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 萬方浩,2, 于 翠, 武 強, 張桂芬,2*
1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北京100193; 2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外來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研究中心,北京100193; 3上海海關(guān)動植物與食品檢驗檢疫技術(shù)中心,上海 200135
李痘病毒(Plumpoxvirus, PPV)為馬鈴薯Y病毒科馬鈴薯Y病毒組成員,位列造成危害最嚴重和研究熱點的十大植物病毒之一(崔曉艷等,2013),在核果類果樹上引起巨大的損失。該病毒最先在歐洲東部的保加利亞被發(fā)現(xiàn)(Atanassov,1932),并迅速傳播至歐洲大部分地區(qū)和地中海沿岸區(qū)域(OEPP/EPPO,2006),之后又在南美洲的智利(1992年)(Rosalesetal.,1998),以及北美洲的美國(1999年)(Levyetal.,2000b; Promed,2006; Snover-Cliftetal.,2007)、加拿大(2000年)(Thompsonetal.,2001)等國家被發(fā)現(xiàn),目前已在56個國家和地區(qū)有發(fā)生和報道(CABI,2019)。PPV在核果類果樹上的危害已引起各國的高度關(guān)注,是歐洲和地中海植物保護組織(European and Mediterranean Plant Protection Organization, EPPO)A2類檢疫性有害生物(OEPP/EPPO,2004),也是加拿大、美國、以色列、阿根廷等國家的限制性有害生物(鄭耘等,2009; Lláceretal.,1985; Wetzeletal.,1991a),2004年中國湖南發(fā)現(xiàn)其危害杏樹(Navratiletal.,2005),2007年我國將其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
PPV毒力強、株系多、危害大、風險高。本文擬從該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傳播擴散途徑、診斷檢測方法及預防控制技術(shù)等方面進行闡述,以期為阻止PPV隨果樹花卉種苗再次傳入和進一步傳播擴散提供借鑒。
在自然條件下,李痘病毒主要侵染薔薇科Rosaceae的李屬Prunus核果類果樹,包括杏P.armeniaca、桃/碧桃P.persica、歐洲李/杏梅P.domestica、李子P.salicina、櫻桃李/紅葉李P.cerasifera、中國李/日本李子P.salicina及其雜交種,以及甜櫻桃/歐洲大櫻桃P.avium、山桃P.davidiana、圓葉櫻桃P.mahaleb等(Jamesetal.,2013);亦可偶爾侵染扁桃P.dulcis(Llácer & Cambra,2006)。此外,PPV的其他自然寄主還有刺李/黑刺李P.spinosa、貝西櫻桃/西方沙櫻桃P.besseyi、毛櫻桃P.tomentosa、麥李P.glandulosa、郁李P.japonica、櫻桃/野櫻桃P.serotina、櫻李梅Prunus×blireiana、榆葉梅P.triloba等(James & Thompson,2006),以及歐洲女貞Ligustrumvulgare和歐洲衛(wèi)矛Euonymuseuropaea(Polák,2001)等。
李痘病毒可以在寄主植物的花期、果期以及營養(yǎng)生長期侵染,且葉片、枝條、花瓣、果實、樹皮及果核均可表現(xiàn)癥狀(CABI,2019; Cambraetal.,2019)。其中,春季桃樹葉片上的癥狀尤為明顯,包括褪綠斑點、條斑或環(huán)斑,以及脈明甚至畸形,而且有些桃樹品種還會出現(xiàn)斷花或破花癥狀(Barbaetal.,2011);果實上則常會出現(xiàn)褪綠斑點或環(huán)形斑(CABI,2019; Cambraetal.,2019)。罹病的李子或杏常在葉片和果樹上出現(xiàn)典型的痘泡癥狀,果實畸形、果肉褐變或黑化、未熟先落等;杏和歐洲李子果實的畸形癥狀與蘋果褪綠葉斑病毒Applechloroticleafspotvirus引起的癥狀極為相似(Cambraetal.,2019);而在杏核上則會出現(xiàn)灰白色環(huán)形斑或斑點,種子褪綠、頂梢枯死等(Dunez,1987)。通常,PPV的危害癥狀與發(fā)生地點、發(fā)病季節(jié)以及李屬植物的種、品種和侵染的植物組織(葉片或果實)等密切相關(guān)(Dosbaetal.,1986; Kegler & Hartmann,1998; Nemchinovetal.,1998a)。
根據(jù)癥狀學、致病性、宿主范圍、媒介蚜蟲的傳播方式、流行病學、基因組序列等差異,李痘病毒的分離物可分為9個單源株系,即D(Dideron)、M(Marcus)、EA(E1Amar)、C(櫻桃)、W(Winona)、Rec(重組)、T(土耳其)、CR(俄羅斯櫻桃)和An(始祖Marcus)株系等(Jamesetal.,2013)。其中D和M株系是較為流行的2種株系(CABI,2019; Cambraetal.,2019)。D株系最早發(fā)現(xiàn)于法國杏樹上,并在北美洲的美國、南美洲的智利等國家嚴重危害,但經(jīng)蚜蟲傳播后,其侵染植株的能力變?nèi)?,而且蚜蟲的傳毒效率比較低(Levyetal.,2000a)。M株系最早發(fā)現(xiàn)于希臘的桃樹上,在歐洲廣泛分布,且只在桃樹上發(fā)生,蚜蟲對其傳播能力較強,侵染植株的能力亦較強,在李痘病毒的9個株系中,該株系是侵染力最強的株系(Cambraetal.,2019; Levyetal.,2000a)。EA株系主要分布于北非地區(qū),可侵染杏樹。在埃及,當天氣炎熱、氣溫較高時,其侵染癥狀并不表現(xiàn)(Llácer,2006);并且EA株系與D和M株系在RNA序列上存在差異(Wetzeletal.,1991a)。一些歐洲國家鑒定出侵染甜櫻桃和酸櫻桃P.cerasus的PPV分離物,被分別命名為C株系和CR株系,在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摩爾多瓦等國家均有分布(Cambraetal.,2019; Crescenzietal.,1995,1997; Kalashyanetal.,1994; K?lberetal.,1997; Nemchinov & Hadidi,1996; Nemchinovetal.,1995,1996,1998a,1998b; Topchiiska,1991,1996);C株系在生物學、血清學和分子特性上與其他李痘病毒株系存在顯著差異。W株系于加拿大發(fā)現(xiàn)(Jamesetal.,2003; James & Varga,2005),但據(jù)報道,該株系可能起源于歐洲,且至今在歐洲仍然存在(Croftetal.,2008)。Rec株系是D株系和M株系自然重組形成的重組型株系,具有共同的系統(tǒng)發(fā)育聯(lián)系,最早在歐洲東部的斯洛伐克發(fā)現(xiàn)(Glasaetal.,2002,2004)。T株系是近期土耳其報道的另外一種重組株系分離物(Ulubaetal.,2009)。An株系推測可能是M株系的一個先祖(Palmisanoetal.,2012)。此外,近年還有人提出了一新的酸櫻桃適應(yīng)性假定株系(Tat),該假定株系既非C株系亦非CR株系(Chirkovetal.,2016)。
此外,有報道顯示,在意大利、德國、摩爾多瓦和匈牙利等歐洲國家,PPV的C株系可以自然侵染酸櫻桃和甜櫻桃/歐洲大櫻桃(Crescenzietal.,1995,1997; Nemchinovetal.,1996,1998a);并且,該株系已經(jīng)借助人工嫁接或媒介昆蟲將PPV傳播給了其他核果類果樹(Crescenzietal.,1997; Kalashyanetal.,1994; Nemchinovetal.,1996)。此外,多數(shù)野生或觀賞型李屬種類可以通過蚜蟲取食、人工嫁接等方式,感染PPV的D株系(Damsteegtetal.,1997)。
PPV喜歡溫帶—中溫帶的氣候條件(最冷月平均溫度0~18 ℃,最熱月平均溫度10 ℃以上),對終年潮濕的暖溫帶氣候(溫暖季平均溫度>10 ℃,寒冷季平均溫度>0 ℃)亦能忍受(CABI,2019)。PPV具有比較廣的溫度適應(yīng)范圍,最熱月平均最高氣溫30~40 ℃、最冷月平均最低氣溫-25~0 ℃的溫度范圍均適合其發(fā)生。此外,其對降雨量亦無特殊需求,干旱季節(jié)(月降雨量<40 mm)持續(xù)時間1~2 m、年平均降雨量0~900 mm,對該病毒發(fā)生均無明顯不利影響(CABI,2019)。
蚜蟲是PPV的主要傳播媒介,有翅蚜在染病植株上取食危害后多遷飛到其他植株上繼續(xù)刺吸取食,因此,受PPV侵染的植株數(shù)量常與有翅蚜的種群密度密切相關(guān)(CABI,2019)。Gottwaldetal. (1995)分析西班牙東部蚜蟲傳毒的空間分布格局后認為,蚜蟲可以將PPV傳播到幾株樹以外的植株上,而不是直接傳播到緊鄰的植株上。蚜蟲主要以非持久性方式傳播PPV,可從感病植株的葉片、花或果實以幾秒鐘到幾分鐘的速度快速獲取病毒,并能在幾分鐘內(nèi)將病毒傳給新的植株,而且不存在潛伏期(CABI,2019)。目前,已知的能傳播李痘病毒的蚜蟲共計14種,包括苜蓿蚜Aphiscraccivora、黑豆蚜A.fabae、棉蚜A.gossypii、常春藤蚜A.hederae、繡線菊蚜A.spiraecola、李薊圓尾蚜Brachycauduscardui、杏圓尾蚜B.helichrysi、桃黑短尾蚜B.persicae、桃大尾蚜/梅大尾蚜Hyalopteruspruni、桃蚜Myzuspersicae、桃卷葉蚜M.varians、忽布疣蚜Phorodonhumuli、禾谷縊管蚜Rhopalosiphumpadi、麥無網(wǎng)長管蚜Metopolophiumdirhodum等。而這些蚜蟲多為世界性分布,如棉蚜、桃蚜、苜蓿蚜等。
李痘病毒主要通過帶毒的種子或砧木、苗木等繁殖材料,借助人類活動(種苗流通、嫁接等)進行遠距離傳播;而短距離擴散主要依賴帶毒媒介蚜蟲(CABI,2019)。嫁接傳播是疫區(qū)病害擴散的最主要方式,尤其是使用未經(jīng)認證許可的繁殖材料;李痘病毒在區(qū)域間或國家間的傳播,亦與使用未經(jīng)認證的繁殖材料密切相關(guān)(Diekmann & Putter,1996)。如,在東歐出口到美國的果樹材料上時常截獲到PPV(Waterworth,1994)。
盡管種殼和子葉均可檢測到李痘病毒,但其胚胎組織和幼苗不表現(xiàn)出任何癥狀,且酶聯(lián)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和PCR檢測亦均呈PPV陰性。迄今為止,沒有任何PPV分離株被發(fā)現(xiàn)可以通過種子傳播。因此,PPV從染病母株向其后代垂直傳播的可能性很小(Pasquini & Barba,2006)。
李痘病毒對很多國家核果類果樹(杏、李、桃等)的安全生產(chǎn)存在巨大風險,而且已經(jīng)對發(fā)生國植物材料的出口認證帶來了不利影響。如,PPV嚴重影響歐洲的水果產(chǎn)業(yè)(Kegler & Hartmann,1998; Nemchinovetal.,1998a; Németh,1994),尤其是在歐洲的中部和東部區(qū)域,并不斷向埃及(Mazyadetal.,1992; Wetzeletal.,1991a)、西班牙(Lláceretal.,1986)、葡萄牙(Louro & Monte,1986)以及智利(Herreraetal.,1998)等地中海沿岸國家擴散。特別是核果類果樹,一旦被感染便損失慘重,部分高感品種直接產(chǎn)量損失高達83%~100%(Kegler & Hartmann,1998; Nemchinovetal.,1998a; Waterworth & Hadidi,1998)。此外,PPV危害造成的間接經(jīng)濟損失亦不能小覷;據(jù)估算,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每年用于與李痘病毒防治相關(guān)的費用(不包括間接貿(mào)易成本)達100億歐元(Cambraetal.,2006)。
生物學鑒定方法,即通過汁液摩擦或嫁接將PPV接種到指示植物/鑒別寄主上,根據(jù)鑒別寄主表現(xiàn)特征的不同,從而達到鑒定病毒的目的。迄今,生物學鑒定法依然是病毒鑒定的一種基礎(chǔ)方法(谷大軍和張琪靜, 2013)。李痘病毒的指示植物主要有紅葉李栽培品種GF31、桃砧木品種GF305,以及李和山桃雜交后的栽培品種Nemaguard或毛櫻桃等;用于生物學鑒定的指示植物/鑒別寄主的物候期為幼苗期(CABI,2019)。此外,由紅葉李栽培品種GF31、桃砧木品種GF305和毛櫻桃雜交種(IR473×IR474)構(gòu)成的組合鑒別寄主,接種6~8周后即能表現(xiàn)癥狀,可用于區(qū)分李痘病毒的M株系和D株系(CABI,2019; Damsteegtetal.,1997)。
應(yīng)用最為廣泛的免疫學方法是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該方法首次應(yīng)用于李痘病毒的檢測,可明確根、樹皮、花、葉、果實或種子中是否帶毒(Adams,1978)。尤其對于大量樣本的篩選檢測,ELISA法是首選(Cambraetal.,2019)。此外,利用PPV的單克隆和多克隆抗體不僅可以檢測鑒定PPV,還可鑒定其所有的9個株系。如,單克隆抗體5B-IVIA可有效區(qū)分M、D、EA和C株系(Cambraetal.,1994);同時,該方法還可用于定量檢測(Himmleretal.,1987)。此外,基于透射電鏡(亦即免疫電鏡)(Kerlanetal.,1981)和膠體金染色法(Himmleretal.,1989)亦可用于PPV檢測。馬潔等(2012)研發(fā)的由2個單克隆抗體混合的酶聯(lián)免疫吸附TAS-ELISA(三抗體夾心ELISA, triple antibody sandwich ELISA)試劑盒可檢測D和M株系,且特異性強,在PPV檢測鑒定中具有重要作用。
分子生物學技術(shù)方法的應(yīng)用,大大提高了PPV檢測的靈敏度、準確性和檢測效率(鄭耘等, 2008)。目前,于PPV檢測的分子生物學方法主要有PCR法、實時熒光反轉(zhuǎn)錄PCR(real-time fluorescent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eal time RT-PCR)法、雙重PCR法(diplex PCR)、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技術(shù)(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Varga & James,2006)、基因芯片(DNA chip)技術(shù)、新一代測序技術(shù)(Rodamilansetal.,2014)等。PCR技術(shù)使PPV的檢測靈敏度達到了10 fg純化病毒RNA(Wetzeletal.,1991b);免疫技術(shù)與PCR技術(shù)相結(jié)合的免疫PCR(immuno PCR, IPCR)技術(shù),以及PPV高靈敏度生測技術(shù)—免疫捕捉PCR(Immunocapture-PCR, IC-PCR)檢測技術(shù)也已研發(fā)成功(Candresseetal.,1994,1998)。而后,印記捕獲PCR(imprint capture PCR)替代IC-PCR技術(shù),該方法無需樣本研磨,且在捕獲階段可以許多蛋白替代PPV特異的免疫球蛋白(Candresseetal.,1998)。實時熒光反轉(zhuǎn)錄PCR技術(shù)亦已用于檢測PPV,并可穩(wěn)定地檢測出0~20 fg的病毒RNA(Schneideretal.,2004),并可用于株系鑒定(高雅紅等,2011)。多重RT-PCR(multiplex RT-PCR)檢測技術(shù)相較于ELISA或分子雜交分析更加靈敏、經(jīng)濟、省時,且能快速區(qū)分PPV與其他核果類果樹病毒(Sánchez-Navarroetal.,2005)。將基于核酸序列的擴增法與快速導流雜交法相接合用于PPV檢測,其檢測靈敏度比ELISA法提高1000倍(Olmosetal.,2007)。而直接實時PCR(direct real-time PCR, drtPCR)技術(shù)可用于田間樣本的規(guī)?;瘷z測(Kimetal.,2008)。目前,使用的血清學和分子檢測方法一般情況下均可鑒定出PPV的D和M株系(Cambraetal.,2019);陳定虎等(2017)研發(fā)的基因芯片檢測技術(shù),可快速擴增6個株系(即D、M、EA、C、W和Rec株系)中的任一株系,且檢測結(jié)果直觀、準確,在口岸檢疫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魜喸?2018)研究建立的李痘病毒恒溫擴增檢測技術(shù),不僅特異性好,還能快速區(qū)分多種核果類果樹病毒,可以在實驗室及海關(guān)推廣使用。
鑒于李痘病毒可通過種苗傳帶,一方面要加強口岸檢疫,防止該病毒跨境傳入我國,尤其以生產(chǎn)為目的引進果樹和花卉種苗,要在海關(guān)總署指定的進境口岸入境,且要根據(jù)引進目的在隔離檢疫圃隔離種植至少2個生長季,觀察并檢測植株是否帶毒;另一方面要加強調(diào)運檢疫,在種苗調(diào)運前要進行嚴格的產(chǎn)地檢疫、調(diào)運檢疫、種苗復檢、田間監(jiān)測等,對湖南等地的李痘病毒進行跟蹤監(jiān)測,防止通過國內(nèi)花卉苗木的調(diào)運進一步傳播和擴散蔓延。
在新果園建立前應(yīng)徹底清除李痘病毒侵染過的所有核果類果樹,此乃有效清除PPV的唯一途徑,在輕度感染地區(qū)新果園的建設(shè)中尤為重要和適用。在已發(fā)病果園,采取生長期專業(yè)人員檢測、徹底銷毀陽性發(fā)病株及其周邊500 m內(nèi)的植株等措施,對PPV亦能起到明顯的控制作用(谷大軍和張琪靜,2013; Gougherty,2011)。
蚜蟲是李痘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通常,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在認證體系下種植健康植株,定期施用殺蚜劑防治蚜蟲,并銷毀果園中所有的病株,這些方法在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常被用于抑制李痘病毒的發(fā)生(Barba,1998; Kegler & Hartmann,1998),且收效顯著。
借助常規(guī)育種或通過轉(zhuǎn)基因選擇育種,培育或選育抗病或耐病品種是控制李痘病毒最有效的途徑(Cmaraetal.,1992; Escalettesetal.,1994; Ravelonandroetal.,1998; Scorzaetal.,1998)。通過不同類型或不同PPV抗性機制,已經(jīng)培育或選育出抗PPV的李、杏、桃和油桃等新品種(Hartmann,1998; Kegler & Hartmann,1998; Lahmatovaetal.,1998; Papr?teinetal.,1998; Rankovi & Paunovi,1989; Scorzaetal.,2007; Tomaetal.,1998)。
病毒在染病植株上的分布并非一致。通常,在老葉以及成熟的組織和器官中病毒的含量較高,嫩葉及未成熟的組織和器官中的含量較低,而生長點則幾乎不含病毒(陳正華,1986)。據(jù)此,利用微莖尖(<0.2 mm)脫毒原理(曹孜義,1998)進行脫毒,即可獲得無毒苗木。目前,該技術(shù)在我國已用于杏的脫毒以及組培快繁(鄧成軍等,2005)。
李痘病毒僅在我國局部區(qū)域分布,但其對核果類果樹的危害嚴重,潛在威脅巨大,加之PPV可以借助李屬果樹或花卉繁殖材料遠距離傳播擴散,而我國每年從國外輸入的李屬果樹種子、砧木、芽條以及果實等的數(shù)量較大,漏檢或假陰性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因此,再次傳入我國及進一步傳播擴散的可能性極大。而且,我國桃、李、杏等核果類果樹和花卉隨處可見,適于其侵染的品種也是我國南北方的主栽品種,栽培面積大(鄭耘等,2008)。此外,傳播PPV的主要媒介蚜蟲在我國亦多有分布,且我國的氣候類型與PPV主要疫區(qū)歐洲國家的氣候類型非常相似,均為PPV在我國的成功定殖乃至暴發(fā)成災(zāi)提供了可能。因此,應(yīng)加強口岸進境核果類種子、砧木、芽條等繁殖材料檢驗檢疫工作,杜絕傳染源,切斷其傳入途徑,確保我國核果類果樹和園林花卉產(chǎn)業(yè)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