的基礎上,協(xié)調(diào)好工作與家庭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家庭內(nèi)部各種角色以及職場內(nèi)部的各種矛盾沖突,合理安排時間,增強自我協(xié)調(diào)能力和抗壓能力。女性只有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走出困境,因此協(xié)調(diào)之智在當前狀況下無疑是女性亟待提升的智慧。
傳統(tǒng)“女工”主要指“絲枲”和“供酒食”,即紡織、刺繡、縫紉、烹飪等,但當代社會職業(yè)分工越來越細?,各種職業(yè)都有相應的職業(yè)技術含量,特別是專業(yè)技術職務,則是根據(jù)實際工作需要,設置了明確職責、任職條件和任期,需要具備專門的業(yè)務知識和技術水平才能擔當?shù)模绺叩葘W校教師、自然科學研究工作者、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工藝美術師、建筑師、建造師、會計師、經(jīng)濟師、律師、醫(yī)生等職業(yè)都需要非常高的專業(yè)技術才能。女性要想獲得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在各種職業(yè)領域馳騁,就必須開闊眼界,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和能力,特別是各種專業(yè)技能。
上文梳理了傳統(tǒng)女性擁有的智慧及當代女性應該擁有的智慧??墒牵瑸槭裁匆獡碛兄腔??擁有智慧的女性就一定能幸福嗎?答案不是確定的,因為只要有一個智慧女性遭遇到不幸,肯定的答案就會受到質(zhì)疑。但智慧是我們所能找到的通往幸福的最好橋梁。
李桂梅、歐陽卓靈在《當代中國女性道德狀況調(diào)查》中指出,“無論農(nóng)村還是城市,無論年齡大小,受教育程度如何,都認為現(xiàn)代女性及其家庭要過上幸福生活,女性自己必須有較高的道德素質(zhì)”[10]。道德素質(zhì)是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綜合反映,包含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情操,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風貌。從中國思想傳統(tǒng)而論,道德素質(zhì)就是德性與德行,智德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基本內(nèi)涵之一;從西方哲學傳統(tǒng)而論,智慧是道德合理的尺度,是道德合法的標準。因此,可以說,有智慧不一定幸福,而沒有智慧則很難獲得幸福,或者說,沒有智慧而獲得的幸福是一種被賦予的幸福,是非自覺狀態(tài)下的幸福。被賦予的幸福會隨著賦予者的停止賦予而終止,非自覺狀態(tài)下的幸福會隨著被賦予者的自覺而改變。這種幸福顯然不是真正的幸福。
此外,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千古流傳,每個女孩都夢想自己是一位公主,會遇到一位白馬王子。他英俊瀟灑,溫文爾雅,博學多才,剛毅偉岸,高貴多勢,富貴多金,情比金堅,忠誠無二,可以承擔生活中的一切挫折和苦難,可以使自己無憂無慮,一生安康。如果這種幸福真的存在,那是無可比擬的。只可惜這種幸福讓男人背負太多,終將壓垮他,而女人的幸福也隨之幻滅,女人將陷入悲慘的境地。因此,女性應尋找一種屬于自己的幸福,那就是和男性比肩共同承擔生活中的苦難,共同享受生活中的絢麗多姿,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打造一條通往幸福的路。這條路也許崎嶇不平、荊棘叢生,但因伴有自己孜孜以求的活力之美、心靈激蕩的智力之光,因此是最現(xiàn)實和最真實的幸福,是女性能把握住的幸福。
注 釋:
①呂坤《閨范·善行》將女性應遵守的規(guī)范概括為“女子之道、夫婦之道、婦人之道、母道、姊妹之道、姒娣之道、姑嫂之道、嫡妾之道、婢子之道”,司馬光《溫公家范》中針對女性的規(guī)范有母、女、妻(對丈夫)、婦(對公婆)、姑(對侄子)姊妹、舅姑(婆婆)、妾、乳母、保姆。
②有些學者,特別是從文學角度研究女德的學者,傾向于將劉向的《列女傳》列為女德專著之首。
③女德著作《女誡》《女孝經(jīng)》《女論語》《內(nèi)訓》《女范捷錄》《溫氏母訓》等都是女性所做,作者分別是班昭、陳邈妻鄭氏、宋若莘(華)、仁孝文皇后徐氏、王相之母劉氏及溫璜之母陸氏。
④《女論語》的申釋者宋若昭,因文詞高潔,不愿嫁人,官拜尚宮,教授皇子公主,被稱為“宮師”。由此可以看出,任何時代都有才能卓絕的女性,這些女性對當時的處境自覺自知,通過“不嫁”而保持自身的價值。但同時,她們很清楚大眾女性,只有通過歸屬男性,才能獲得生存之地。這就解釋了其行為的矛盾性,自身的“不嫁”與她人的“依附”。
⑤《王孟箕家訓——御下篇》開篇即說“婦女之德,即婦女之福也”。從表面上看,班昭和王孟箕都認為德福一致,但實質(zhì)差別很大。女性視角下,以福為先,為福而德;男性視角下,因德獲福,德在福前?,F(xiàn)代女德建構只有從女性的視角,才能最切合女性自身。
⑥吳效馬等學者認為“男尊女卑”思想源于《周易》的“陰陽乾坤”學說;學術界一般認為“男外女內(nèi)”思想發(fā)端于《禮記·內(nèi)則》的“男子居外,女子居內(nèi)”“男不言內(nèi),女不言外”,“三從四德”直接來源于《儀禮·喪服·子夏傳》和《禮記·昏義》?!皬摹薄肮?jié)”“孝”“勤”是現(xiàn)代學者黃明理、張超對傳統(tǒng)女德內(nèi)涵的概括,詳見《試論中華傳統(tǒng)女德及其現(xiàn)代價值》(《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 5期)一文,其中有各種德目的源流梳理。
⑦除了劉向的《列女傳》,還有解縉等撰《古今列女傳》、董希周輯《新續(xù)列女傳》、汪憲撰《列女傳》、佚名輯《今列女傳》等。文中《列女傳》如沒有特殊說明都指劉向編撰的《列女傳》,也稱《古列女傳》。
⑧“母教”,嚴格地說不是一種德性,而是母親的一種責任,它是傳統(tǒng)女德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作為母親,不僅要慈愛,更重要的是教導子女,這種思想遍及各種女德著作,在當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故列于此。
⑨語出陳繼儒《安得長者言》一文輯錄古人的話“男子有德便有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⑩有的版本將每卷的“頌”輯為一卷,是為第八卷,本文參考綠凈譯注《古列女傳譯注》,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8年版。
?語出《閨范·善行·女子之道》,見(清)陳宏謀輯,《五種遺規(guī)》譯注小組譯注《教女遺規(guī)譯注》第76頁,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年版。呂坤的“女子之道”包含孝女、烈女、貞女、廉女,文中的引語是呂坤對詹烈女的評價和贊揚,雖然呂坤沒有單獨列出“智女”,但其對“女子之智”的肯定和贊揚是無疑的。
?古詩原文:“浩浩白水,鰷鰷之魚。君來召我,我將安居。國家未定,從我焉如。”
?呂坤《閨范·善行·婦人之道》包含兼德、孝婦、死節(jié)之婦、守節(jié)之婦、賢婦、守禮之婦、明達之婦、文學之婦。
?“中饋”一詞出自《易·家人卦》六二爻辭:“無攸遂,在中饋”。顏師古認為,此言婦人之道,取象于陰,無所必遂,但居中主饋食而已??追f達認為此指婦人在家中饋食供祭而已。因此,“中饋”一般指家中供膳諸事,引申為妻室和酒食。
?女德是一種性別道德,只有建立在合理的兩性關系理論之上的女德才是正義的、合乎道德的。傳統(tǒng)女德之所以受到當代學者的批判,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當代語境下兩性關系理論和實際的轉變。
?兩性關系理論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在中西方古代社會都強調(diào)兩性的差別,以及基于差別基礎上的不平等的合理性。在當今社會,“性別平等”基本上已經(jīng)成為中西方女權、女性主義理論和現(xiàn)代社會的共識,但在平等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兩種明顯的傾向:一是強調(diào)兩性本體論上的相同,以此作為男女平等平權的依據(jù)(天賦人權),自由主義女權主義持這種觀點;二是在前者的基礎上,更加強調(diào)男女兩性基于生理和社會文化基礎上的差異,認為女性特有的品質(zhì)(利他主義、追求和平)使女性在某些方面優(yōu)于男性,可以與男性比肩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基于相同基礎上平等的極端化會取消差異,而強調(diào)差異又會導致不平等,這就引發(fā)了女權主義內(nèi)部的“平等與差異”之爭。本文認為兩性本體論上的相同、法權論上的平等,以及生理社會文化心理上的差異及由此而衍生的(現(xiàn)實)潛在的不平衡(沖突),恰恰是當代女性面對的現(xiàn)實狀況,也是建構現(xiàn)代女性智德的基礎。
?此處只是從理論上做出的推論,并不是說傳統(tǒng)女性沒有抉擇之智,相反,在許多史料中記載著女性聰明果敢的事跡,上文所說的“詹氏女”和“梁氏”的“應變之智”中亦包含著在生命和貞潔中做出的抉擇。
?關于“女漢子”的特質(zhì)和文化內(nèi)涵詳見胡青青著《“女漢子”人格構建的困境及倫理思考》一文,載《懷化學院學報》2019年第7期;楊曦著《“女漢子”人格特質(zhì)及其獨立性的發(fā)展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此處與《女誡》的“曲從”對應,認為當代女性可以迂回曲折達到目的,但不能是非不分,曲從依附。
?2015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分類大典》將職業(yè)分為8個大類、75個中類、434個小類、1481個職業(yè)。8個大類為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負責人,專業(yè)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商業(yè)、服務業(yè)人員,農(nóng)、林、牧、漁、水利業(yè)生產(chǎn)人員,生產(chǎn)、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軍人,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yè)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