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清泉鎮(zhèn)中心小學 劉 琴
核心素養(yǎng)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界的熱門話題,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語文課堂是培養(yǎng)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陣地,語文教師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營造課堂學習氛圍,啟發(fā)小學生的智慧,陶冶小學生的情操,讓每一個農村小學生都能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獲。本文從農村教育角度出發(fā),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從四個方面談談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實效的策略。
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足,語文知識面窄,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小學中,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忽視了語文的實用性和綜合性,沒有靈活運用語文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造成了語文學習效率低。為了改善農村小學生的學習現狀,向學生傳遞核心素養(yǎng)理念,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構建課堂情境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突出教學目標,拓寬農村小學生的視野。比如講解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望廬山瀑布》時,在講解古詩題目的時候,教師先對廬山進行了闡述,讓農村小學生對廬山有一定的認識,通過多媒體展示廬山的風景圖,感受廬山的雄、奇、險、秀,告訴學生李白就曾去過廬山,寫下了這首詩。
為小學生介紹瀑布的時候,以視頻的形式展示,小學生看著瀑布從山崖上飛瀉而下,聽著瀑布水流發(fā)出的聲音,頓時讓小學生產生了探索的欲望。語文教師成功地把小學生帶入到了情境中,增強閱讀實效。再回到古詩的講解上,啟發(fā)農村小學生運用學過的古詩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遇到不會的問題記錄下來,教師統一為學生答疑解惑。語文教師為小學生播放舒緩的音樂,學生伴隨著音樂自學,一邊讀一邊想象著詩人描述的畫面,有利于準確把握核心字詞,抓住教學重點,培養(yǎng)自悟能力,激發(fā)小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核心素養(yǎng)除了聽、說、讀、寫等技能外,還包括審美能力、道德品質、創(chuàng)新意識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情感,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幫助小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鍛煉農村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要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增強小學生的感知力和自制力,全身心投入課堂活動中。
比如講解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時,作者通過描寫楊梅樹和楊梅果,抒發(fā)了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教學時,語文教師先與學生進行互動:同學們,你們最愛故鄉(xiāng)的什么水果?小學生都踴躍發(fā)言,有的說蘋果、有的說大棗,還有的說西瓜,課堂氛圍高漲,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然后語文教師帶領小學生走進文本,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楊梅樹的句子,知道楊梅樹葉子狹長,枝條四季常綠,展示了勃勃生機。再讓學生找出描寫楊梅果的句子,并探討作者分別從哪三個方面進行描述?小學生都很投入,很快就從文本中找出作者按照外形、顏色、味道三個方面寫的。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能用一個詞來描述楊梅果嗎?熟透了的楊梅果到底是甜中帶酸還是酸中帶甜?語文課堂又一次活躍起來,小學生在一起討論交流,有利于發(fā)展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語言運用能力。
為了讓農村小學生有展示自我的空間,挖掘小學生的潛力,突破傳統課堂語文教師“一言堂”的局面,發(fā)展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語文教師要善于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堂實踐活動,一方面活躍課堂氛圍,優(yōu)化師生關系,另一方面鍛煉學生能力,注重團隊協作。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小學生,讓小學生愛上語文,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提升學習語文的情趣。
比如講解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火燒云》時,要讓小學生掌握火燒云的絢麗多彩,感受大自然的壯美。教師提前要求小學生放學回家后注意觀察天氣,當天空出現火燒云的時候要及時觀察和記錄,在課堂上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火燒云,以鍛煉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讓小學生用畫筆將火燒云畫出來,小學生在畫畫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火燒云的認識,也體現了學科之間的融合,開發(fā)了小學生的智力,陶冶了小學生的情操。
又如講解小學語文《將相和》時,文本講述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語文教師把小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要求小學生在三個故事里任選其一進行課本劇表演,表演需要的服裝和道具等都是小學生自己去設計,充分發(fā)揮小學生的聰明才智,放手讓小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表演的時候,每一組的學生都十分投入,小學生的表情和動作惟妙惟肖,班級中的掌聲不斷。
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程度也不同,因此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因材施教,教學時考慮到全體學生的感受,讓不同水平的小學生都有所收獲,成為學習的主人。日常語文教學中,要選擇具有差異性的教學資源,設計互動體驗式的語文課堂,走進農村小學生的心里,注重學生的每一次進步,培養(yǎng)小學生的健全人格。
比如講解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白樺》時,這是一首現代詩,充滿了意境美,需要小學生細細品味。作者以白樺為中心,從多個角度進行描寫,象征著高尚的人格。班級中學生在學習時候的表現參差不齊,優(yōu)等生可以快速體會詩人的情感,分清古詩和現代詩的不同,知道詩中的白樺既有色彩美,又有動態(tài)美,彰顯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但是學困生則反應較慢,對詩中四個小節(jié)的內容都沒有理解清楚,更談不上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時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策略,為不同水平的學生做出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對于優(yōu)等生則注重技能培養(yǎng)和素質提升,給他們提供一些現代詩,讓這部分學生在鍛煉中積累經驗,豐富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于學困生則指導他們從基礎學起,嘗試總結歸納詩歌,逐步去挖掘詩歌的內涵,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