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紋、人臉、虹膜識別等生物識別方式目前占據(jù)了身份核驗市場的主流。然而,在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名家講堂上,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張大鵬指出,這三種方式都可能產(chǎn)生安全隱患。他介紹了一種更適合進行身份核驗的生物識別方式——掌紋識別。此外,他還將自己和團隊對生物特征識別在醫(yī)學和審美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當前主流生物特征識別方式可能
存在的問題
生物特征識別在40年前是比較神秘的。當年國內(nèi)研究指紋識別的只有清華、哈工大、北大等幾家單位。自從“9·11”事件發(fā)生以后,生物特征識別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很多國家政府和企業(yè)對此進行了大量的投入。
為什么生物的體表特征能夠作為身份驗證的基礎?因為人們都認可,任何兩個人絕對不會完全一樣。從人的體表可以發(fā)現(xiàn)兩種不同的特征,一是生理特征(比如指紋、人臉、虹膜),二是行為特征(比如步態(tài)、語態(tài)、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