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平 姚 雯
(昆山市未成年人素質教育校外實踐基地 江蘇昆山 215400)
當前,我國中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校內教育中得到較多的關注,但對于學生動手操作等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傳統(tǒng)民俗工藝的培養(yǎng)相對較少,因此在新時期改革創(chuàng)新教育背景下校外實踐基地的特色課程的設計尤為重要。對于校外實踐課程特色設計,既要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要能夠讓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到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
蘇州扇子簡稱“蘇扇”是蘇州的傳統(tǒng)民俗工藝文化,同時制扇技藝現在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以讓學生了解關于扇子的歷史文化、制作工藝、扇子種類等方面的內容很有現實的積極的意義。并且讓學生重踏設計者的設計制作歷程,親自體驗制作,通過自己思考探究了解如何去制作扇子,扇骨、扇面的設計又有何講究,從而進一步讓學生深度思考制作扇子的意義,使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在實踐中提高。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民俗文對的化了解。
蘇扇文化歷史悠久,在明代便已聞名遐邇,蘇扇傳承至今已經形成了蘇州地方制扇風格,比如絹宮扇、檀香扇、香木扇等形式。如何讓學生對蘇扇的傳統(tǒng)民俗工藝文化知識和制作工藝產生興趣?在設計與實施時分年齡、分場所、分形式開展活動。
1.分年齡。因學生的認知與思維能力的不同等因素,我們在設計“蘇州折扇”活動方案時考慮了年齡的因素,把學生分成小學中高年級與初二學生。在實施過程中分年齡設計方案的效果很好,不重復、不枯燥,小學的“蘇州折扇”的主題是“學做一把折扇”,而初中我們的設計主題是“走訪蘇扇工藝坊”,這樣的活動設計方案使學生從最初民俗傳統(tǒng)工藝的簡單認識到更深層了解中建立自己對傳統(tǒng)民俗工藝的認知。
2.分場所。小學高年級可以采取在專用主題教室進行實踐活動,專用主題教室是展現蘇扇歷史、種類、材料等元素的場所,也是學生實踐操作完成自己動手做一做扇子的地方。同時專用場所可以用科技的手段再現扇子的起源、種類、用途等方面的知識,這樣的設計可以縮短學生與扇子文化歷史的距離。初中的活動場所主要是以扇子博物館及傳承人的工作坊,如蘇州三塘街、桃花塢的扇子作坊。初中學生心理特征是從感性認知向自我理性的意識發(fā)展的階段,因此活動場所盡量以學生走出教室去自我認知學習為主。
3.分形式。小學高年級以感受加嘗試做一做扇子,而初中是以了解探究加體驗為主。小學高年級的學做一做蘇州折扇,以場景、課件和采用猜謎語的形式引入扇子的文化歷史直切主題,讓學生通過視頻直觀了解扇子的歷史談,談自己對扇子的認識,增加學生對傳統(tǒng)民俗工藝扇子的了解,激發(fā)學習熱情。學生實際做折扇過程:①自我設計(包括自定扇骨根數及扇面折疊)②局部組裝(比如扇骨打散組裝,以及單、雙面組裝粘貼)、③后期裝飾(這一部分是后期扇面及扇骨上藝術化加工的培養(yǎng))。這種活動形式,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里完成的作品數量可能達不到預期,但學生制作的扇子形式多樣化,以及自我探究和動手做一件完整的作品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最后的評價可以當場分享學生自己的作品和發(fā)布到自己網絡空間分享給自己的家人及好友。
初中學生“走訪蘇扇工藝”的活動形式歸納為:①走訪扇子工藝坊。(有條件可以參觀扇子博物館,以及蘇州名師扇子工藝坊)②參與做一做,參與制作一把工藝扇的制作的某一環(huán)節(jié)體驗蘇扇制作,使學生深刻了解傳統(tǒng)民俗工藝制作精美背后的付出。③后期寫一篇字數不限的蘇扇體驗、觀后感,發(fā)布在自己的微博或QQ 空間里分享給自己的好友及家人。
因為蘇州折扇特色活動課程的設計分年齡、分場所和分形式,所以在實施過程中學生從對蘇扇初步認知到嘗試做一做,再到參與制作蘇扇過程中建立了對傳統(tǒng)民俗工藝文化(蘇扇)的系統(tǒng)認知和直接影響學生對蘇扇這一非遺物質文化的興趣度。最后對小學高年級“嘗試做一做折扇”和初中“走訪蘇扇工藝坊”的效果抽樣調查反映中,了解到學生在沒上扇子活動課之前對扇子的實用功能及藝術裝飾有點了解,對它是非遺民俗文化藝術歷史、形式及制作的工藝流程的基本沒有認知,通過了解學習實踐后絕大部分學生對蘇扇這一傳統(tǒng)民俗工藝的文化歷史及制作流程有了清晰的認識。
通過蘇州折扇活動課的課程實施,感受到學生能較好地參與到課程活動中,學生的團隊精神及動手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在動手中不斷思考改進及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特別是讓初中學生打破在教室授課的模式轉而走出教室以參觀和互動學習的形式學生的反映很好,最后絕大多數的學生對此次活動的評價及反饋的信息是肯定的。同時存在著不足地方:①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力差異使得最后的效果有差異;②學生在制作時團隊意識還有待加強,沒有能夠充分發(fā)揮出團隊力量去解決問題,仍在“單打獨斗”;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授課時間局限,主要是針對教育基地短期綜合實踐課程的培訓實踐受局限,相反學校不存在這個問題;④活動內容的延續(xù)性不強,由于小學中高年級對蘇扇初步了解到初中再深入了解蘇扇實踐間隔長,知識的延續(xù)性弱;⑤人數受制約,主要是指初中 “走訪蘇扇工藝坊”的學生人數限制了研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