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咖啡融入沸水,醇香撲鼻;雪花滲入泥土,滋潤萬物。寫進文章中的“物”,無論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都應(yīng)該如無聲無痕之咖啡與雪花,成為作者構(gòu)思鏈條中的有機一環(huán),不能隨意拼湊,游離主旨之外。物我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章才能“意新情濃”。怎樣寫好“物我交融”文呢?下面教你幾招。
一、運用擬人法寫“物”,讓“物”與“我”“親密接觸”
“字不夠,景來湊”是初中生作文的常見病,治療之法是“刪除枝葉,定向描寫”,“物”中有“我”。如,一位河北考生的《我與雨絲的親密接觸》這樣開篇:“細雨綿綿,如調(diào)皮的姑娘編織著扯不斷剪不斷的線,將我煩惱的心房密密地罩住。”原來,“我”嫌父母啰嗦,一氣之下離家出走,“我”的惆悵心情與細雨交融。接下來,詳寫“我”雨中所見父女倆的動人一幕和由此引發(fā)的內(nèi)心震顫,最后以“細雨”結(jié)尾:“細雨依舊飄灑,不過,雨絲卻成了母親的雙手,輕撫著奔跑的我,這樣的接觸雖然無聲,卻很溫暖、親密!”看,喻體“調(diào)皮的姑娘”變?yōu)椤澳赣H的雙手”,與“我”的情感融為一體,情真意切。
二、以“物”為線索串連全文,“物我合一”,營造雋永意境
以“物”為線索,必須做到“物”與人“攜手同行”,并注入耐人回味的意蘊,不能隨意中斷或轉(zhuǎn)移。如一位考生寫《向爬山虎鞠躬》,先寫“綠色樂章”,接著寫“攀高樂章”,結(jié)尾寫“再生樂章”,由物及己,營造“物我合一”的雋永境界,請欣賞兩個片段:
圖書館的東墻有四扇窗戶,我凝視后不由擔(dān)憂起來:爬山虎啊,失去了“根據(jù)地”,你的葉子怎樣發(fā)展呢?哪料兩天后,奇跡出現(xiàn)了:爬山虎的葉芽和藤蔓探頭探腦地往窗戶之間的狹小墻面伸展,開始只見幾綹,立住腳后便“大肆擴張”,不僅填滿了狹窄的墻面,而且又“昂首闊步”地向窗戶上方蔓延。面對如此美妙的生命樂章,我致敬,并陷入沉思:初中三年如同登山,我要像爬山虎那樣,奏響一曲頑強登攀之歌!……
秋風(fēng)一陣緊似一陣,爬山虎的枯葉鋪滿墻根。清潔工大媽不時掃著,堆著,運著。趁著值日的機會,我和大媽交談起來。我問:“學(xué)校種常綠樹多好!爬山虎掉這么多葉子,每天得掃好幾回,你不怨恨它嗎?”大媽邊掃邊說:“哪會呀!春天、夏天它給人們帶來綠色,給圖書館讀書的師生帶來陰涼,那時的它很美,有貢獻哪!”我又說:“那倒是,只是現(xiàn)在這么難看……”沒等我說完,大媽語氣平和地說:“那有什么,掉落枯葉,那是為明年的綠積蓄能量,來年春風(fēng)一吹,它就會發(fā)芽,會更綠更美呢!”
聽著想著,我再一次深情致敬,因為我豁然開朗:初中三年,有張有弛,有進有退,懂得感恩,才能演奏出和諧動聽的交響樂!
三、議論時溝通“物”與人,將描摹特性、傾吐感悟與抒發(fā)情愫相結(jié)合,形象地凸顯“有我之物”,借物明理
一位考生寫《咀嚼生活的真味》,別出心裁地將品味櫻桃與品味生活溝通,請欣賞其中一段:
生命之初,猶如櫻桃成熟之后的美麗誘人,引人品味;唇齒的合作是生活的磨礪,生命的河流像櫻桃的汁液一樣慢慢流淌而出。自然,平淡,有酸有苦有甜。酸是生活中酸楚、傷心的往事;苦,是生命中蘊藏的憂愁、苦悶;甜,是生活中成功后的喜悅;櫻桃的果肉比較綿軟,絲絲相連,不離不棄,這不正是生活中那些永遠在我身旁鼓勵、支持、幫助我的家人和朋友嗎?
看,行文時“品味櫻桃”就是“品味自我”,兩者的融合生成只屬于“我”的“舌尖上的哲理”,生活百味盡收其中。
四、發(fā)揮聯(lián)想,賦予“物”以比喻或象征意義,字字寫物,實則句句寫人,化抽象內(nèi)隱為具體可感
茅盾的《白楊禮贊》以白楊象征堅持抗戰(zhàn)的軍民,高爾基的《海燕》將革命者的精氣神寄于搏擊風(fēng)雨的海燕,都是“物我交融”的經(jīng)典。有位考生寫《品味生活的味道》,將目光投向泡桐,讀者初讀時感覺字字寫泡桐,細品則可知作者意在盛贊泡桐淡泊雅致、甘于奉獻、懂得感恩、樂于關(guān)愛的個性和精神,請欣賞文章重點描寫泡桐花的精彩片段:
你的水光月影曾讓我一度癡迷,但更讓我鐘愛的是你的花。鄉(xiāng)村樹木雖多,但開花的并不多。即使開花了,那些非紅即粉、非白即黃的花朵,看多了也讓人生厭。只有你那抹紫,淡雅迷離,讓我欲罷不能。陽春三月,當(dāng)跳動的葉影伴著苦澀的香,頑皮地在我的書頁上起舞時,我便知道,你開花了。我站在樓上看你,卻看不清你花朵的模樣,只見一片朦朧的紫霞。也許正是因為看不真切,所以你才讓人覺得分外動人吧。有時拾起被風(fēng)吹落的花,看著散落在地即將“零落成泥碾作塵”的花瓣,我會沉思:你們是要回歸生命的原點做“護樹者”,讓來年苦澀的香“如故”,泡桐花的美“如故”吧!
此時泡桐的生物特性與“我”的個性化人生感悟水乳交融,意新情濃的“生活味道”當(dāng)然會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想在考場上寫出“物我交融,意新情深”的佳作,關(guān)鍵在于平時養(yǎng)成觀察、把握事物特征的習(xí)慣,提升由物及人的聯(lián)想能力和由表入里的分析能力。
佳作展示
老樹禮贊
耿雨露
春天的午后,我徜徉于野外,倏然間,在一棵老樹前停下了腳步。
細細看去,粗壯的樹根緊緊抓著泥土,蒼老的樹皮裂開一條條縫。我撫摸著它身上一道道疤痕,那是它的勛章,是一次次戰(zhàn)風(fēng)斗雪的證明。而它那深沉的棕色,是歲月的顏色。
我知道,老樹一開始也不是老樹,它也是從小樹過來的。這段歷程,肯定艱難又曲折。
在老樹還是小樹的時候,它努力扎根,吸收營養(yǎng)?!八凰弧?,小樹的背裂開了一條縫,但它依然盡力挺直身體?!昂艉簟?,狂風(fēng)來了,小樹用力向下扎根,它牢牢地抓著身旁的泥土,不敢有絲毫懈怠,生怕一不小心被連根拔起。噼里啪啦,暴雨來了,大水把小樹腳下的泥土泡得異常松軟,眼看就要承受不住它的重量了,小樹再次向下扎根,終于找到了沒有被暴雨侵蝕的土壤。雨過天晴,陽光普照,不過這烈日也不是好相與的,溫度高不說,單是紫外線就夠灼傷皮膚的??墒切洳慌?,它挺直身子,接受陽光的照射,不躲避,不遲疑,因為它知道,想得到要先付出。
后來,小樹終于迎來了明媚的春天,萬物復(fù)蘇,樹枝上冒出了零零星星的幾點綠,有的淺,有的深。小樹依舊努力吸收養(yǎng)分,樹葉逐漸多起來,嫩嫩的,綠綠的。然后小樹變成了大樹,微風(fēng)拂過,樹葉發(fā)出“沙沙”的聲音,小鳥兒也來湊熱鬧,嘰嘰喳喳地在樹葉間不停穿梭,好不熱鬧!再后來,大樹變成了如今的老樹,皮糙肉厚,但枝繁葉茂,不僅供養(yǎng)著自己,還是許多動物賴以生存的家園。小松鼠住進了它的身體,小鳥在它的枝葉間快樂歌唱,小動物在樹蔭下乘涼。老樹欣慰地看著它們,安詳?shù)匦χ?,它的愿望實現(xiàn)了,現(xiàn)在,它期待著樹葉們繽紛落下,等到明年一起再次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
人的成長經(jīng)歷與樹何其相似,同樣要經(jīng)歷狂風(fēng)暴雨,同樣要從幼稚走向成熟,同樣有成功得意,也有風(fēng)雨如晦。只要足夠堅強,足夠努力,也會像老樹一樣,枝繁葉茂,郁郁蔥蔥。人生,不正是老樹這樣的一生嗎?
點? 評
這是一篇狀物抒情、借物明理的佳作。以“老樹”為線索貫串全文,將描摹特性、傾吐感悟與抒發(fā)情愫相結(jié)合,禮贊老樹不畏艱險、熱愛生活的精神,最后“物我合一”,從樹的成長經(jīng)歷拓展到人生精神,意境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