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高等教育歷史教材所寫“甘英”,其官職為“副使”,出使時間為永元九年(97),沒有到達大秦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安息人阻撓,恐誤。當(dāng)為:“甘英”中的“英”應(yīng)作“菟”,系在古代書籍傳寫過程中產(chǎn)生的別字;甘英的官職是西域都護班超轄屬的掾;出使大秦?zé)o功而返的主要原因在于:從塔里木盆地到大秦所用的時間過長,路途遙遠(yuǎn),與大秦聯(lián)盟不現(xiàn)實。
關(guān)鍵詞:中高等教育歷史教材;甘英;官職;出使時間;無功而返
中圖分類號:K204.2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768(2020)04-0012-04
東漢和帝之時,西域都護班超派遣甘英使往大秦國(羅馬帝國),是中西交流史和東西方關(guān)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不僅開拓了當(dāng)時漢民族國家的世界視野,也促進了早期西方文明與東方華夏文明之間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
鑒于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現(xiàn)今國家提出加強與中亞、西亞地區(qū)國家交流、合作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計劃后,甘英西使大秦的有關(guān)內(nèi)容,在中高等教育歷史教材中屢見書寫。中學(xué)歷史教材,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歷史教材《中國古代史》載:“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行至波斯灣,未能到達大秦?!盵1]高等教育歷史教科書,例如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云:“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達到條支國(今波斯灣北頭),臨海欲渡,為安息人所阻而還。這是中國使節(jié)遠(yuǎn)至波斯灣的最早記載?!盵2]再如,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歷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有類似敘述:“永元九年(97),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的東部地區(qū)。甘英抵達條支海濱(今波斯灣),臨大海欲渡,為安息西界船人以海行艱難,‘?dāng)?shù)有死亡者所阻攔?!盵3]又如,作為高校中使用范圍最廣的中國古代史教材,朱紹侯等學(xué)者主編的《中國古代史》亦存相似內(nèi)容:“班超在出使西域期間,于永元九年(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西經(jīng)條支(伊拉克)諸國,至安息西界(波斯灣),未過海而還。甘英是我國古代繼張騫的副使之后到達西亞的使節(jié),為打通歐亞交通做出了貢獻?!盵4]
與此同時,教科書中關(guān)于甘英西往大秦的知識點,在全國或各地普通高等學(xué)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中先后數(shù)次以多種命題方式進行考察(如1983年高考?xì)v史試題、2009年高考?xì)v史試題北京卷、2010年高考?xì)v史試題全國及重慶卷)。
上述中高等教育歷史教材有關(guān)甘英西使大秦的表述,涉及甘英的官職、始發(fā)時間,以及沒能夠抵達大秦的原因等。將這些陳述與《后漢紀(jì)·孝殤皇帝紀(jì)》《后漢書·西域傳》《晉書·四夷傳》等書中的有關(guān)記載相印證,可知歷史教材對甘英西行的某些敘述存在不嚴(yán)謹(jǐn)?shù)胤剑F(xiàn)分述如下。
一、甘英與甘菟
南朝劉宋范曄《后漢書·西域傳》曰“(永元)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窮臨西海而還”,唐章懷太子李賢等注“《續(xù)漢書》‘甘英作‘甘菟”[5]2910,《續(xù)漢書》系西晉史學(xué)家司馬彪所著有關(guān)東漢紀(jì)傳體斷代史,可見唐代或此前存在“甘英”“甘菟”兩種寫法?!坝ⅰ焙汀拜恕弊中蜗嘟蛟跁畟鞒^程中而產(chǎn)生別字。根據(jù)古籍字形訛誤的判定原則,即不常見字,易誤寫作字形相近的常見字[6],反映《后漢書·西域傳》中“甘英”應(yīng)作“甘菟”。
上引《后漢書·西域傳》還提到甘英的官職是“掾”,《后漢紀(jì)·孝殤皇帝紀(jì)》亦有類似記載[7]300,案漢朝公府及郡縣官府的屬吏,正曰掾,副曰屬[8],表明甘英當(dāng)系西域都護班超的屬官。而一些中國歷史人物詞典、通俗讀物及中小學(xué)、高等教育歷史學(xué)教材記作“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即其所說甘英的官職為“副使”,恐不實。
二、出使時間
參考我們對甘英出使大秦的始發(fā)、歸返路線所作考述[9],以及《漢書·西域傳》《后漢書·西域傳》所錄途經(jīng)這些西域古國需要的時間,大致可推甘英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到安息(安息國在今伊朗高原、兩河流域,此處特指其都城泰西封,今伊拉克巴格達,下同)所用時間:龜茲西與姑墨(今新疆阿克蘇)接,姑墨南至于闐(今新疆和田)馬行十五日[10],于闐西鄰皮山(今新疆皮山),由皮山到烏戈山離(今阿富汗西南)須行六十余日,自烏戈山離馬行百余日可到條支(今伊拉克幼發(fā)拉底河流域),從條支至安息乘馬需要六十余日,綜上可推由龜茲抵安息約需時八個月,具體來說二百三十五天,其中,從龜茲到條支約需六個月,條支到安息大概用兩個月。
至于甘英抵達這些西域國家的具體時間,前引《后漢書·西域傳》載甘英由安息返抵龜茲(東漢西域都護府所在地)的時間在永元九年(97),又記“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盵5]2918反映該年還是甘英從龜茲出發(fā)抵條支的時間。由《后漢書·西域傳》所述甘英自龜茲到條支、安息至龜茲的時間,可推其從條支出發(fā)到達安息的時間亦在永元九年。
諸史籍未記甘英出使大秦始發(fā)時間,這個時間可由他從條支出發(fā)至安息的時間,自安息返抵龜茲的時間,以及其間行程時間逆推而得(圖1)。由安息返抵龜茲的時間在永元九年(97)十二月或稍前,又需時約八個月,說明至晚在永元九年四月已從安息出發(fā)回返龜茲。自條支行抵安息約需時兩個月,反映從條支啟程西去安息的時間應(yīng)在永元九年二月及以前。
圖1 甘英由龜茲經(jīng)條支至安息行程示意圖 ?注:(1)2個月、6個月、8個月為行程時間;(2)(96/7、8,97/11、12),分別指由龜茲出發(fā)的時間、返至龜茲的時間。 ?由上述甘英抵條支、安息及自安息返至龜茲的時間可推,他在永元八年(96)七、八月出發(fā),約在永元九年(97)一、二月至條支,三、四月到安息,其后,從安息沿出使路線返回塔里木盆地,在同年十一、十二月間到達龜茲。某些中高等教育歷史教材以永元九年為其出使大秦的始發(fā)時間,恐不確。
三、出使目的與無果而返的原因
諸史書未載甘英出使大秦目的,然據(jù)相關(guān)資料可以管窺一二。結(jié)合《漢書·西域傳》《后漢書·西域傳》及其它兩漢管理西域歷史資料,可見東漢持被動、消極經(jīng)營態(tài)度,投入西域財力、人力等遠(yuǎn)不如西漢。因此,在后漢之時,西域諸國經(jīng)常被其中某一大國控制,也時常受到西域之外匈奴軍事脅迫,東漢經(jīng)營西域代理人班超想要穩(wěn)定東漢西部邊疆,懾服西域列國,僅賴東漢綿薄支持難以維持西域安定,那么就要團結(jié)西域國家制服反叛者,班超稱此為“以夷狄攻夷狄”[5]1576。
班超以這個策略平伏西域的實例有:建初三年(78),班超率領(lǐng)西域國家疏勒(今新疆疏勒)、康居(今哈薩克斯坦)、于闐、拘彌(今新疆策勒縣北)精兵一萬余人攻打西域北道的姑墨國;在此之后,向章帝上書奏稱西域地區(qū)偏遠(yuǎn)國家月氏(今阿姆河河流)、烏孫(今伊犁河流域)、康居愿意歸順東漢[5]1575-1577。說明班超既全力依靠塔里木盆地西域列國,又注重與塔里木盆地之外西域強國交往,團結(jié)一切可以聯(lián)合的勢力。同時,他運用這個謀略成功制服西域叛國的歷史事件有:建初九年(84),班超率西域諸國之兵圍攻疏勒國國王忠,隨后康居則派出強兵悍將援助忠,班超一時難以制服忠,當(dāng)時康居和月氏兩國有姻親關(guān)系,班超派遣使者持錦帛使月氏,讓月氏王勸康居王罷兵,結(jié)果康居王聽從勸說收兵而還[5]1579,正是巧妙利用這兩國姻親關(guān)系,才減少收服疏勒的外在阻力。表明這個計策對撫馭西域著實有效。由對班超安撫西域采取的方略所作分析可推,班超遣甘英出使大秦,當(dāng)出于與蔥嶺西強國大秦結(jié)為盟友之目的。
上面主要討論了甘英出使大秦目的,下面在此基礎(chǔ)上探究他出使大秦?zé)o果的原因。
《后漢書·西域傳》《晉書·四夷傳》等史籍均言,甘英欲從安息西界乘船渡西海到大秦,安息長老對甘英講:西海海洋面積廣闊,如泛舟橫渡,遇善風(fēng)三個月、逢遲風(fēng)兩年才能到大秦,并且海中存在令乘船者“思土戀慕”之物,“英聞之乃止”[5]2918,[11]。根據(jù)這條史事,后人揣度甘英使大秦?zé)o功而返的原因,歸納起來,其觀點大致可分作兩類:(1)主觀因素影響,即甘英缺乏冒險精神、畏懼困難等[12-14];(2)客觀條件限制,如海洋阻隔,安息船人為壟斷中西貿(mào)易而從中作的阻撓等[15-18]。其中,高等教育歷史教材大多采納的是第二種看法中的“安息人故意阻撓”說。對于這些說法,我們依據(jù)《后漢紀(jì)·孝殤皇帝紀(jì)》《后漢書·西域傳》等書中的相關(guān)記載作些分析:
與《后漢書·西域傳》等史書所載相同,《后漢紀(jì)·孝殤皇帝紀(jì)》亦錄安息西界船人的這些話,甘英聽到以后止步不前。與它們不同的是,在《后漢紀(jì)·孝殤皇帝紀(jì)》中,還以甘英與安息船人問答的形式講述了大秦國風(fēng)土民情、物產(chǎn)等,其中提到“從安息陸道繞海北行出海西至大秦”[7]302。
由《后漢紀(jì)·孝殤皇帝紀(jì)》所述甘英與安息船人的對話,可推“英聞之乃止”以后發(fā)生的事:在聽聞安息船人說海中有“戀慕之物”,以及渡西海到大秦所需時間后,甘英向其詢問大秦國情況,安息船人將所知大秦國風(fēng)土民情等如實相告,同時提及由今伊拉克出發(fā),往北行,經(jīng)敘利亞至土耳其,再向西行可到意大利。
從上文安息船人對甘英講,除卻渡西海外,還可走陸路抵大秦國,可見其不遺余力幫助甘英。因而,海洋阻隔、安息船人阻撓等說不可全信。至于甘英膽怯、畏懼困難之類說法,我們認(rèn)為亦不可盡信,原因在于:《后漢書·西域傳》曰“(甘英歷)梯山棧谷繩行沙度之道,身熱首痛風(fēng)災(zāi)鬼難之域”[5]2931,反映甘英從塔里木盆地經(jīng)歷千難萬險方到安息。如此看來,應(yīng)該不會懼怕此處險難。
既然這些因素并不能徹底阻止甘英出使大秦,那么,他在條支不再向西行,前往大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們認(rèn)為,這可能與甘英西使大秦目的相關(guān):從塔里木盆地至安息約需八個月,自安息到大秦渡西海快則三月、慢則兩年,由安息經(jīng)陸路繞西海到大秦亦須較長時間,說明從塔里木盆地到大秦所用行程時間過長,距離遙遠(yuǎn),與之結(jié)盟可望而不可及。
四、結(jié)語
以上主要根據(jù)東漢以來的文獻資料記載探討了傳世史乘記載甘英名字異名、官職,出使大秦始發(fā)時間、目的,以及到達條支國而沒有抵達大秦的原因。這些有關(guān)甘英歷史資料,以及甘英西使大秦路線、見聞,為班超之子班勇收存在《西域諸國記》一書中(1),后來又被范曄轉(zhuǎn)錄于《后漢書·西域傳》。本文及之后所寫有關(guān)甘英西行論文,有助于深入探究《西域諸國記》編纂成書情況,以及甘英出使大秦在中外交通史、中西關(guān)系史上歷史意義,也可為以后編著、修訂中高等歷史教材提供借鑒。
注釋:
(1) 據(jù)《后漢書·西域傳》“序言”、《后漢紀(jì)·孝殤皇帝紀(jì)》相關(guān)文字記載,班勇著有記錄西域史地情況的書籍,然不見著錄于隋代以降公私目錄類典籍,現(xiàn)已散佚不存,書名《西域諸國記》據(jù)清代學(xué)者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后漢文》卷二十六《班勇》擬。
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中國古代史:全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6.
[2]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增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131.
[3] 張豈之.中國歷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8.
[4]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348.
[5]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5.
[6] 楊琳.文獻字形訛誤的判定原則[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1):112-116.
[7] 袁宏.后漢紀(jì):卷十五[M].張烈,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8] 張政烺.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953.
[9] 顏世明.漢唐西域地理佚籍整理與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xué),2017.
[10] 班固.漢書:卷九十六下[M].北京:中華書局,2013:3910-3911.
[11] 房玄齡.晉書:卷九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4:2545.
[12] 康有為.歐洲十一國游記[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7:141.
[13] 范文瀾.中國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49.
[14] 余太山.關(guān)于甘英西使[M]∥國際漢學(xué):第三輯.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259.
[15] 梁啟超.張博望班定遠(yuǎn)合傳[M]∥飲冰室合集:第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14.
[16] 魏源.海國圖志[M].長沙:岳麓書社,2011:964.
[17] 夏德.大秦國全錄[M].朱杰勤,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30.
[18] 莫任南.甘英出使大秦的路線及其貢獻[J].世界歷史,1982(2):13-19.
[責(zé)任編輯:陳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