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冰/中共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qū)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不久前,我和本地一位書法名家商談他復出的個展。當年正值聲名鵲起時,他突然選擇了蟄伏。在靜默的十多年里,出了數本理論專著,也悄然將學識修為與作品創(chuàng)作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交談中,他對我用“復出”一詞不大滿意,他說,離開熱鬧并不等于離開專業(yè),他只不過是選擇了讀書,選擇了觀察,選擇了思考,選擇了安靜。
藝術家的成長與教師的成長存在著某種相似性,抑或說教育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教師成長為名師,也就成了藝術家。讀書未必一定能夠成就名師,但名師一定是在讀書中成長起來的??v觀名師大家無一不是經過博覽群書、勇于實踐才有所建樹的。闡述這個道理的文章,百度上不止百條千條,鞭辟入里的精彩論述也不在少數。今天再談這個話題,是想在人人都懂的道理基礎上,再追問一句——名師讀書有什么特質呢?
名師讀書是“動感”的閱讀,這種特質從縱橫兩個方向編織起了名師的底蘊之網。
名師的閱讀在縱向上求精,系“有為”的思考閱讀,追求的是將今天的讀書體驗化為明天的課堂實踐。讀書是不會自然成就名師的,只有加上思考與實踐的催化才能將冰冷的鉛字化為有溫度的行為。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名教師能走多遠,取決于他能否獨立思考,而他致力倡導“閱讀、反思、實踐”的讀書方法。名家江問漁將“觀察事件”與“驗之于行事”列于讀書“六套功夫”之中。名師任小艾堅持不懈地思考,積累下了幾麻袋的教育手記。這些都是對閱讀成長的最好證明。唯有邊讀邊思考,邊思考邊實踐的“動感”閱讀,教師的教育技藝才能跳出“單選”的局促,逐漸走向豐富。
名師的閱讀在橫向上求博,系“無為”的審美享用。名師的底蘊是書籍堆出來的,僅從雜志與案例中拾人牙慧、畫地為牢的單一類型閱讀成就不了底蘊的豐厚。如果說“有為”的閱讀多少帶點為稻粱謀的味道的話,那么“無為”的閱讀就是治學修身的審美享用。名著、詩詞、傳記無一不可讀。于永正老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左右逢源,信手拈來,給予學生的信息是噴涌狀的,給學生的自主建構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有人問他,為什么他的課內容如此豐富。他說,其實只是平時注意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而已??梢姡n堂的精彩更多的是來自課外的功夫。“無為”之用是為大用。
我的這位書法家朋友調侃地說:“閱讀書單決定人的境界。”話雖絕對,卻不無道理。今天我們去看名師,不要去羨慕講座或教學時的風采,而要去發(fā)現他背后獨處時的閱讀狀態(tài)?!俺晒χ?,人們驚羨它現實的明艷,然而,誰又知道,當初它的芽,浸透了奮斗的淚泉……”名師讀書的過程是悅己的過程,他們清晰能動地知道自己的需求與選擇,恰如詩人艾青自定有一套獨特的“目標讀書法”,有的放矢、系統(tǒng)閱讀、多而不雜、忙而不亂。在快捷化、碎片化、淺閱讀流行的當下,對教師讀書的專注度、深入度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教師更要專注閱讀,讀古今經典,讀原著原文。因為知源頭和深刻甚至比廣博更重要。如是,耐不住“板凳十年冷”的安靜甚至寂寞是很難做到的。
安徽省合肥市第62 中學小學部語文教師薛瑞萍說:“戀愛的人總有時間擁抱,想讀書的人永遠都有時間?!弊x書只有成為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才不會覺得是負擔,才不會覺得是額外的勞役,也才能持之以恒、樂此不疲。
教師的本質決定了這是一種吸收與吐納的職業(yè),要想行深致遠,還是讀書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