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華,張易青
(1.青海大學研究生院,青海 西寧 810000;2.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病理科,青海 西寧 810000)
Tim-3首次在2002年被發(fā)現,是Tims基因家族成員之一,是一種新的免疫檢查點分子,表達于多種細胞,如巨噬細胞,Th1細胞等。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是Tim-3位點的配體,在體內,Galectin-9的主要作用是選擇性地減少干擾素一γ(IFN-γ)分泌和抑制自身免疫,而在體外,Galectin-9于Tim-3依賴的方式誘導細胞內鈣外流和Thl細胞的死亡和聚集。Tim-3與配體Galectin-9結合后,給T細胞提供了一種負性刺激信號,下調了Thl/Tcl型細胞應答,其在自身免疫和腫瘤免疫疾病中的作用正在越來越受到關注。
在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員中,PD-1/PD-L1是著名的負性共刺激分子。PD-1分子在許多種類的細胞中表達,諸如樹突狀細胞、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等等,而PD-L1除了表達于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和內皮細胞以外,也在乳腺癌、食管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等多種腫瘤細胞中廣泛表達。PD-1與PD-L1結合后,使PD-1胞質區(qū)中免疫受體酪氨酸抑制基序(ITSM)結構域中的酪氨酸磷酸化,導致SHP-2磷酸酶增加,從而引起Syk和磷脂酞肌醇3激酶(PI3K)等下游分子去磷酸化,引起信號轉導受抑制。淋巴細胞的增殖與活化、細胞因子釋放和輔助性T細胞分化等過程均被干擾或者抑制,也就是使機體呈現為免疫負調節(jié)狀態(tài)。而PD-1/PD-L1共刺激分子使得T細胞的免疫應答受到負性調節(jié),這種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負性調節(jié)作用,最終會導致腫瘤免疫逃逸。
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NCCN)的專家組早在2016年即給出指南建議[1]:無絕對禁忌癥的前提下,存在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無論是否為鱗狀細胞癌,優(yōu)先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進行二線及后續(xù)治療,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優(yōu)先使用,因為與多西他賽相比,他們有更好的治療反應率,更長治療有效持續(xù)時長,并且可以改善總體生存率和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其后,Atezolizumab也加入被推薦的行列。如今,非小細胞肺癌PD-L 1陽性的患者已經獲準應用Pembrolizumab進行一線治療[2]。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在2017年舉行的臨床腫瘤進展年度報告中稱[3]: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2016年內成功進行腫瘤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非常多,已經證實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具有廣泛的抗癌譜,并且可以有效改善晚期難治性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預后。
免疫療法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方法,通過阻斷免疫檢查點使T細胞恢復活力并增強抗腫瘤免疫力。NSCLC免疫療法的主要挑戰(zhàn)之一就是PD-1/PD-L1的免疫抑制劑單一療法的封鎖會使患者產生抗性,而Tim-3及其配體高度適合做為免疫療法的潛在靶標,因此,針對Tim-3的免疫抑制劑有望作為PD-1/PDL1免疫抑制劑的替代治療,或者與其聯合應用于NSCLC的免疫治療中。
本文通過研究Tim-3和PD-1/PD-L1作為負性共刺激分子與臨床病理特征之間的聯系,并重點關注考慮將Tim-3作為免疫調節(jié)的潛在靶標應用在NSCLC免疫治療中,聯合阻斷Tim-3、PD1/PD-L1有望成為NSCLC治療的新途徑,該研究旨在為臨床的聯合免疫治療或者替代治療提供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