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順
(廣東省云浮市郁南縣西江中學 廣東云浮 527300)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生的理解、概括、表達能力往往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起來。但是,隨著學段的不同,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有所不同,特別到了初、高中,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會呈下降的現(xiàn)象,從而影響了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以及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那么,如何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呢?除了常規(guī)的導語激發(fā)、小組評比、表揚激勵等教學手段之外,筆者認為在學習過程中應注重學習方法指導,教會學生掌握方法,從本質上去激發(fā)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很多學生都會自覺地對理數(shù)學科進行復習、預習,而自覺地去學習語文的學生相對比較少,原因之一是學生不知道如何對語文開展有效復習。教師要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喚醒與培養(yǎng)之上,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施以積極地引導,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這樣學生才會在學習興趣的引導下學會、學好、學透初中語文[1]。
語文教師可以對不同文體、不同專題加以方法指導,讓學生找到學習的途徑,從而增強語文學習的興趣。例如,學習說明文單元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說明對象及其特征,說明方法,嚴謹、準確的語言等去掌握好一篇說明文;在課文講授之前,可以針對本節(jié)課教學重、難點,向學生點名突破重、難點的學習方法;不同專題,例如,修辭的表達效果、標題作用的探究等等在學生預習前,同樣可以通過學習方法的指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筆者發(fā)現(xiàn),學習方法指導越明確,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就越強。
語文教學課堂氣氛沉悶的原因之一,就是所提的問題難度較大,學生不知道如何解答,時間長了就會出現(xiàn)學習興趣不高的現(xiàn)象。要激活語文課堂,除了風趣幽默的語言,成熟靈活的教學手段之外,還可以在問題思考方面,為學生預留切入點,即降低問題難度,細化解答問題,讓學生找到問題解答的切入點,這樣更能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筆者在講授八年級《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一文,提問學生:本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材料的?但是學生不知如何組織語言來回答。在另一個班級上課,我改變思路,要求學生1、迅速閱讀全文,在文中找出先后到達的地點。2、每到不同的地點,請學生代表有感情地朗讀一兩句景物描寫。然后提出問題:本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材料的?在這樣的提示下,學生很快可以組織答案:按照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來組織材料(即以“我”的游蹤為線索組織材料),敘述了“我”游覽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見所感。
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首先要降低問題難度,分步細化問題。其次讓學生回歸課文閱讀、歸納。最后達向原來問題核心,引導學生組織完整答案。通過為學生預留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解答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課你學到了什么?不少中學生回答比較含糊。他們認為,課文的內容似乎與月考、期末質量檢測,關系不是那么大,即使花時間去學習課文,成績提高也不像理科那么立竿見影。從而,導致不少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越來越低。
語文課堂,要善于引導學生總結,這里所講的總結,不是僅僅對課文內容的總結,更是知識能力、解題思路的總結。例如,學習《老山界》一文后,要幫助學生總結重要詞語的解題思路,指導學生從意義,表達效果,表現(xiàn)人物、中心思想、主題等角度展開思考、作答。然后,再精選與詞語表達效果相關的語句或課外文段讓學生進行拓展訓練。學生有了明確的總結指導,對拓展練習便有種躍躍欲試的熱情。
例如,學習魯迅《故鄉(xiāng)》第二段景物描寫的作用后,要引導學生總結景物描寫作用的解題思路,然后再精選有景物描寫的課外篇章,讓學生進行拓展訓練。在這樣的指導下,學生定然會更樂意去學習、提升自己的語文綜合能力。
不能將眼光局限在語文知識的講述上,更重要的是滲透語文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利用各種學習手段汲取對自身發(fā)展有益的內容[2]。語文教師課堂小結往往側重于課文整體感知,人物形象,主題思想等方面的總結。筆者認為要更加重視專題的解題思路總結,讓學生有種看得見、莫得著的感覺,再附以對應的拓展訓練。有了實的感覺,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
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是語文教師著力探究的問題,不少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激勵表揚、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等等方面展開嘗試。誠然,這些方式、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要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還需要從內涵上加以引導,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從本質意義上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