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瑛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特殊教育的開展也在不斷的進行改革和發(fā)展。福利機構兒童的特殊教育開始受到政府和社會更多的關注,本文對兒童福利機構家庭寄養(yǎng)兒童在特殊教育課程方面的課程設置進行分析,以期待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各方面能力。
關鍵詞:兒童福利;家庭寄養(yǎng);特殊教育;課程設置;社區(qū)融合
一、開展福利院家庭寄養(yǎng)兒童特殊教育的意義
兒童福利機構家庭寄養(yǎng)兒童都是社會中弱勢群體,因為一出生就身患殘疾而被親生父母拋棄,在認知、記憶力、注意力和邏輯思維等方面的能力都比正常的孩子要差,所以這些孩子內心比較敏感、脆弱,也非常容易出現(xiàn)過激反應。容易給周圍的人造成困擾。而對于寄養(yǎng)在家庭中的孩子們實施特殊的教育,能夠通過相應的教材、教法以及課程和相應的教學組織進行特別的設計,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孩子的認知、意志、情感和社會融合都將會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二、兒童福利機構家庭寄養(yǎng)特殊教育課程設置
兒童福利機構家庭寄養(yǎng)特殊教育,一般都是以學前和學齡兒童的教育作為重點,與正常教育存在有許多的差異性,大多孩子們都身患殘疾、同時伴隨智力等多方面的問題,他們從小被父母拋棄,缺乏家庭的教育,加之他們長期的群體生活,與社會的接觸機會比較少,心理和生理方面存在很大問題,所以在對兒童福利機構家庭寄養(yǎng)孩子的教育當中,更多的需要關注他們心理、社會認知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彌補各方面的不足,提高他們的能力。
(一)小班教學
一般在教育前,首先要做好教育基礎的評估和分類,可以通過相關的評估表由受過專業(yè)訓練的醫(yī)生和教師來進行。幼兒的能力評估,根據(jù)結果在對每個孩子進行個案教育計劃的制定。因為每個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水平不同,所以在分班時就需要根據(jù)各自的能力水平進行小班教學。教師對于學生的優(yōu)點多加鼓勵和表揚,注重引導互相學習,從而讓他們能夠主動與人交流,與社會進行接觸。
(二)個案教學
因為福利機構家庭寄養(yǎng)孩子的教育跟正常孩子的教育不同。在更多的情況下,需要注意的是個案的教育要針對于每個學生的特點情況進行相應的教學,這是對整體的教學上一個補充,做到因人而異,以此彌補在日常課堂中存在的缺失。個案教學是在對孩子進行了充分評估和了解的基礎上再經(jīng)過分析后特別定制的,具有針對性,特別對于行為障礙、智力較差的孩子,開展一對一的個案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常在進行個案教學時,需要有安靜的、簡單的環(huán)境,以減少環(huán)境對孩子學習及注意力的影響,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日常教學中注重運用游戲教學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于游戲中的教學往往能夠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游戲,讓孩子們參與進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孩子們的思維。在福利機構家庭寄養(yǎng)的孩子中,大多在理解、思維、運動等能力方面都較弱,倘若只是通過簡單的語言講解,孩子是很難掌握所授知識的。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實施“康教結合、生活教育、寓教于樂、潛能開發(fā)”模式,使康復功能訓練與特殊教育相結合,把一些淺顯易懂的常識融入到游戲當中去理解,并通過孩子們的親自參與,讓孩子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對相應的知識加深印象。
(四)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不管是哪一類的教學,都有許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在教學當中,應該針對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的篩選。然后將相應的教學方法和理念,運用到實際的教學工作當中,可以針對認知、理解及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服務對象,鼓勵和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在一起互相交流、互動學習,減少對家長和教師的依賴,使他們在認知、語言和社會技能等各個訓練活動中,盡可能多地得到提升和鍛煉。如蒙特梭利的教學方法,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在教學當中可以采用這些相關的教學方法來進行實際的運用。只要是適合孩子的需要,都應該加以嘗試,并在工作中學會總結,慢慢形成一套適合當前情況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日常工作的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五)開設相應的社會實踐
因為孩子們自身身體的原因,與外界的接觸機會比較少,所以在日常當中要開設一定的社會實踐課,充分充分發(fā)揮寄養(yǎng)家長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對寄養(yǎng)家長的專業(yè)指導及培訓,讓寄養(yǎng)家長了解康復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利用專業(yè)的康復訓練和教育活動來增強殘障兒童的功能及社會適應能力。鼓勵家長經(jīng)常帶著孩子外出,比如超市、銀行、醫(yī)院、郵局等,并且在季節(jié)更替的時候帶孩子感受大自然的變化等,讓孩子不僅能夠更好的掌握。將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并能夠更多地融入社會。
(六)加強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學習
福利機構家庭寄養(yǎng)孩子大多是身患殘疾,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比較差,但生活自理卻是他們應該要掌握的最基本生存功能。在日常生活及教學過程中,應該更要引起重視。不僅要把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做為課堂的主要內容教授,還需要寄養(yǎng)家長在實際生活當中經(jīng)常性地帶動孩子主動鍛煉,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
(七)加強技能的培訓
為了能夠讓孩子們融入社會,就必須要培養(yǎng)他們一技之長。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加強手工和技能方面的培訓,讓孩子們能自食其力、養(yǎng)活自己,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八)尊重孩子,充分重視心理干預對教學和學生的影響
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的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每一位孩子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對于孩子們存在的缺陷不歧視、不放棄。孩子們智力或身心上的問題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同時也會對教育產(chǎn)生一種阻力。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應注意科學有效的心理干預,從而矯正孩子的各種不良的心理偏差的情況,健全孩子們的身心發(fā)展,從而減少對孩子的影響,提高教育效果。
結束語
兒童福利機構家庭寄養(yǎng)兒童以及社區(qū)特殊群體兒童的特殊教育課程設置從整體上還需要不斷的進行改革和完善,希望更多的教育機構能夠重視對這部分孩子們教育的重要意義,并且對于讓孩子們接受更好的教育進行深入的思考,通過各種新型的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設來提高教學的效率,讓這些特殊孩子們的未來也有良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羅勤.兒童福利機構學前特殊教育模式回顧與展望[D].華中師范大學,2011.
項目基金:寧夏第五屆基礎教育教學課題研究成果,編號:JXKT-TS-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