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漢仕 彭彪 向偉 姚振東 張春葉
摘要:為了編制非理性認知方式量表并檢驗其信度效度,通過文獻查閱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專家咨詢法形成40個項目的預測問卷。抽取300名高中生大學生初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形成正式施測問卷,再使用正式問卷對6354名高中生大學生進行信效度檢驗,使用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進行效標檢驗,另對40名心理門診求助者與正常樣本進行區(qū)分度檢驗。該量表由3個因子30個項目組成??偭勘鞢ronbach α系數(shù)為0.96,分半信度系數(shù)為0.91,重測信度0.85。心理門診組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均高于正常樣本組(p<0.01)。探索性因素分析,3個因子能夠解釋方差總變異的60.33%,各條目在相關因子的載荷0.46~0.82之間。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χ2/df、GFI、CFI、RMSEA分別為4.9、0.85、0.89、0.07。因此,認為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測量認知理性程度。
關鍵詞:非理性認知方式;信度;效度;常模
中圖分類號 :B84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768(2020)04-0067-04
非理性信念是理性情緒療法的重要概念,理性情緒療法的創(chuàng)始人Albert Ellis將核心的非理性信念概括為“必須強迫”(musturbation)——關于自我、他人或世界必須或不應該是或是行為的信念,以及“扭曲”(awfulizing)——認為糟糕的事件或感覺是如此糟糕以至于無法忍受的信念(Ellis,2010)[1]。Albert Ellis認為人們有許多非常普遍的非理性、不切實際、浮夸、自欺欺人的信念;當他們強烈相信這些想法時,他們常常(盡管并不總是)產生功能失調的情緒和行為[2]。國內外關于非理性信念的研究主要集中測評工具的研究以及應用上,如Albert Ellis(1962)提出最常見的 11 種非理性信念,并據(jù)此編制成個人信念調查表[3]。Malouff(1986) 編制了含有 20 個條目的信念量表(The Belief Scale,BS)[4]。國內付建斌較早開始非理性信念研究,編制了中國人信念量表[5]。肖漢仕等從四個維度編制了中學生非理性信念量表[6]。楊清艷、李占江等從三個維度編制了非理性信念量表,并開展了系列研究[7-11]。
這些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對于影響非理性信念的思維方式并沒有確切的解釋和研究。Albert Ellis認為非理性信念來源于三種思維方式,分別是絕對化的要求、過分概括的評價、糟糕至極的結果[12]。對于這三種思維方式,J.貝克(Judith Beck,2011)總結出了12種常見的非理性思維方式。包括:全或無思維、災難化、去正性化或低估正性信息、情緒推理、貼標簽、夸大或縮小、心理過濾、讀心術、過度概括、個人化、“應該”和“必須”陳述、管狀視野[13]。
本研究認為非理性的觀念來源于習慣化了的非理性認知方式或思維方式。特從中國學生的非理性的認知思維方式出發(fā)編制適用于中國文化背景的學生認知非理性自查量表,通過對照檢查,以便了解自己是否存在非理性的認知方式,具體有哪些?并判斷自我非理性認知的嚴重程度,進而自我加以修正,也為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心理干預提供參考依據(jù)。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信效度檢驗樣本按照分層隨機整群抽取湖南省小學高年級、普通初中高中、中專、職業(yè)高中、大專、本科學生,發(fā)放問卷1 800份,回收有效問卷 1 440份,其中男 603人,女837人。
常模對象從湖南省各學段分層隨機整群抽取7 000人發(fā)放非理性認知方式量表,回收有效問卷 6 354份,其中男2 448人(38.5%),女3 907(61.4%)人。
(二)量表編制方法
1.開放式問卷調查。整理分析國內外相關文獻,針對心理咨詢師、精神科醫(yī)師、心理學專家進行以“導致學生非理性信念的非理性認知方式有哪些”為主題的開放式問卷調查,并加以歸納整理。
2.項目選擇。用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并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對50名精神科醫(yī)師、心理學教授進行訪談。對訪談記錄進行整理編碼,統(tǒng)計其類別和頻數(shù),由40個項目組成非理性認知方式自查預測問卷。
用預測問卷對300名中學、大學生進行預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進一步調整、修改不合適條目,并且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然后逐步刪除因子負荷小于0.45的項目,最后得到30個項目構成的非理性認知方式量表,包括三個因子:即非理性感知19個項目、非理性思維6個項目、非理性期望5個項目。量表采用5級計分,從不0,很少1,說不清2,有時3,經(jīng)常4,得分越高,表明認知方式越不理性。
3.正式問卷的施測與分析。先將正式問卷發(fā)放給1 800個樣本實測,然后將收回的1 440份問卷做探索性因素分析考察正式問卷的結構維度,同時用于效標關聯(lián)效度以及內部一致性信度檢驗,驗證性因素分析驗證問卷的結構模型。再從湖南省各學段分層隨機整群抽取7 000 人發(fā)放非理性認知方式量表,回收有效問卷 6 354份,用于常模的建立。
上述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22.0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相關分析、AMOS23.0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二、 結果
(一)項目分析
采用臨界比值法(critical ratio)作為項目分析的判別指標。對正式施測樣本進行項目分析,將測量總分進行加總,依其得分高低排序,選取前27%為高分組,后27%為低分組。再求高、低兩組在每個題項的平均數(shù)差異的顯著性。結果表明,各分量表高分組和低分組在每個項目上的平均數(shù)差異(t=13.5~31.73)均達到顯著性水平(P<0.001),各項目得分與分量表總分的相關(r=0.68~0.84)達到顯著性水平(P<0.001),所有項目均保留。
(二)信度
內部一致性信度:認知理性度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shù)為 0.96,三個維度的Cronbachα系數(shù)分別為0.95、0.91、0.86。
分半信度:認知理性度量表的Spearman-Brown 系數(shù)為0.91,三個維度的Spearman-Brown 系數(shù)分別為:0.92、0.84、0.82。
重測信度:兩周后,對100人進行重測,重測信度為0.85。
(三)效度
1.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KMO值為0.97,Bartlett球形檢驗的值為14866.25(自由度為435),顯著性水平為0.00,表示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結果顯示3個維度可以解釋方差總變異的 60.33%,30個項目的共同性在 0.48~0.74 之間。具體如表1所示。
2.驗證性因素分析。對三因素模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各擬合度指標均在可以接受范圍內,結果如表2所示。
3.校標效度。使用《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14]效標,對正式施測樣本進行效標關聯(lián)效度分析(Pearson相關),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非理性認知方式總分及三個維度的總分,與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總分以及十個維度都存在正相關(P<0.01,雙側檢驗)。
4.區(qū)分效度。 取2019年11月~2020年3月在某醫(yī)院心理咨詢門診接受心理干預,年齡在11~22周歲的焦慮抑郁共病患者40名,排除精神分裂癥,采用進行非理性認知方式量表測量。將測量結果與正式施測樣本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4。
(四)常模的建立
總體常模將6 354份有效問卷進行統(tǒng)計構成非理性認知方式常模,非理性認知方式的總分以及各分維度的常模結果見表5。
三、討論
非理性認知方式解釋了非理性信念的三種認知或思維方式的來源,可以為臨床上和心理咨詢工作中的認知療法提供重要幫助,同時也可以作為非理性認知方式的自我測查評定的可靠工具,利于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思維方式問題,及早糾正。
經(jīng)驗證性因素分析及信度與效度分析,非理性認知方式量表的信效度可靠,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適用于廣大青少年學生使用,可用于自我檢查認知的非理性程度,為及早糾正非理性認知方式提供測量工具,同時該量表對與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預測功能。本研究還建立了非理性認知方式的青少年學生常模,為該量表個體測試分數(shù)的解釋提供基本的參考標準,進一步促進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評價體系的建立。
由于各個年齡階段思維方式不一樣,本研究以青少年學生為樣本,沒有涵蓋中老年人,后續(xù)還需進一步針對中老年人認知理性度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 Ellis A.All out! An autobiography[M]. Amherst,NY: Prometheus Books,2010:10-25.
[2] Wendy B. Schuman.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A therapists guide[J].Psychotherapy:Theory,Research,Practice,Training,1999,36(2):201-202.
[3] Ellis A.Reason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M]. Secaucus,NJ:Citadel,1962:20-31.
[4] Malouff J M,Valdenegro J,Schutte N S.Further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irrational belief[J].Journal of Ration Emotive Therapy,1987,5(3):189-193.
[5] 付建斌.信念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6(3):103-105.
[6] 肖漢仕,蘇林雁,范方.中學生非理性信念量表的編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10):690-692.
[7] 楊清艷,李占江,姜長青,等.非理性信念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6):562-564,568.
[8] 熊紅芳,李占江,王娜,等.驚恐障礙患者非理性信念、應對方式及其與癥狀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9(3):382-384.
[9] 宗寶玉,熊紅芳,李占江.老年抑郁癥患者的非理性信念和應對方式[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26(1):15-18.
[10] 黃芳芳,李占江,韓海英,等.強迫癥患者非理性信念和社會支持狀況及其與癥狀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6):950-952,896.
[11] 隆春玲,賀美玲,李占江,等.認知行為取向小組干預對空巢老人非理性信念影響的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8,18(2):125-127.
[12] 艾利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23-150.
[13] 貝克(Beck JS).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189-209.
[14] 王極盛,李焰,赫爾實.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J].社會心理科學,1997(4):15-20.
[責任編輯:盧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