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化社會的高速運轉與經濟科技的不斷進步,全球化趨勢早已不只凸顯在經濟與貿易領域。縱觀文化產業(yè),動畫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全球公認的“動畫第一大國”日本更是如此。宮崎駿,作為日本動畫界甚至是世界動畫界的“一代宗師”,不僅以其獨樹一幟的創(chuàng)作風格俘獲了廣大粉絲的心,更憑借其美好而深刻的藝術理念及主題傾向引發(fā)了人們深刻的思考。在宮崎駿的眾多作品中,“人性的真善美、追求女性平等、抵制戰(zhàn)爭崇尚和平、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幾個主題始終貫穿其中。
關鍵詞:宮崎駿;動畫;電影;主題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3-00-02
0 引言
宮崎駿是日本著名的動畫大師、漫畫家,其動畫作品的影響力巨大,他的作品在世界動畫界尤其是亞洲動畫界享有盛譽,其別具一格的動畫風格與精神內核使這位大師不僅在孩子的世界中廣受歡迎,也贏得了青年人的一致認可。20世紀80年代以來,“宮崎動畫”以其巨大的影響力、感染力逐漸成為了日本民族新一代的文化驕傲。宮崎駿動畫之所以能引起日本民族文化情感廣泛的認同,并且在這個普遍憑借廉價成本制作以戲謔娛樂為主題的動畫的行業(yè)大環(huán)境中屹立不倒,離不開其獨特的觀影效果,更離不開其深刻的意義內涵。
1 大環(huán)境下的漫漫成長路
宮崎駿動畫的發(fā)展歷程與其個人成長環(huán)境因素、時代環(huán)境因素密不可分。出生于日本東京的他,因為二戰(zhàn)爆發(fā)需要疏散而舉家從東京文京區(qū)搬到了鹿?jié)墒泻陀疃紝m市。其伯父經營著一家軍用飛機的配件工廠,父親則是這家公司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因此,幼童時期的宮崎駿便有機會接觸到各種飛行器件,這也為他此后動畫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各式各樣的飛行器設計奠定了基礎。而宮崎駿的母親則是一位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的女性,盡管母親因體弱多病而經常臥病在床,但母親隱忍而堅強的形象卻也為宮崎駿日后動畫創(chuàng)作帶來了人物素材,并形成了他動畫作品中最偉大的精神核心之一——對女性主義的堅守與尊崇。成名后的宮崎駿在接受采訪時說道:“命中注定我只能創(chuàng)作這種風格的電影,其他的我別無選擇?!盵1]
1958年,《白蛇傳》作為日本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在電影院上映,這部制作并不精湛的動畫電影在宮崎駿的內心掀起了巨大的波瀾。《白蛇傳》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與全新的視覺效果深深地感染了宮崎駿,從此宮崎駿便將動畫作為了他一生的藝術追求[2]。
大學畢業(yè)后,宮崎駿憑借自己在校期間不斷學習動畫所累積的深厚功底順利進入了日本東映動畫公司,真正開啟了他個人的動畫創(chuàng)作之旅。
2 宮崎駿電影主題傾向解析
2.1 民族文化的推動者
宮崎駿是日本動畫界的標志性人物,縱觀這位大師的作品,觀眾們不僅可以從中收獲到令人驚艷的視覺效果,而且也能夠以小見大,從點滴中挖掘到日本民族文化的點點滴滴,切身體會到日本百姓的“小幸福”。宮崎駿將日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哲學觀念、審美情趣、道德價值巧妙地與自己的作品相結合[3],以婉轉而細膩的表達方式傾訴情感的悲歡離合,觸碰著觀眾心里的柔軟。更重要的是,他的動畫電影也潛移默化地傳播了日本的民族文化。
日本民族自古以來就對樹木有著很強的崇拜意識,他們所推崇的“森林信仰理論”便是其文學化的代表之一[4]??v觀古今現代,居住在島嶼上的日本民族對樹木有著無限的冥想與敬仰。日本民族堅信蕓蕓眾生之中有神亦有鬼,他們的“有神論”與“自然觀”相輔相成,都建立在森林、禪樹的大背景下。與此同時,宮崎駿最出彩的動畫作品——《幽靈公主》也在中尾佐助“照葉林文化理論”的影響下完成了電影作品中浩浩蕩蕩的森林場景的制作。宮崎駿也將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看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5],因此,他的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森林意象?!讹L之谷》《龍貓》《魔女宅急便》中的森林是如此令人向往,其中不僅充滿了想象,還深刻地反映了宮崎駿對日本民族文化的景仰。宮崎駿的電影作品中也時不時透露出日本民族文化里神道教的影子,這個敬畏鬼神的民族相信世間的一切都有靈性,這種縹緲虛無卻又無法被舍棄的信仰便是日本民族精神上的慰藉,他們這份特殊的信仰也永遠留存于每個人的心間。信仰作為一種精神寄托,能給信徒帶來精神上的安慰[6],而宮崎駿正憑借自己精妙的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出了日本民族獨特的精神特質與文化追求上的點點滴滴,既增強了日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也進一步增強了日本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影響力。宮崎駿作為日本“國寶級”的動畫大師當之無愧。
2.2 和平自由的倡導者
“崇尚和平,反對戰(zhàn)爭”作為宮崎駿電影作品中最突出的精神內涵之一,也與他自身的經歷密不可分。宮崎駿出生于1941年的東京,1941年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第3年,也是日本開始侵略東南亞各國的年份。日本國民因日本政府這次不義之戰(zhàn)而受到了經濟和政治上的雙重迫害,心理與肉體也遭受到了巨大的傷害。1944年,年僅3歲的宮崎駿為了躲避美國對日本的空襲而不得不舉家搬離東京,這段顛沛流離的經歷在宮崎駿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因伯父與父親共同在一家軍用飛機配件的家族工廠工作,宮崎駿也為此產生了深深的罪惡感。雖然宮崎駿沒有參與過戰(zhàn)爭,但他內心一直認為自己的家族曾幫助日本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7]。童年時期備受戰(zhàn)爭大環(huán)境因素的摧殘與二戰(zhàn)中父輩的“參與”帶來的罪惡感是宮崎駿反戰(zhàn)思想主要的源頭。宮崎駿也因此創(chuàng)作了好幾部關于戰(zhàn)爭題材的作品,例如《紅豬》《哈爾的移動城堡》以及《風之谷》。(圖1)《風之谷》中世界被燒得慘烈不堪、《哈爾的移動城堡》中百姓遭怪物襲擊蹂躪、自己的家園被無情地摧毀,這些因戰(zhàn)爭而造成的傷害都是宮崎駿內心中對戰(zhàn)爭最直白的理解和反應。在電影中,宮崎駿明確地向觀眾表達了自己對戰(zhàn)爭的深惡痛絕:戰(zhàn)爭帶來的只有傷害,崇尚戰(zhàn)爭的野心家是不會有好下場的,他們終將適得其反,而歷史也必定會告訴他們答案。
2.3 女性主義的堅守者
作為女性主義的崇拜者與堅守者,宮崎駿自然不會放棄任何機會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現女性的個性魅力和能力。宮崎駿對性別角色的敏銳感知,使他的作品中存在一大批獨立而堅強的女性形象:她們不僅擁有美麗的外表,更有著純潔高貴的靈魂[8]。宮崎駿經常在電影情節(jié)中比較男性和女性,他堅持認為在相同的情節(jié)模式下,女孩的表現更容易令觀眾折服。
正是出于對女性主義的強烈認同,宮崎駿把《風之谷》中的女主人公娜烏西卡塑造成智慧的化身和勇敢的救世主。作為風之谷的公主,她非凡的身世讓她不得不在關鍵時刻肩負起普通人不需要承擔的使命,面對多倫美亞軍隊的入侵,她以勇敢和智慧與敵人作戰(zhàn),最終成功地阻止了敵人對風之谷的入侵。
若說宮崎駿在《風之谷》中塑造了一位偉大的女性形象,那么在《幽靈公主》(圖2)中,宮崎駿則塑造了一批高度獨立的女性。她們在建設家園、抵御外敵方面表現出驚人的勇敢,同時,這些自主性十分強烈的女性卻非常注重精神的富足。這是一個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在日本這樣一個男權至上的社會里,宮崎駿的作品似乎在呼喚著女性主義,他畫筆下純潔、勇敢、高貴的少女們征服了觀眾的精神世界,亦稱得上是女性主義的代表和先鋒。
2.4 尊重自然的引領者
宮崎駿的動畫作品中到處都印刻著他對大自然的喜愛與尊重,同時也飽含著對環(huán)境滿滿的憂慮意識,這也是宮崎駿作品突然的特點之一,即藝術與現實相結合,深刻反映與現代社會緊密相扣的各個矛盾。宮崎駿的童年充斥著硝煙與戰(zhàn)火,他明白戰(zhàn)爭危害的不僅僅是無辜的百姓,還有自然大地、山川飛鳥。戰(zhàn)爭的傷痛便化作他畫筆下的吶喊與深思,希望為全人類敲響警鐘。人類中心主義的信徒認為,人類可以做任何事,同時自然界的萬物都必須為人類的生活而服務。但他們卻沒有充分地認識到,這種觀念帶來的結果將是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氣候異常、稀有物種不斷滅絕。動畫大師宮崎駿對人類面臨的各種生存困境卻表現出了無限的擔憂,他認為人類若要想長期生存,就必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宮崎駿認為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史等同于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史,若長久按這種方式發(fā)展下去,人類必定會遭到應有的報復。
放眼宮崎駿眾多電影作品,《風之谷》是最強烈地表露出“尊重自然、熱愛自然”這一思想的影片。在這部影片中,主人公為了保護大自然而進行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斗爭,探討人類到底該如何與自然做到和諧相處[9]。同時,《天空之城》也展示了宮崎駿對自然環(huán)境的擔憂,表達了對大自然無限的贊美與崇敬。這些故事看似天馬行空,全憑想象,但主題卻深刻而現實。宮崎駿的電影讓觀眾們明白,當個人利益與整體生態(tài)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應毫不猶豫地放棄個人利益。
3 結語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獨特而又豐富的形式深刻而靈活地反映了他對生存成長和自然環(huán)境這兩大主題的理解。盡管其作品的構建一直處于商業(yè)動畫的模式框架下,卻不乏深厚的人文底蘊。宮崎駿的每部動畫都既具備二次元世界夸張離奇、豐富多彩的形式感,又具備讓觀眾熱淚盈眶的感染力。在每個活靈活現的動畫人物的背后,傳遞出來的都是宮崎駿對動畫行業(yè)的熱愛、對觀眾的真誠、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現代社會發(fā)展的反思。作為“動畫界的黑澤明”,宮崎駿毫不吝嗇地將人文主義精神投入動畫之中。宮崎駿曾經說過:“比起作為自己范本的50年代的那些作品,我們現在(日本)的作品不過是些粗陋快餐罷了?!盩V動畫劇集在日本和中國盛行的同時,宮崎駿動畫電影卻逆勢而行,他的作品中承載著一個動畫大師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因此結出的累累碩果。
在商業(yè)動畫一貫的營銷模式之下,觀眾們更喜歡皆大歡喜、積極和正能量的大結局,大師宮崎駿的作品也在商業(yè)動畫固有的模式下運轉。但相比較于商業(yè)動畫的另一巨頭歐美動畫而言,宮崎駿的動畫作品更側重于為故事的劇情服務。他筆下的每個角色是如此豐滿有感染力,這些虛擬的角色映射出的不僅是世俗眼光下人們最真實的情感態(tài)度,更飽含著這位日本“國寶級”大師對動畫、對生活的直觀態(tài)度。而我們亦能從他的作品中認識與領略到人性的美好與生活的可貴之處。
參考文獻:
[1] 薛燕平.世界動畫電影大師[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315.
[2] 支菲娜.思索與回歸[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4):48.
[3] 姜濤.宮崎駿動畫電影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27.
[4] 宣陳,溫再騫.現實主義的開荒者——馬薩喬[J].大眾文藝,2019(21):117-118.
[5] 季詩雨,孫琦.兒童繪本的插畫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9(22):86-87.
[6] 張寧,顏瑩露.解讀現代攝影的人文關懷[J].大眾文藝,2019(22):172-173.
[7] 蘇婧.《紅樓夢》的中國傳統(tǒng)色彩運通研究[J].大眾文藝,2019(21):37-38.
[8] 胡冬芳.淺談宮崎駿電影的主題[J].文藝生活,2015(21):135-136.
[9] 張清雅,陳瑋.中國現代園林可鑒的日本枯山石[J].大眾文藝,2019(20):63-64.
作者簡介:程雨欣(2000—),女,湖北宜昌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動畫電影。
指導老師:陳瑋(1973—),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助理研究員,院辦主任,研究方向: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