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幼玲
(福建省漳平第一中學,福建 漳平 364400)
常常聽老師抱怨:講了多遍的知識,學生還是一問三不知。我不禁會思考:老師口中的許多遍到底是幾遍?是連續(xù)性地講,還是間歇性地講?知識傳授過程中有沒有符合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guī)律?在課堂教學中,是否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大家都知道積累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積累是運用的前提,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fā)。但長期以來,一線老師似乎把積累這個重擔完全拋給了學生,自己上課只扮演了“傳教士”的角色,三尺講臺上,侃侃而談,唾沫橫飛,卻全然不顧自己所講的內容是否有延續(xù)性和規(guī)劃性,臺下的學生是否能夠接受。在高中,學生的學業(yè)壓力很大,語文基本上屬于被邊緣化的科目,所以,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累,這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做到課堂上的高效積累?下面我談談個人的看法。
作為語文老師,正確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是我們的基本功之一。語文教學要正確體現文本解讀,要進行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講什么、怎么講事先要周密思考,精心設計。教師只有對教學對象、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深思熟慮,了然于胸,才能把課講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
備課要吃透教材。提煉每一課時的重難點及相關知識點,明白“教什么”,即教學內容的選擇。應當根據文本的特征,從教材編者的意圖出發(fā),本著“生本”的原則,精心選擇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次,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增補內容;設計相應的練習,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確保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溫故知新。比如《蘭亭集序》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點是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樂——痛——悲。這種情感的變化講完后,很多老師就戛然而止。那么,王羲之在這篇文章中難道僅僅是表達“人生短暫,生命無常”這個讓人千古同悲的話題嗎?他的人生觀又是什么呢?我讓學生賞析“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通過師生合作,讓學生明白王羲之反對東晉時期一些賢士“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做法,他鼓勵大家在有生之年,做一些積極的事,不能空談玄學,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沒辦法把握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拓寬生命的厚度,這才是對學生積極正面的教育,在高考作文中也才符合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明確“教什么”后,要思考“怎么教”,教法要恰當、新穎。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和自主發(fā)展。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考慮如何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運用游戲法、朗讀法、吟唱法、懸念法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處理弱點。備教法就是要靈活多樣,根據學齡的心理特征,教法必須因人而宜,富有變化,努力尋找適宜的新穎之法,努力做到堂堂有異、課課有別、常教常新。總之,必須以啟發(fā)式和注重培養(yǎng)學生能力作為指導思想,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切忌千篇一律、一成不變,這是每一次課堂教學時應該注意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老師所傳授的知識點也越來越多,面也越來越廣,學生此時會感覺所有的知識像一片散沙。因此教師應當定期幫助學生整理所學過的知識,并搭建好知識框架,引導學生記憶。比如每一篇文言文學習完后,要指導學生整理通假字、古今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重要文言實詞和虛詞,讓學生有的放矢。而老師在后期的教學中,要融會貫通,注意前面知識的聯系。比如我在講“之”這個文言虛詞時,并不是在某一個時間點一下子幫學生歸納出所有的意思和用法,而是分階段:第一課有幾種意思先總結歸納,第二課在第一課的基礎上進行補充,然后第三課再復習補充。如從必修一到必修五,“之”的意思我們可能重復不下10 遍,隨著課堂上的多次反復再現,學生自然而然會記住重要的文言知識點。也許有些老師會認為這樣很麻煩,很啰嗦,但語文教學就是需要這樣循循善誘,孜孜不倦。這也正是遵循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guī)律,即學生在學習中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丟掉幾個,轉天又丟幾個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后來就逐漸減慢了,相當長的時間后,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則。只不過這種記憶是由老師在課堂上不斷反復強調,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永久記憶,而不是由學生課后通過大量的練習和作業(yè)來掌握這些知識,因為高中生課后屬于語文的時間實在太少,我們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為他們減輕負擔。除了文言文,還有小說、散文、詩歌、論述類文本、非連續(xù)性文本、作文等模塊的知識框架,我們要在課堂上幫助學生一一搭建,使學生對高中的語文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概念。
語文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學以致用,即學生在掌握已有的知識內容后,能夠提升思維和鑒賞能力,靈活變通,用以解決實際問題,這正是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即“語言建構與運用”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文化傳承與理解”。當然,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并非一朝一夕,我們要心平氣和,腳踏實地,長遠規(guī)劃。語文教學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細水長流,潛移默化。我們的目標不是一天、一星期、一個月,而是兩年甚至三年。比如語言文字運用題有成語題和病句題,中國成語博大精深,故事源遠流長,我們如果平時不積累,等到高三,再讓學生拿著高考復習書拼命啃,那已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2019 年《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病句類型有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六種,每一種類型又有若干小點,如果我們到高三時,花半個月來集中學習這些知識,不僅枯燥無味,學生肯定也會暈頭轉向,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我在教學這個知識點時,不是放在高三,而是放在高二。我在高二第一學期開始,每天一道成語題,一道病句題,學生當場訓練,老師當場講評,這樣堅持了整整一年,到了高三,學生不僅掌握了上千個成語,還熟悉了六種病句類型,到了高三,再復習這個知識點,學生也就游刃有余。也就是說,老師只有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做到了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實現質的飛躍。同理,其他模塊的內容也應該做到長遠規(guī)劃。我記得我在講評文言文選段時,做到了每做必講,并逐字逐句翻譯,重點字詞反復強調,到了高三下學期,當我問到“寢”的意思時,全班55 人,有50 人知道是“擱置”的意思,我想,這應該就是課堂重復積累的力量,因為這個字我在黑板板書了不下10 遍。因此,語文教學應該早規(guī)劃,放長線,做到點滴積累,這樣才有可能厚積薄發(fā)。
只有教師做到了吃透教材,明確教法,整理知識,長遠規(guī)劃,學生才有可能忙而不亂,學有所得?!氨鶅鋈?,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敝挥性谡n堂做到長期的積累,學生才可能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實現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