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
竹子因為其獨特的生長特性有崇高堅韌的品質,經常被用來夸贊君子,因此從古代到現(xiàn)在竹子經常被作為一種意象被引用到詩歌中。詩人在詩歌中不僅只描寫贊頌竹子,也會借用竹子的意象來贊頌其他事物,主要是贊頌其他有著與竹子一樣品格的君子。近幾年來,雖然中韓兩國內的人民都開始對竹子進行各方面的研究,但是對出現(xiàn)在古典詩歌中的竹意象的比較研究很少。為了能夠了解竹意象在中韓兩國古典詩歌的使用情況,特尋找中韓兩國描寫竹意象的古典詩歌,將其進行對比分析,了解竹意象在我國和韓國古典詩歌之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竹子的生長不會受到季節(jié)的影響,無論是秋天還是冬天,竹子一直都非常頑強的生長,不會枯萎。它不會受到冬天風雪的影響,仍然以翠綠的形象生長。這樣不畏寒冷、不畏風雪的竹子被文人們發(fā)現(xiàn)之后,文人們開始賦予竹子各種君子的品質,將竹子寫進詩中,替詩人自己表達感情。隨著詩歌的不斷發(fā)展,竹子就變成了中國古典詩歌中常出現(xiàn)的意象之一。在中國古典詩歌的發(fā)展過程中,竹子的意象也在不斷豐富[1]。經過對歷史的研究后發(fā)現(xiàn),唐宋時期作為我國詩詞文化最繁榮的時期,同樣也是我國吟詠竹子發(fā)展最輝煌的時期,那時候對于以竹子為意象所作的詩詞層出不窮,像著名詩人李白的一句以竹子為意象描寫的一句詩“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成為后來人們用來形容青梅竹馬的好詩句; 更有唐代詩人劉禹錫以竹子的生長為基點寫出了膾炙人口的《竹枝詞》。
在我國古典的詩歌中,竹子有太多的寓意,出現(xiàn)在各大名詩之中,大多數(shù)詩人通常會借竹子高潔、堅韌的品格來表達內心的含義,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還屬清代詩人鄭板橋的詩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边@時青翠的竹子已經不再是供大家賞心悅目的植物了,它已經被詩人賦予了嶄新的生命,是對一個人的精神象征,也是詩人對于自身品格的寫照,這首詩中作者將竹子堅貞不屈的精神品質表達得淋漓盡致,因此也成為千古流傳的佳句。在往后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正是由于竹子的特殊品質,竹子也一直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現(xiàn)在文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詩歌中[2]。
隨著古代中國文化不斷向外發(fā)展,周邊國家也開始派學生來我國學習,于是我們的詩歌文化也開始影響了周邊的國家。韓國就是受我國文化發(fā)展影響的國家之一。當韓國文人接觸到我國古典詩歌中竹子的意象后,被竹子的生長狀況和傳達的含義感染,也開始喜歡上了竹子這一植物,更是愛上了竹子的品質,也漸漸開始把竹意象使用到韓國本土的古典詩歌中。伴隨著韓國古典詩歌的發(fā)展,韓國詩人不僅保持著竹意象最初流傳過來時代表的含義,而且在竹意象本身的含義上加入了韓國本土的文化特點,使得竹意象有了新的發(fā)展,也讓中韓兩國古代詩歌中的竹子的意象有了不同之處[3]。
根據歷史中記載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最初韓國吟詠竹子的詩人是在唐朝學習的留學生。由此我們可以證明韓國竹意象的形成的確與中國的古典詩歌文化有著很緊密的關系。并且,韓國竹意象的發(fā)展也受到了中國文化中竹意象的影響。
因為韓國古典詩歌中的竹意象來源于中國的古典文化,所以韓國古典詩歌中竹意象所代表的含義有一部分與中國古典詩歌中竹意象所代表的含義是相同的。
在我國古代,很多人都想用自己的力量與知識報效自己的國家,這些人受到了儒家學派觀念的影響。在儒家學派的觀念中,文人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幫助國家強盛。文人也是一種高潔君子形象的象征。于是,文人們開始用竹子這一意象來代表他們的思想和觀念。同樣因為竹子在冬天依然能夠茁壯成長,有著堅韌不屈的象征,正好象征著文人們的儒家思想。我國古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經寫過《題窗竹》,最為受人們喜愛兩句便是:“不用再為鳴鳳管,不須截作釣魚竿,千花百草凋零盡,留向紛紛雪里看。”詩中的內容描述竹子即使處在寒冷的冰雪中也不會凋敗,繼續(xù)頑強生長,通過這樣的描寫贊美了竹子迎風傲雪,卓然不群的美好品質,同樣其深層含義其實是在描寫君子頑強不屈的品格。
伴隨著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被帶出國門,儒家的思想觀念也影響著韓國的文人們。韓國古典詩歌中也有很多竹子以君子形象出現(xiàn)的詩歌。在高麗時期,有一位名叫李崇仁的文人,他也曾經寫過詠竹的詩作。在他的詩中,竹子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現(xiàn),此時的竹子本身是帶有君子美好的品格。文人李崇仁在這首詩中不僅表達出來他對竹子的喜愛,也借竹子表現(xiàn)出他對儒家君子的向往[4]。另外,在韓國,不論是哪個詩派的詩人,都會借竹子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中的儒家精神,例如,著名韓國詩人李滉、金宗值等。我國的儒家思想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觀念,因此他們的詩中大多數(shù)是借描寫竹子的生長環(huán)境及生長特點等內容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另外,韓國古典詩歌的寫作特點也受我國古典詩歌寫作方法的影響。
無論是中國古代,還是韓國古代,都會有文人被迫害,不被重用的情況出現(xiàn)。這群文人就會想到遠離朝堂,隱居在山林之中。在我國的魏晉時期,戰(zhàn)爭不斷出現(xiàn),文人們無法得到重用,于是以嵇康為代表的7 位詩人組成了“竹林七賢”,并隱居在山中,過上了穩(wěn)定的詩人生活。韓國古代也有相似的時期,于是韓國文人受到了中國文人的影響,并且模仿嵇康等詩人的行為成立了相似的組織。兩種組織的名稱中都帶有“竹”字,“竹”的出現(xiàn),不代表著這些詩人隱居在竹林里面,而是指這些詩人思想中的隱逸的觀念。他們想在遠離世俗紛擾的地方保留他們高潔的風骨[5]。
竹子有著不同的品種,不同品種的竹子在詩人的作品中也代表著不同的含義,例如,湘妃竹。在李商隱的《湘妃竹》和劉長卿的《斑竹》兩首詩中雖然表面上是在描寫竹子,其實是在借竹子表達詩人對于愛情堅貞的觀念。韓國古典詩歌中也有以描寫湘妃竹或者斑竹的詩歌,例如,李達的《斑竹怨》中的描寫“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間。有淚寄湘竹,至今湘竹斑。云深九疑廟,日落蒼梧山。余恨在江水,滔滔去不還。”這首詩的典故是以中國堯舜時代為背景描寫的一段佳話。在中國的古代傳說中,皇帝堯把優(yōu)秀的舜選作他當時的繼承人,并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他。但舜帝在南方各地巡行時,意外的死于蒼梧山。聽到舜死去的消息,兩個妃子便急奔埋葬舜帝的蒼梧山,途中兩人極度悲傷,不停地流淚,還未抵達蒼梧山,便因悲傷過度,決定投身于湘水隨舜帝而去。而她們的淚水灑到了江邊生長的竹子上,神奇的是沾到淚水的竹子每節(jié)都開始生斑,所以再后來竹子也就有了“斑竹、湘妃竹、瀟湘竹、淚痕竹”等名字。因此,在這以后竹也成了女子寄托愛情的物質載體,有了對愛情堅貞不移寓意。由此可見,無論是中國古典詩歌還是韓國古典詩歌中,竹子都被用來贊頌人們對愛情的忠貞,并且這一含義至今還在被使用。
在我國古代除夕時就有燃放爆竹的習慣,直到現(xiàn)在中國還保留著春節(jié)時在院子里燃放爆竹、 驅趕惡鬼、祈求平安的風俗。雖然后來隨著發(fā)展人們發(fā)明了火藥,用火藥代替了竹子產生爆破聲也可以驅除厲鬼,但名字還是沿用了爆竹希望可以驅走惡鬼,保佑家人的平安。在我國古代就有很多描寫爆竹的詩句,像宋代詩人王安石的詩詞《元日》中:“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痹撛娋渚褪敲鑼懥宋覈谛麓喝挤疟竦牧曀?,新的一年遠離邪祟,平安順遂。同樣的韓國也受到了我國風俗文化的影響,在除夕晚上也會燃放爆竹,是因為讀到了中國的《談聞錄》,在這本書中提到在某處西方山中有一個厲鬼,這只鬼不能見人,因為傳聞說人們只要遇見他就一定會得上一種怪病,而且無藥可醫(yī)。在這時有個叫李畋的人他很怕鬼,不論是早上還是晚上都要砍了竹子扔進火里用來照明驅鬼,但不料厲鬼卻因懼怕竹子燃燒時產生的爆破聲而逃走,后來也就形成了燃燒竹子、驅趕惡鬼的風俗,韓國的文人通過描寫將此風俗文化在韓國流傳開來,因此,在韓國古典詩歌記錄的書籍中有很多描寫爆竹的詩作,例如宋煥箕的《除夕》。
因為竹子的生長不同于其他植物,于是就有很多詩人贊揚竹子毅力的堅韌和勃勃的生機。這樣的詩作只是單純表達對詩人對竹子的喜愛以及竹子自身的特點,例如,鄭板橋的《題畫》。在韓國的詩人中也有很多喜歡竹子的詩人,他們也經常創(chuàng)造一些吟詠竹子的作品,表達他們對于竹子的喜愛之情。伴隨著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竹子的形象在韓國詩人的心中也就更加具體[6]。
雖然韓國古典中竹意象的出現(xiàn)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但是在韓國古典詩歌中竹意象的發(fā)展受到了韓國本土文化的影響,韓國古典詩歌也生成了自己獨特的竹意象。除此之外,中國古典詩歌中竹代表的含義并完全被韓國詩人引用。
我國文化發(fā)展至今,謙虛一直是我國文人身上特有的品格。無論是對人對事,我國的文人一直都很謙虛,甚至在詩中都有表現(xiàn),例如,薛濤的《酬人雨后玩竹》。這首詩雖然是在描寫竹子生長的狀況,甚至借用了典故,來表現(xiàn)竹子的謙虛態(tài)度,但實際上是在表現(xiàn)詩人自身謙虛的態(tài)度。因為用植物來賦予人不同的品質是不確定的,所以用竹子給人賦予代表君子謙虛態(tài)度的竹意象并沒有在韓國古典詩歌中出現(xiàn),由此可見,韓國古典詩歌在借用竹意象時并沒有完全借用,而是借用了我國竹意象的一部分內容。
韓國古典詩歌的發(fā)展跟中國古典詩歌的發(fā)展狀態(tài)相似,到一定時期后也出現(xiàn)描寫社會現(xiàn)實的詩人。例如韓國詩人趙秀三,他為韓國竹意象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曾經寫過一首《善竹橋》贊揚了愛國奉獻精神的偉大,后來也就有越來越多的韓國詩人借用善橋竹這一意象表達自己想為國家奉獻的精神。除此之外,韓國古典詩歌中也經常出現(xiàn)血竹這一意象。血竹的出現(xiàn)也是帶有一定的典故,并且也是表達對于愛國精神的贊揚。竹子帶有的愛國奉獻精神是韓國獨有的,是韓國詩人在自己的文化基礎上加上竹而形成的極具韓國文化特色的竹意象。但是在我國的竹意象發(fā)展過程中,從來沒有詩人將竹子賦予愛國奉獻精神,因此,也就沒有借竹子表達自己想要為國家奉獻的詩作的產生。
通常出現(xiàn)在作品中的竹子都會代表詩人的價值取向。雖然韓國的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但是韓國自己的文化還是站在主導地位。因為兩國的文化制度不同,兩國文人的價值取向也會有一些差別,所以出現(xiàn)在韓國古典詩歌中的竹意象與中國古典詩歌意象有一些差別。
因為中國和韓國處在不同的地域,也就存在著不同的風俗文化,所以在中國和韓國的古典詩歌中的竹意象都帶著屬于自己國家的地域特色。例如,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竹意象帶有謙虛的含義,而在韓國的古典詩歌中這一點沒有體現(xiàn)。除此之外,韓國文化由于歷史的發(fā)展,竹意象在不同時期也帶有不同的含義。除此之外,中國與韓國的文人雖然大體上相似,但是中國文人與韓國文人生活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制度中,心中的情感也會有一些區(qū)別,也就無法通過竹子傳達出一模一樣的感情。
經過對中韓古典詩歌中出現(xiàn)的竹意象比較后發(fā)現(xiàn),韓國古典詩歌中的竹意象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很大。韓國古典詩歌中的竹意象與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竹意象有很多相同之處。相同之處出現(xiàn)的原因是韓國詩人是從中國古代文化中引入的竹意象。另外,也有許多不同于中國古典詩歌竹意象的地方,這些不同的地方是以中國傳統(tǒng)的竹意象為基礎,融合了韓國當?shù)氐奈幕笮纬瑟殞儆谧约旱闹褚庀?,并且可以在其中發(fā)現(xiàn)一點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子。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韓國古典詩歌中的竹意象來源于我國古典詩歌文化,并且是在我國古典詩歌文化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得來的韓國古典詩歌的竹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