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英,盧學法,王耀鐘,高倩倩,王世泉(青島市口腔醫(yī)院:麻醉科,頜面外科,山東 青島 66003)
臨床許多書籍與醫(yī)學文獻以及呼吸道理論中經常出現和提到“氣道”這一術語。筆者認為“氣道”一詞完全不能正確反映出呼吸道的屬性和本質,乃至體現出人體呼吸道的生理現象和與其相關聯的特殊問題,尤其產生病變與功能失調的因果關系。因此本文將“氣道”與呼吸道進行對比,闡述為何臨床醫(yī)學使用“氣道”這一術語替代呼吸道不妥。從而建議醫(yī)學術語必須與基礎醫(yī)學及臨床醫(yī)學相匹配或相吻合,才合乎醫(yī)學的實質與邏輯性,尤其是臨床闡述與應用應盡量合理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
臨床麻醉書籍與麻醉相關期刊或各呼吸道管理文獻資料,乃至氣管插管理論與學術交流等其他醫(yī)學書刊中經常出現和提到“氣道”[1-2]這一術語。一般而言,麻醉醫(yī)師與呼吸內科醫(yī)師都認為,所謂“氣道”即指呼吸道,如“人工氣道”“氣道困難”或“困難氣道”[3]“小氣道高反應”[4]“氣道阻力”“氣道結構”[5]“氣道過敏”“氣道疾病”[6]“氣道壓力”“氣道痙攣”“氣道異物”“氣道異?!薄皻獾阑巍薄皻獾廓M窄”[7]“氣道并發(fā)癥”[8]“氣道功能障礙”[9]以及其他“困難氣道的評估”[10]或“氣道管理”[11]等相關術語的描述不一而足。
筆者通過下述“氣道”與呼吸道的比對,來闡述臨床醫(yī)學使用“氣道”這一術語替代呼吸道的不妥[12],甚至張冠李戴:①就“氣道”本身而言,較早版本的《辭?!泛汀冬F代漢語詞典》中均無“氣道”這一詞匯。然而,任何詞典或字典乃至醫(yī)學書籍或報刊等均有“呼吸道”這一術語,呼吸道是指人和哺乳動物呼吸空氣的通路(通道),人體則包括:口腔、鼻腔、咽腔、喉、氣管與主支氣管、支氣管、細小支氣管,其每一解剖環(huán)節(jié)均有著各自的功能和特點,而呼吸道其主要功能是吸進外界空氣,呼出機體代謝產物(二氧化碳)。此外,從口腔和鼻腔的入口端至遠端的細小支氣管其總稱為呼吸道,而“氣道”則由何構成?更不能說是前者的總稱;②“氣道”一詞含有泛指的意思,并非是醫(yī)學中的人體解剖學術語,而呼吸道則是人體和哺乳動物呼吸系統的形態(tài)結構,具有醫(yī)學詞匯中的特指或專指含義;③無論何種“氣道”(如暖氣管道、氧氣管道、煤氣管道以及天然氣管道等)其內在的氣體均為單向流動,只有呼吸道中的氣體則是雙向流動,而且必須是吸氣與呼氣“逆向”交替進行;④“氣道”基本含有一種氣體,而呼吸道通常含有多種氣體,即吸入的氣體中主要包括氧氣和氮氣,乃至大氣中微量稀有氣體或氣體雜質,以及極少量水蒸氣與二氧化碳;而呼出氣中則主要是二氧化碳,若全麻手術患者往往含有麻醉性氣體(如靜-吸復合全身麻醉患者其氣體全麻藥則在呼吸系統中往復循環(huán))。另一方面,呼吸道具有加溫、濕潤功能,以便調節(jié)吸入呼吸道中來自外界干燥與不同溫度的空氣,同時呼吸道還具有過濾(尤其鼻前庭內的毛發(fā))、排異功能,可阻擋、清潔、清除隨空氣進入呼吸道的顆粒、異物,甚至病菌,這就是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如防御性咳嗽和屏氣反射)。此外,還存在著非特異性與特異性(體液、細胞)免疫功能。而“氣道”完全無這些綜合性功能;⑤“氣道”本身是沒有任何生理功能的,而呼吸道則有著重要的生理功能,除氣體流通交換作用外,還是感受器官,且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具有咳嗽反射和分泌腺體功能,以及排出進入下呼吸道中的較大型異物,甚至具有舒張、收縮與發(fā)聲等功能;⑥“氣道”一般均為圓形的,多由金屬或非金屬構成,而人體下呼吸道雖含有圓形結構,但基本是由“C”狀的氣管軟骨環(huán)與肌肉(包括平滑肌)所支撐。而上呼吸道則非常不規(guī)則,它是以上頜骨(包括腭骨、牙齒)、下頜骨與頸椎作為上呼吸道的三大外周支架,在三者之間填充各種不同形狀結構的軟組織、骨骼肌以及黏膜組織而形成,故上呼吸道既不是圓筒狀的、也不是方管形的,而是寬窄不一、彎直不等、凹凸不平,且易損傷出血。此外,呼吸道可能有先天性畸形,但“氣道”則不可能;⑦“氣道”一般不易阻塞,更不可能舒縮、吸收、滲出、充血、出血、水腫或腫脹以及損傷后自身修復等,而呼吸道則具有這些功能。另外呼吸道容易痙攣(如上呼吸道有喉痙攣,而下呼吸道則有細小支氣管平滑肌彌漫、痙攣性收縮),梗阻或完全阻塞,甚至面罩加壓通氣也可完全受阻等,特殊情況下還可引起氣管插管困難;⑧“氣道”中的氣體一般不能溶于水,不可能被其管壁所吸收,而進入呼吸道的空氣或純氧通過肺泡可“溶于”血液中且形成氧合血紅蛋白并進入組織細胞,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則可經肺泡、下呼吸道與口咽腔、鼻腔排出體外;⑨呼吸道周邊組織具有動、靜脈血管,其管壁黏膜下均存在毛細血管網,而“氣道”則不可能具備血管系統。另一方面,人體呼吸幅度與潮氣量是靠呼吸肌舒縮來驅動,而“氣道”中的氣體流量多與少則依賴于氣源的壓力;⑩解剖學是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的“基石”,而人體解剖學中只有呼吸道一詞(又有上呼吸道與下呼吸道之分),但無“氣道”之說,更不可能將“氣道”又分為“上氣道”[13]和“下氣道”,如人體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又稱普通感冒,但不能稱為上“氣道”感染。
綜上所述,由此可證明“氣道”一詞完全不能正確反映出呼吸道的屬性和本質,故兩者(“氣道”與呼吸道)不能劃為同一個概念??傊?,無論是基礎醫(yī)學,還是臨床醫(yī)學,所用術語必須合理、嚴謹、規(guī)范、科學,至少合乎邏輯,所以,在臨床醫(yī)學中(包括臨床麻醉學)將“氣道”納入其中顯然不適宜,用“氣道”替代呼吸道更是不妥或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氣道”這一術語不能表達或解釋,乃至體現出人體呼吸道的生理現象和與其相關聯的特殊問題,尤其產生病變與功能失調的因果關系。
①長年的臨床麻醉實踐證明,臨床上通常闡述或描述經上呼吸道進行氣管內插管(又分為經鼻腔氣管內插管或經口腔氣管內插管),但卻不能講經“上氣道”[13]乃至“鼻氣道”[14]或經“口氣道”進行氣管內插管;②麻醉書籍或文獻提及“氣道困難”或“困難氣道”的定義,一般是指喉鏡顯露聲門困難與氣管插管困難以及面罩通氣困難這三者的總稱,主要為上呼吸道結構變異或異常或狹窄造成,因三者均發(fā)生在上呼吸道,故應稱為上呼吸道管理(或管控)困難更為具體與合理,而不能描述為“上氣道困難”或“上困難氣道”或“困難上氣道”;③當圍麻醉期遇到患者氣管插管非常困難或喉梗阻,急需經環(huán)甲膜切開或經氣管切開插管時,而這些措辭與語句及段落均與“氣道”不匹配;④通常上呼吸道梗阻主要是指舌根后墜,故需使其頭后仰、頸伸直,且托起下頜而“反咬頜”(所謂地包天)則能解除上呼吸道通氣不暢,但采用上“氣道”梗阻一詞,即使醫(yī)務工作者也難以理解,且使其更難描述清楚。
在許多麻醉書籍和其他醫(yī)學書籍以及醫(yī)學相關文獻中均含有“氣道”一詞,但需要提出的是:呼吸道翻譯成英文為respiratory tract;而氣道的英文則是airway、air flue或air passage。而麻醉書籍與文獻中常有“氣道困難”或“困難氣道”[15-16]這一術語,由于該措詞或術語既不符合人體解剖學,又不符合人體生理學,更不能在臨床醫(yī)學中體現出其應有的屬性和定位,容易在臨床醫(yī)學中引起誤解或誤導,尤其非麻醉醫(yī)生則更難理解何謂“氣道困難”或“困難氣道”,故“氣道”并非醫(yī)學術語,因此,理應予以糾正。
總之,醫(yī)學術語必須與基礎醫(yī)學及臨床醫(yī)學相匹配或相吻合,才合乎醫(yī)學的實質與邏輯性,尤其臨床闡述與應用則應盡量合理化、規(guī)范化、標準化、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