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琴琴:秉承“做學生喜愛的好老師”的信念,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十幾年,堅持以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發(fā)展為目標,立足課堂教學,獨創(chuàng)“六步法”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參與多項國家、省級課題研究,所撰寫的教育教學類論文、教學設計在國家、省市各級多次獲獎。“做學生心中的一扇窗,通過我感知世界的豐富多彩與美好。”
您還記得和孩子一起讀過的唐詩嗎?“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薄按好卟挥X曉,處處聞啼鳥。”多美的畫面啊,一景一物都成為詩人筆下抒情達意的對象。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作品中,感受那撩撥心弦的月光,品味無盡的思鄉(xiāng)之情。
《靜夜思》是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作品,是一首語言淺顯卻感情真摯的思鄉(xiāng)之曲。全詩只有20個字,卻成功刻畫了外出游子的靜夜思鄉(xiāng)之情。如霜的月光無聲地撥動著詩人的心弦,觸發(fā)詩人對故鄉(xiāng)無盡的思念之情。
這首詩流傳廣泛,可能孩子已經(jīng)會朗讀與背誦了,但往往是無心成誦,并不明白內(nèi)涵。特別難讀的字音讀不正確,讀不出古詩特有的節(jié)奏。所以正確、流利地朗讀并背誦故事,是學習這課的重點。同時還要啟發(fā)孩子想象畫面,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象。
可啟發(fā)孩子回憶背誦:孩子,還記得唐朝一位叫駱賓王的詩人7歲時寫下的《鵝鵝鵝》嗎?你能背一背嗎?背誦的時候你仿佛看到了什嗎?提醒孩子借助情景想象讀詩。爸爸媽媽可通過示范朗讀、引讀、合作讀等方式,指導孩子讀出詩的節(jié)奏,在熟讀的基礎上配上恰當?shù)囊魳窢I造氣氛,也可以加上適當?shù)膭幼鳎岣吆⒆訉W習的興趣。
“詠月”對于中國古代詩詞大家來說是一個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幾千年來留下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這是為何呢?說白了,在古人的思維里,月亮有著很多特殊的象征,第一象征團圓,月缺為離別,月圓為團圓;第二象征純潔,玲瓏望秋月;第三象征家鄉(xiāng),月是故鄉(xiāng)明;第四象征愛情,何處春江無月明?
有人認為詩仙李白的《靜夜思》開始并不出名,被人改了兩個字后,成為經(jīng)典。
有研究者提出:我們熟知的靜夜思出自明朝的《唐詩三百首》,并不是李白的原稿,在宋朝以前李白最初的《靜夜思》如下: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由此可見,宋朝以前的《靜夜思》和我們現(xiàn)在熟知的《靜夜思》有兩字之差,第一句“明”為“看”,第三句“明”為“山”,正因為這樣的改動,才造就了今天非常經(jīng)典的《靜夜思》。
1.請督促孩子認真書寫本課生字。
2.請讓孩子把這些字組成詞語,會從生活中幫助孩子積累并擴大詞匯量。
3.請和孩子一起讀詩,全家人可以進行一次誦詩賽,看誰誦讀得最有韻味。
4.和孩子一起說說詩句意思,感受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5.運用想象畫面學詩的方法,自學其他的簡單的唐詩。
一年級的孩子們還需要反復強調(diào)書寫時的坐姿與握筆姿勢,一定要讓孩子們握筆準確,坐姿正確。胸離桌子一拳,頭與桌子一尺,手指與筆尖一寸。
注意保護孩子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多鼓勵大聲朗讀,讀出古詩的情感節(jié)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