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夏鳳(臺州學院人文學院,浙江臨海 317000)
“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這一“習語金句”道明了思政課教學的真諦,也進一步指明了新一輪課改的方向??v觀近兩年的浙江省道德與法治綜合題,“求真、崇善、向美”的價值追求可謂是重彩濃墨,有力地發(fā)揮了考試評價的“播種機”作用。
陳友芳教授指出:“有效的紙筆測試,必須有機融合以下三者,精心選擇學科任務,巧妙設置考查情境,恰當選擇學科知識?!本C合題的“求真”價值追求體現(xiàn)在以下維度。
真實的測試材料源于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經(jīng)歷相似,符合學生生活和經(jīng)驗,具有時代性、人文性、適切性、典型性的特點。
1.全真型。它是指以客觀存在的、完全真實的人和事物,如時政熱點、真人實事、政策法規(guī)等為測試材料。
例如,2018年湖州卷第26題。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英雄烈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昨天,你用生命捍衛(wèi)我們;今天,我們用法律保護你!
該題的三則測試材料——“董存瑞、黃繼光的英雄事跡”“蔣某在網(wǎng)絡上發(fā)布侮辱英雄烈士的言論”以及“英雄烈士保護法”等即屬于全真型的測試材料,由真人真事、社會熱點焦點以及最新出臺的法律法規(guī)組成,其真實性與學科的時代性、人文性緊密相連。
2.仿真型。它是指基于事實,以藝術的手法,化抽象為直觀,創(chuàng)設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經(jīng)歷及某些社會現(xiàn)象有極高相似度的仿真情境。
例如,2019年紹興卷第21題。
閱讀漫畫《循環(huán)》,回答問題。
真實的生活情境主要以初中生“正在進行時”的生活或生活世界為測試材料,該題《循環(huán)》的漫畫形象,源于社會生活實際,以近些年的社會焦點話題“詐騙”“碰瓷”為原型進行藝術化處理,人物言行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真實可信,富有警示意義。
真實的學科任務要求學生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xiàn)實生活情境時,綜合運用學科知識、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1.分類比較。它是指對真實測試材料中的事物、現(xiàn)象與問題的特征、表現(xiàn)、范圍按照某個維度進行比較和分類,以識別事物、現(xiàn)象和問題的性質(zhì)與種類歸屬。此類學科任務往往基于社會生活中的實例和案例,通常以“判斷行為”設問,如2018年湖州卷第26題第(1)小題,要求“根據(jù)材料‘英雄榮光’,指出董存瑞、黃繼光的英雄事跡主要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哪些內(nèi)容”;或以“說明”設問,比較異同點,如2019年紹興卷第21題第(1)小題,要求“運用所學知識,說明漫畫中兩位主人公錯誤行為的共同之處”,以考查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分析歸納能力。
2.理解論證。它是指對真實測試材料中的事物、現(xiàn)象與問題,運用學科方法與技能分析原因、探究內(nèi)在關系,或運用學科知識和實證材料對探究結論進行合乎邏輯和科學的檢驗、理解。此類學科任務要求學生運用學科知識證明給出的“觀點”,或將學科知識與社會實際或時政熱點有機結合,運用學科思維方式,從多角度、多層次整合知識進行舉例來印證結論的正確性。如2018年湖州卷第26題第(2)小題的“結合‘法律捍衛(wèi)’,運用學科知識分析法律作用”,第(3)小題“從‘權利、義務的角度’印證蔣某案例帶來的警示”。
3.建議對策。它是指借助真實測試材料,運用科學的方法和原理對行為、事物、現(xiàn)象、問題的結果或影響進行分析,根據(jù)約束條件和目標設計出合理可行的方案。此類學科任務,要求學生聯(lián)系社會實際、生活實際、自身實際,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對策。如2019年紹興卷第21題第(2)小題,要求考生“從法律角度給兩位主人公各提一條不同的建議”,意在“學以致用”,在參與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4.辨析評價。它是指結合具體的社會生活背景,合理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對不同觀點與立場、不同利益訴求進行價值判斷和評析。此類學科任務,往往以“觀點評析”設問,要求學生對“觀點”進行是非判斷,用學科知識予以證明闡述。如2019年麗水卷第23題第(1)小題,要求“運用自由與法治關系的知識,評析‘養(yǎng)犬是個人的自由,他人不應干涉’的觀點”,引導學生運用學科知識全面分析問題、辯證看待問題的學科思維。
真實的評分標準,是指借鑒SOLO評價的五層次劃分法,將學生在具體任務情境中的關鍵行為表現(xiàn)劃分為問題理解、論點表達等水平的層級化評價。
例如,2018年湖州卷第26題第(3)小題就采用了這一層級化評價方法。
【評分參考】
第一層次:單一方面從公民要正確行使權利角度或者忠實履行義務角度簡單表述,無展開分析。(1分)
第二層次:從正確行使權利、忠實履行義務兩方面簡單表述,無展開分析。(2分)
第三層次:從公民正確行使權利、忠實履行義務兩方面簡單分析,或者從公民正確行使權利或忠實履行義務某一方面結合材料深入分析。(3分)
第四層次:從公民正確行使權利,忠實履行義務兩方面結合材料綜合分析,表述充分,邏輯清晰,有理有據(jù)。(4分)
真實的評分標準,追求層級但不過于專業(yè)化。該題的層級化評分標準,在考慮試題科學性、可測性的前提下,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從SOLO的五級標準“主動”降為“四級”,同時文字表述上也考慮閱卷教師的真實水平,如“某一方面”“無展開分析”等,通俗易懂。這種評價標準走“平民化”道路,具有簡單易行、真實“可觸摸”的特點。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基本理念中指出,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觀念,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可見,“揚善棄惡”是道德與法治綜合題的應然追求。
“意猶帥也”,立意是試題的靈魂。道德與法治綜合題追求的是學生在面對真實測試材料時,能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解決道德實踐問題,以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進一步發(fā)展。
“崇德向善、尊法守法”,這是新時代對每一個公民提出的必然要求。崇善的立意導向旨在從真實的測試材料、真實的學科內(nèi)容、真實的學科任務中尋求學科的育人價值。如2018年湖州卷第26題中關于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分類”辨別,2019年紹興卷第21題中關于對“循環(huán)”亂象的解決對策以及麗水卷第(1)小題“市區(qū)養(yǎng)犬問題”的“辨析評價”,旨在引導學生思考生活真實問題,通過對愛國、責任、道德、法律等學科知識的整合與重建,基于學科思想對測試材料中的“是非”“善惡”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傳播“善意、善治、善行”的正能量,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義務意識、法治意識、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之成為善良、尊法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默F(xiàn)代公民。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考試命題要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解決道德實踐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發(fā)揮考試對教學的正確導向作用。因而,道德與法治綜合題應具有鮮明的學科味,突出其學科的育人價值,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理念、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考查,推進試題的積極行為導向作用。
揚善的行為導向,借助真實的測試任務。中華傳統(tǒng)文化講究“善”,“善人者,人亦善之”。以上湖州卷讓學生在“英雄榮光”中,感受“奮不顧身、舍生取義”的英雄氣概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的傳統(tǒng)美德,而蔣某的“以身試法”,利用網(wǎng)絡嚴重侮辱革命烈士,實為否定主流價值,泯滅民族精神;“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學生從二者的對比中,認識到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更有行為上的導向作用:警示學生做善良、文明、知法、守法的新時代網(wǎng)民,做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新時代弘揚者、傳承者。
揚善的行為導向,依托創(chuàng)新的學習方式。如2019年麗水卷第23題中蘊含著學習方式的改革,關于“惡犬傷人”,讓學生結合“模擬政協(xié)”的提案,在從自由與法治的關系討論中感悟:法治與自由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法治標定了自由的界限,又是自由的保障,更是對他人生命的尊重,必須依法規(guī)范養(yǎng)犬行為,形成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正確的權利義務觀與是非善惡觀。模擬政協(xié)等新型的活動方式,實現(xiàn)測試內(nèi)容與學習方式的有效整合,使學科知識“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學生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尊重法律,在尊法“崇善”中體驗法治生活的美好。
道德與法治綜合題,追求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內(nèi)在美與外在美的統(tǒng)一,以達成“形、神、意”兼?zhèn)洹?/p>
題式“美”,指的是試題的呈現(xiàn)方式?!懊馈鳖}借鑒PISA測試理念,評測學生是否掌握與他們將來生活有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從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出發(fā)創(chuàng)新題式。一方面,讓學生在體驗新鮮感、愉悅感的美妙過程中完成對其相關認知水平、能力狀況的檢測;另一方面,讓學生在考試過程中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終身發(fā)展的能力。以上麗水卷第23題即呈現(xiàn)新一輪課改倡導的學習方式——“模擬政協(xié)”活動的一般過程以及議案撰寫的大致步驟:“問題的提出―調(diào)查方法―調(diào)查過程―結果與分析―建議與對策”,讓學生在考試過程中感知模擬政協(xié)的實踐場景和活動方式,提高收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有利于建構終身受益的基于實踐能力提高的學習方式。
題引“美”,指的是試題的導語。綜合題的“題引”之美,或畫龍點睛,或揭示主旨,無不透露出形式與內(nèi)容統(tǒng)一的靈動毓秀,充盈著妙不可言的獨有神韻。如上述湖州卷第26題的“題引”即是“題旨”,在整道題中起統(tǒng)領全局、彰顯主旨的作用;更是“題魂”,大氣磅礴,是整道題的核心靈魂所在?!坝⑿哿沂渴侵腥A民族的脊梁。昨天,英雄烈士用生命捍衛(wèi)我們;今天,我們用法律保護你!”從“英雄榮光”中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在感受法律的規(guī)范與保護作用中,增強學生義務責任的法治意識,激起他們保護“英雄榮光”,并與“以身試法”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美”題的一條條主線,猶如“紅線串珠”,把一道道綜合題串成了一個個統(tǒng)一的整體,達到學科教學目標的有機融合,試題因而變得內(nèi)涵豐富,意境高遠,猶如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如2019年溫州卷第21題充分體現(xiàn)了主線的意境之美。主線:“辨析·認識義務”―“警示·維護權利”―“堅守·捍衛(wèi)正義”;對應設問:“‘小陳不錯,小李不該’,結合材料談談你對履行義務的認識”―“從自由與法治的關系角度分析“火焰山”的觀點”―“談談你對守護正義的理解”。該題主線與設問高度契合,同時主線與導向無縫鏈接,在對“小陳不錯,小李不該”的辨析中認識“義務”;在“律師的提醒”中獲得警示,于“自由與法治的關系角度”的分析中“維護權利”;在“對守護正義的理解”中選擇“堅守”、選擇“捍衛(wèi)正義”的“法治行為”。它們共同凸顯“崇德向善、尊法守法”的立意,有效地提升了試題的內(nèi)涵品質(zhì)。
“求真、崇善、向美”是道德與法治綜合題的價值追求,這三者是密不可分、融為一體的。因而,“真善美”融合化試題的命制,即在一道題里能有效統(tǒng)整、有機融合“真、善、美”的試題,是紙筆測試綜合性試題的理想狀態(tài)。為此,我們將不懈探索,努力給學生播撒“真善美”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