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榮杰
摘要:小學數學是集抽象性和邏輯性為一體的綜合學科,目前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技術因具備諸多優(yōu)勢逐漸被教育界采用,如何充分發(fā)信息技術的便捷優(yōu)勢提生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是對小學中高段數學教師提出的新的挑戰(zhàn)。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中高段;教學策略
分類號:G623.5
1.將信息技術引入小學中高段數學教學的必要性
數學是是來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應用于現實的實用型學科,具備抽象邏輯的特點??紤]到小學中高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具體學情,學生尚保留部分具體形象思維,但已將出現了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特征,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做好抽象數學知識與學生形象思維的過渡。目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信息技術具備的快捷方便、豐富高效的優(yōu)勢特點已經被教育界所采用,廣泛應用于小學中高段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本文結合具體教學實情,探究教師如何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優(yōu)勢、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全面提高數學教學水平。
2.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中高段數學中的優(yōu)勢及策略
2.1運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前提,針對實際教學部分學生缺乏良好學習動機的教學現狀,教師可以通過設立良好的情景問題進行課程導入,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數學思維。有效的課前問題或情景導入,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能力,激發(fā)記憶中相關聯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體驗。在促進知識遷移的過程中,為新知識的構建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營造最佳的心理認知環(huán)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
教師可以將多媒體信息技術引入到課堂教學的課程導入中,信息技術具備的聲像并現、圖文并茂等優(yōu)勢特點,可以將數學知識的邏輯知識通過直觀具體的方式呈現。在課程導入時為學生創(chuàng)造豐富具體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同,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教師課堂的高效開展做好鋪墊。
以四年級課程《方向與位置》為例,教師可以在課程導入時利用多媒體展示提前下載好的學校周邊的地圖,學生對學校周邊的建筑及位置應該是極其熟悉的,教師通過多媒體將電子地圖展示給學生,并讓學生指出周邊的建筑是什么,學生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記憶踴躍回答,并能準確敘述出曾經去某個地點做過什么,通過師生互動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信息技術運用,教師已經激發(fā)出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好奇心。這是教師再引入新課方向與位置的學習,引導學生在電子地圖上找到自己家的準確住址,將從家到學校的路線進行準確描述,每個學生都會根據不同的自身情況給出不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既引用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示了數學的邏輯性,又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發(fā)現數學并將數學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2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應該是探索學習的過程,真實且富有挑戰(zhàn)的內容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滿足學生發(fā)現探索的需求。教學活動內容應該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及不同的表現內容展開。但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課堂是展開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不具備完全在現實生活中發(fā)現問題并實施教學的條件,教師只能努力挖掘模擬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情境材料進行課堂教學,用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信息技術集圖文聲色既網絡信息與一體,具備生動多樣的表現形式,可以將實際生活情境進行高效模擬和生動還原,將生活數學和課堂數學建立起聯系,以豐富的數學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對于理解數學、應用數學的喜愛情緒,發(fā)展學生發(fā)現并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數據的表示和分析》這一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模擬某一書店在固定時間段內售出圖書的情景,讓學生記錄、收集、統計、整理、描述所獲得的圖書信息,并分析所獲得的信息數據,分析出哪類圖書單位時間內銷量最大,哪類圖書最受讀者歡迎,并位書店做出合理的銷售建議和進貨方案做到最大盈利。學生在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認識到認識到數據分析這一數學問題的廣泛應用,在模擬的數學情境中產生主動探索學習的興趣。
2.3采用信息技術發(fā)展學生數學能力
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要想真正把握并運用邏輯性較強的數學學科,需要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領悟數學精神和數學思想方法,經歷“再創(chuàng)造”學習過程。信息技術具備將抽象問題通過動畫及過程演示等方式具體化的優(yōu)勢,可以將復雜的思維過程通過直觀具體的方式展示出來,但是一味得將抽象思維直觀具體化會讓學生輕易得到問題的答案,從而弱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教師需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在先進的數學理論指導下,運用合理的板書技巧,創(chuàng)設富有啟發(fā)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從動態(tài)中觀察、探索、歸納所學內容及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建構出新的認知,提高自身數學綜合素養(yǎng)。
以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學習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動態(tài)演示技術功能,對長方體進行各個面進行分解及組合演示,讓學生在了解長方體各個面的特點及長方體的特征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思維和演算邏輯思維,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多種層次學習探索。
總結:信息技術在輔助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理解和培養(yǎng)數學思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師需要不斷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進行探索創(chuàng)新,探索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有效整合教學資源提升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效率和水平。
參考文獻:
[1]馬玉林.信息技術下的小學中高段小班額數學教學應用模式[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9(04):60-61.
[2]關君強. 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高段活動課教學中的運用[A]. 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chuàng)新研究工作委員會.教育理論研究(第六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