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普生
(柳州市軍事博物園 廣西 柳州 545001)
陶俑是用陶土燒制成的, 以現(xiàn)實的人物或動物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的陶塑作品。現(xiàn)存的許多古代陶俑都是從古墓中發(fā)掘出來的,古時“明器”這個詞最早見于《周禮》,是陪葬的器物總稱,也就是“冥器”,是墓主人為了死后繼續(xù)享受生前的生活,把生活中的用品等制成陶器隨葬,其中,陶俑是陶制冥器的一種,也就是活人獻給死人的陪葬品,陶俑的多少、規(guī)模既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
我們知道“始作俑者”這個成語,我原來理解老師們講的是孔子激憤于“以人為牲”的人祭和陪葬的人殉而發(fā)的詛咒?,F(xiàn)在看《孟子·梁惠王上》所載的“始作俑者”,那個始作俑者卻在我心目中樹立了一個悲天憫人的智者形象[1];我這種轉變來自陶俑的起源,讓我們把鏡頭再次轉換到血淋淋的商周時代?!吧掏跷涠∫蝗擞萌思谰瓦_近萬人,武丁之婦墓還僅是商代中號墓就用了殉人16”[2]。到了周代,從劉歆的《西京雜記》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漢代廣川王所發(fā)掘的周幽王塚,里面有百余人縱橫滿地。到了春秋時期,墨子《節(jié)葬》篇里有記載“天自殺殉,眾者數(shù)百,寡者數(shù)十;將軍士夫殺人殉,眾者數(shù)十,寡者數(shù)人”等等[3]??梢姰敃r用活人殉葬是何等殘酷。到后來,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用活人殉葬就變成了削木以像人,用木來代替?!芭肌钡淖至x許慎的《說文解字》上說:“偶,桐人也。”段玉裁注:“偶者,寓于木之人也?!爆F(xiàn)在我們把這種木偶叫做“俑”,“俑”其實就是“偶”的假借字。“俑”不僅是陶的,也有用木雕的,用石雕的,用鉛、銅、銀鑄成的,用干草紮束成人形或狗形的。長沙楚墓里出土的木俑雕刻得極精美,眉眼如生,衣服還是用細絹制成披上去的。
大約從東周開始就出現(xiàn)了“削木象人”,之后出現(xiàn)了用陶土塑造的明器,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陶俑。提起陶俑我們不禁想起秦始皇兵馬俑,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一統(tǒng)六國,死后給后人留下了雄渾大氣、氣勢恢宏的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陶俑自漢到唐漸次繁復起來,發(fā)展到唐代可以說在藝術上達到極高的成就。而藝術來源于生活,這里我將通過唐代的陶俑這冰山一角,展現(xiàn)唐代社會生活。唐代陶俑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是唐代社會意識形態(tài)物化的藝術精品,通過唐代陶俑其特有的人和物裝飾造型,我們可以再現(xiàn)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進而看到當時人們的思想?!皻v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該從哪里開始”[4],我們可以從圖片歷史學的角度,來看看唐代陶俑告訴了我們什么。隋代結束了長期戰(zhàn)亂、南北對峙的局面,中國社會重新步入統(tǒng)一。這時期墓葬中陶俑的組合仍繼承著北周和北齊的傳統(tǒng),有鎮(zhèn)墓俑、出行儀衛(wèi)和家內奴婢樂隊等內容,其中不同的是出行儀衛(wèi)的數(shù)量日漸減少,樂隊中除坐部俑外,還出現(xiàn)立部俑。隋墓陶俑以河南安陽張盛墓、江蘇銅山茅村、武漢市郊周家大灣隋墓出土的陶俑為代表,這些陶俑動作自然、神情生動、手法圓熟,緊扣了當時的寫實特征。從隋朝走來,唐代陶俑更進一步達到了陶俑的盛世。
初唐時期陶俑制作技術明顯提高,表現(xiàn)手法日趨嫻熟,寫實技巧有長足進步,對于人物的神貌刻畫更為細膩深入,準確表現(xiàn)了當時各種現(xiàn)實人物的形象和心理特征,作品風格有雄健俊秀的美感。盛唐時期陶俑風格樣式上最顯著的特征是形象豐肥,由于當時特殊的女性美心理,崇尚細骨、豐肌在全社會形成風氣,這種風氣不僅影響到女俑造型,也影響到男俑乃至胡俑造型。中唐以后,出于政治、經濟各方面關系,盛葬之風稍煞,明器藝術式微,那種審美依然持續(xù),直到元和元年以后逐漸消失。及至晚唐,典禮制度日益混亂,明器種類和數(shù)量逐漸減少,制作較粗劣,程式化傾向日趨濃厚。
現(xiàn)行統(tǒng)一教材人教版高中《中國古代史》中“唐墓出土的非洲黑人陶俑”圖片可以見證唐與非洲的友好往來。聯(lián)系歷史背景,我們可知當時絲綢之路的繁榮,唐朝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大量胡人的到來所提供的獨特藝術題材,也為唐代藝術家?guī)砹颂咸喜唤^的創(chuàng)作靈感。
談到唐代陶俑就不得不說唐三彩了。唐三彩以其絢麗多彩聞名于世,是中國藝術品中的一枝奇葩。而唐三彩中,那些形神兼?zhèn)?、刻畫生動的三彩俑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唐三彩的塑造中最有吸引力的是馬,以唐太宗陵寢昭陵前放置的昔日所乘的戰(zhàn)馬石雕,即著名的“昭陵六駿”為例,我們看到“六駿”就看到了唐代戰(zhàn)馬的身強力壯,戰(zhàn)馬主人英姿勃發(fā)的形象?!傲E”是典型的突厥馬,以突厥馬的形像放置于唐太宗面前,充分說明突厥馬的身份同樣高貴,也同時說明了唐代突厥和大唐的關系密切,突厥人通過貿易、進貢等方式,把優(yōu)良品種的馬傳入唐朝。此外,《舊唐書·袁天罡》中記載“武則天從小就愛著男裝”[5],從《新唐書》中我們也可得知太平公主喜著男裝,騎馬游獵。從唐朝這兩位最有權勢的女人身上,我們可以分析出唐朝人的思想還是比較開放的,女人的社會地位很高,女性著男裝更是一種充分展示自我價值的手段。
我們以“三彩載樂駝俑”為例, 1959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西郊的三彩駝俑,駱駝站在長方形底座上,引頸長嘶,駝背上的托架為一平臺,鋪有色彩斑斕的毛毯,共有八個人或坐或站,其中七名男樂手身著漢服,手持胡人不同樂器,面朝外盤腿坐著演奏,中間站一位女子正在唱歌,顯然這是一個流動演奏團。多么獨具匠心的設計,浪漫而又不失風情。流動演奏團演繹的仿佛不是音樂,而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喜不自禁的釋放。整件陶俑人物形象生動鮮活,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藝術構思和精深技藝。
翻開唐代陶俑圖,我們都會為唐代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而驚嘆。從“胡服女立俑”中我們看到了婦女地位的提高,唐墓中多出土大量駱駝及胡人,告訴我們唐代不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而且也是少有的開放性社會。唐朝人的胸懷是豁達的,人類的遺留是人類精神的物化,我們看到唐朝多彩繽紛的陶俑,仿佛看到一個海納百川、生活多姿多彩的唐朝社會。唐俑是劃時代的偉大雕塑創(chuàng)作,在我們的美術史、雕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對于研究唐代歷史的歷史學家們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實物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