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捷飛
(湖北省武漢市育才第二小學 湖北武漢 430010)
項目式教學模式是從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中衍生而來的,以金字塔理論為依托,進而驗證項目式教學法的實際效果。通過把項目作為教學過程主線,合理調整教與學之間的比重,把所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融入項目活動中,開發(fā)多樣化項目實施路徑,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因此,項目式教學具有實踐性特征,相比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言,其蘊含更為多元化的內容和形式,將其與學科內容相連接,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操作中,提升他們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1]
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項目式教學法的過程中,應首先明確項目目標,結合學生的科學知識基礎和認知特點。學生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應對掌握的技能進行預設,以完成最終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項目開展的具體過程中,將課程教學目標進行細化,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設定明確的努力方向。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其中。項目活動的目標應盡可能細化,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才能讓學生在短時間投入探究狀態(tài)中,最終實現知識與技能的提升。[2]
例如,教師在教學“種子發(fā)芽的實驗”這一節(jié)課時,讓學生明確此次項目活動的基礎性目標,即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總結植物生長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對比實驗,整理、分析、總結實驗結果,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發(fā)展性目標是教師強化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并在探究合作中,增強他們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情感性目標是教師通過開展項目式教學,讓學生理解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與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應該相適應,了解生物成長與生存的客觀規(guī)律。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明確項目活動的目標,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教師運用項目式教學,重在為學生營造探究氛圍,以生活實際為依托能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有全新的認識,進而學會用科學知識解釋這些問題,達到提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目的。筆者按照以下設計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1.結合項目主題,建立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突出科學教學的實用性;2.項目主題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設定,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努力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3.為學生設置生活化問題,引發(fā)他們對生活經驗的聯想。
例如,教師在教學“鐵生銹了”這節(jié)課時,可以在課件上展示生活中一些鐵制品生銹的圖片。如鐵鍋、鋼絲、小刀等。之后,教師設置問題:1.這些物品在剛買回來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嗎?為什么會成為現在這樣?2.這些生銹的物品會影響正常使用嗎?3.鐵銹和鐵屬于同一種物質嗎?4.鐵生銹的變化過程是什么樣的?教師通過營造生活化情境,設置課堂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參與項目活動的熱情。
合作探究學習是項目式教學模式的突出體現,是完成項目任務的重要形式。教師通過采用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啟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更好地完成整個項目活動。合作探究需要教師設計相關的合作學習任務,采用分組的形式進行模塊式學習。這樣,能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型思維,鍛煉他們多元化的思維模式。首先,教師要制定相關的學習任務和預計達成的目標;其次,教師全程拍攝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一方面,為了在無形中激勵學生;另一方面,也為教學評價提供可靠的素材;再次,各小組之間相互交流學習成果,達到共同提升的目的;最后,教師把相機拍攝的圖片在投影儀上進行展示,也可以邀請家長進行觀摩,并參與評價。
例如,教師在教學“水的污染與凈化”一課時,可以運用課件為學生呈現。首先,把全班學生分若干學習小組,分別探究污水的沉淀方法和過濾方法,開展模塊式探究;其次,讓學生把課前自制的簡易過濾裝置進行試驗,并設置以下問題:污水在凈化前后有什么區(qū)別?經過沉淀和過濾這些程序后,污水達到清洗程度了嗎?筆者用手機拍攝整個過程;再次,教師讓各小組之間相互探究,講述他們在探究過程中,污水的處理方法,以及運用到的藥物和滅菌處理方式;最后,邀請家長進行觀摩,播放學生參與項目的視頻,把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和家長評價相結合,客觀評價他們的實際學習成果,以鼓勵式評價為主,讓學生全面認識自己,樹立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總之,項目式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生本理念,著力突出了學生的課堂主人身份。小學科學教師把項目式教學模式運用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一方面,能夠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