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云麗
(浙江省諸暨市濱江小學,浙江 諸暨 311800)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該注意學生的思維開發(fā),對語文這門學習人文的學科要進行深度的思想教學。閱讀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充分閱讀可以讓學生快速找到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的描寫手法,更好地掌握基本的語文閱讀知識。老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對閱讀并不注重,在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快速閱讀一遍課文,沒有實質(zhì)的引導作用。有效的閱讀教學會讓學生精神高度集中,容易被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跌宕起伏的文章所吸引,利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拓展知識層面。在目前小學閱讀教學的提問中,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閱讀有效性,還要從教學的方式入手查找問題和成因,針對性解決問題。
閱讀是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文章是比較連貫整體的,在閱讀時,需要集中思維深度思考。小學生剛開始接觸文章閱讀,在閱讀方面沒有形成規(guī)范性的技巧,很多句式修辭手法還是處于探索期。老師受應試教育的觀念影響,用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教學,在閱讀中只讓學生跟著課本機械化閱讀,沒有充分引導學生的思維要往哪個方向發(fā)展。學生不能有效掌握閱讀技巧,面對老師的提問也是畏畏縮縮,不敢積極發(fā)言,或者被叫起來回答問題時也是一問三不知。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孩子剛接觸整篇文章閱讀,并且開始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思維還處于自由散漫的狀態(tài),玩心重,沒有自制力,作業(yè)量突然增加,而且一、二年級從來沒有過閱讀方面的基礎培訓,一上三年級老師就根據(jù)文章閱讀開展課堂提問,學生會感覺負擔重,一下子適應不了長篇的閱讀教學,對課文產(chǎn)生排斥感,不愿意主動去進行閱讀理解。老師課堂中讓學生進行十分鐘的課文內(nèi)容閱讀,并進行提問,學生總是如臨大敵,生怕點到自己的名字,回答不出來會在同學面前丟臉,自尊心受挫。
在小學教育中,老師在教學方面基本是以自己的角度備課開展教學,成年人會覺得小學生的閱讀是小兒科,閉著眼睛也能完成作業(yè)。但是小學是系統(tǒng)化閱讀的基礎培養(yǎng)時期,小學生思維邏輯發(fā)展還不成熟,對閱讀一般是靠著低年級的詞匯積累來進行理解,文章中應用的各種修辭手法和句式,小學生也根本不能理解,完全無從下手。所以在老師反復提問時,根本沒人愿意主動舉手回答問題,閱讀教學得不到有效性提高。
對學習基礎知識的小學生來說,一、二年級是基本認字教學,三年級開始各種詞匯語句組成,文章閱讀的教學。在閱讀教學備課時,對課堂提問的設計需要老師高超的技巧,以調(diào)動學生自主思考為主。老師要注意備課主題的確立,簡單明了讓學生明白課文的中心主旨,提問時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并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找答案。對于小學生來說,需要的不是老師布置一堆半夜也做不完的作業(yè),壓抑學生思維心智開發(fā),而是要將閱讀技巧教給學生,根據(jù)小學生的思維去設計引導性的備課方案,讓學生開始了解各種散文、記敘文、人物傳記、風景寫實的文章,從文章類型判斷寫作中心,快速準確地理解主題。
比如《秋天的雨》這篇課文,整篇文章的描寫手法是比較活潑生動的,以秋雨為線索,通過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對文章進行渲染,將秋天景物的姹紫嫣紅、碩果累累生動巧妙地連接起來,帶來一幅美景如花、豐收喜悅的秋天畫面,讓閱讀歡快有感染力。在進行課文閱讀教學時,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看過的秋天,有什么美景和比較印象深刻的記憶。學生對擬人和排比修辭剛接觸,不太能理解為什么把秋雨寫成一個愛玩的小孩,不但會扇扇子,而且還會躲起來。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對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加以吸收,學會描寫景色的生動手法,感受語言的魅力,體會大自然的美好。在提問時,可以問學生對擬人修辭手法的感覺,把秋雨擬人化,語句表達就沒有那么沉悶,變得靈活生動。讓學生充分感受通過各種修辭渲染之后美好的秋景,充分體會語言表達的魅力,在以后的閱讀寫作中,學會解讀擬人修辭,將擬人手法加以應用。感受課文的語言美,讓學生學會各種修辭手法,就是課文的教學重點,對提高寫作能力有重要作用。
在閱讀教學提問課程中,老師多數(shù)會按照書本規(guī)劃的問題,或者以自己的思維對學生進行提問,學生年紀比較小,對課文知識還沒有理解消化,老師提問時根本不敢回答,也不敢主動咨詢老師尋求解答,長此以往,看到閱讀文章學生就會感到焦慮,對老師的提問也是沉默不語,未解知識堆積在一起,讓學生身心倍感壓力。在新的課程改革要求下,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讓學生從老師的被動提問轉(zhuǎn)變成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
在課本上,會學習一篇叫《不懂就要問》的課文,是寫中國的偉人孫中山小時候讀書的故事,這篇課文內(nèi)容具有故事性,語言表達生動形象,比較符合小學生思維發(fā)展方向,因為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能夠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課文中,描寫了孫中山小時候讀書的事情,教書先生給學生上課時,只會讓學生搖頭晃腦地進行古文閱讀背誦,并不會給學生講解古文說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孫中山在流利地背誦出課文之后,向先生提問,想要知道古文講解了什么。老師在現(xiàn)代閱讀教學時,很容易沿襲教書先生的傳統(tǒng)教育思維,認為學生會認字會讀就行,不必深入理解文章意思。在課程中加入這篇選讀課文,是根據(jù)孩子目前的學習狀態(tài)和思維邏輯來選定的,希望孩子通過課文閱讀,能夠像孫中山先生一樣,從小養(yǎng)成認真思考的讀書習慣,面對不懂的地方,可以大膽踴躍提問,通過文章的學習來鼓勵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從小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zhì)疑的思維,面對老師提問大膽回答,在學習上不懂就要問,真正養(yǎng)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良好學習習慣。
課堂閱讀教學的提問,不是東拼西湊的隨機問題,而且根據(jù)文章的背景、發(fā)展內(nèi)容、主題連貫性提出的,對思維邏輯的層次性要求比較高,小學生的思維可能沒辦法理解老師提問的思維邏輯性?,F(xiàn)代教育基本普及了多媒體教學,在閱讀教學課堂中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從課本局限中得到解放拓展,激發(fā)學生的“十萬個為什么”思維。而且多媒體有數(shù)據(jù)集成化的邏輯性,可以分層解析,對知識分析理解也很有條有理,讓老師備課充分,教學課堂提問效率提高,學生對文章閱讀感興趣,會主動提出各種問題。
課堂提問是閱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能夠有效檢測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閱讀理解程度,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策略的有效性還需要老師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跟著時代發(fā)展優(yōu)勝劣汰,讓學生學會讀書知意,在提問時才能積極配合老師,對知識充分掌握,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白讀書的樂趣,面對學習始終保持積極樂觀心態(tài),真正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