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壽仁(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
筆者在一次活動中講解上海理工大學太赫茲技術成果作價投資一波三折的情況(吳壽仁,《科技成果轉化操作實務》,2016),以闡明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政府多部門進行政策協(xié)同的重要性。有學員就此提問,為何不進行賦權改革?進行賦權改革,是否可以省去那么復雜的程序?在什么情況下需要進行賦權?
太赫茲技術成果作價入股是發(fā)生在2015 年,當時還沒有提出賦權改革,賦予科技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既沒有法律法規(guī)依據,也沒有政策依據。盡管當時提出了事先進行職務科技成果權分配的想法,但很快被我們否決了。正因為該案例走通了科技成果作價投資及給予科技人員股權獎勵的全部流程,2017 年《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對此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放在現在,賦權不失為一條捷徑。
那位學員提出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如何用好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政策,關鍵在于準確理解賦權政策的內涵,不能隨意放大或縮小政策的效用。為此,筆者詳細解讀了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政策。
自2016 年以來,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一直是科技成果轉化領域的熱點話題,中央印發(fā)了多個文件予以持續(xù)推進,到2020年,科技部等9 部門印發(fā)了《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國科發(fā)區(qū)〔2020〕128 號),賦權改革進入試點階段。
2016 年10 月15 日, 中 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廳字〔2016〕35 號)提出:“對于接受企業(yè)、其他社會組織委托的橫向委托項目,允許項目承擔單位和科研人員通過合同約定知識產權使用權和轉化收益,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首次提出了探索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允許接受橫向委托項目的承擔單位與科研人員通過合同約定知識產權使用權,并探索賦權。
2017 年9 月15 日,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印發(fā)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的通知》(國發(fā)〔2017〕44 號)進一步提出“在法律授權前提下開展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與完成人或團隊共同擁有職務發(fā)明科技成果產權的改革試點”,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從探索賦權進入改革試點,并明確賦權改革是“單位與完成人或團隊共同擁有職務發(fā)明科技成果產權”,并將賦權改革界定為科技成果產權改革。
2018 年7 月18 日,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優(yōu)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國發(fā)〔2018〕25 號)進一步將試點擴大到“利用財政資金形成的職務科技成果”,并提出了試點的原則要堅持“權利與責任對等、貢獻與回報匹配”。
2018 年底,賦權改革從文件規(guī)定進入推廣階段,《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廣第二批支持創(chuàng)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國辦發(fā)〔2018〕126 號)提出在8個改革試驗區(qū)域推廣“以事前產權激勵為核心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
2019 年,《科技部、教育部、發(fā)改委、財政部、人社部和中科院關于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的若干意見》(國科發(fā)政〔2019〕260 號)提出“科技、財政等部門要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為進一步完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探索路子”,明確了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的推進部門,并將科技成果產權激勵歸為“完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制度”范疇。
2020 年5 月9 日,科 技 部等9 部門印發(fā)的《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國科發(fā)區(qū)〔2020〕128 號)提出:“分領域選擇40 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試點,探索建立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機制和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試點期為3 年,賦權改革進入試點方案實施階段。2020 年10 月12日,科技部印發(fā)了《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名單》(國科發(fā)區(qū)〔2020〕273 號),確定了40 家單位進行試點。
從上述文件出臺頻率及規(guī)定內容看,近5 年來,科技成果賦權是科技創(chuàng)新政策領域的一個熱詞,中央高度重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不斷擴大改革范圍,持續(xù)推進賦權改革舉措落地。
國科發(fā)區(qū)〔2020〕128 號文提出:“國家設立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完成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屬于單位”。這表明,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不是改變職務科技成果歸屬,而是在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以下簡稱《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等法律法規(guī)對職務科技成果權利歸屬規(guī)定的前提下進行。這個前提不能變。
從國科發(fā)區(qū)〔2020〕128 號文規(guī)定看,“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實施產權激勵”,性質上屬于產權激勵,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調動科研人員創(chuàng)新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賦權的目的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激發(fā)科研人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最終目的是“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賦權試點的目標是“探索建立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機制和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推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措施”。
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可以理解為:一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和模式”創(chuàng)新;二是“著力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和藩籬”的一項措施;三是“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的一條途徑。但科技成果轉化難,并不是難在科研人員對職務科技成果不擁有產權??萍汲晒D化難是由多重復雜因素造成的,科研人員擁有科技成果的部分或全部產權,并不能徹底改變科技成果轉化難的現實。
它是指試點單位“將本單位利用財政性資金形成或接受企業(yè)、其他社會組織委托形成的歸單位所有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賦予成果完成人(團隊),試點單位與成果完成人(團隊)成為共同所有權人”。賦權是試點單位對職務科技成果的處分,將試點單位所有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的一定比例賦予成果完成人(團隊),由試點單位所有變成由試點單位與成果完成人(團隊)共有所有。
(1)賦權條件。即“賦權的成果應具備權屬清晰、應用前景明朗、承接對象明確、科研人員轉化意愿強烈等條件”。從中可知,賦權應滿足以下四個方面的條件:
一是賦權的成果權屬清晰。權屬不清晰的,不可以賦權,單位也沒有資格賦權。
二是賦權的成果是可以轉化的,且有較好的轉化前景。不可轉化的科技成果,是沒有必要賦權的。
三是即將進入轉化程序?!俺薪訉ο竺鞔_”表明單位已經完成了科技成果的推介,賦權就是使該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因此賦權應在職務科技成果選定轉化方式以后,從有利于該成果轉化的角度決定是否賦權。
四是科研人員有強烈的意愿。科研人員可以在“轉化前賦予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先賦權后轉化)”與“轉化后獎勵現金、股權(先轉化后獎勵)”之間作出選擇。
(2)成果類型。賦權的“成果類型包括專利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植物新品種權,以及生物醫(yī)藥新品種和技術秘密等”。除技術秘密外,都是獲得國家有關部門頒發(fā)權屬證書的,可統(tǒng)稱為“有證技術成果”,賦權以后,應當辦理“專利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植物新品種權,以及生物醫(yī)藥新品種”權利人變更登記,由單位獨有變更為單位與成果完成人(團隊)按份共有。對技術秘密賦權,應簽訂賦權協(xié)議,使成果完成人(團隊)憑協(xié)議享有對該技術秘密的轉讓權。
(3)對試點單位的要求。賦權是對職務科技成果進行產權激勵,性質上仍屬于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國科發(fā)區(qū)〔2020〕128 號文根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規(guī)定,要求試點單位“建立健全職務科技成果賦權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決策機制”。其實,這就是試點單位要通過試點著重解決的。試點單位要有試點的意愿,有較好的成果轉化基礎,有開展賦權試點的必要性。
(4)賦權程序。國科發(fā)區(qū)〔2020〕128 號文規(guī)定了賦權的流程如下:
一是科技成果完成人(團隊)在團隊內部協(xié)商一致,并書面約定內部收益分配比例等事項。團隊應就是否進行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即先賦權后轉化)及團隊內部的分配比例協(xié)商一致。團隊選擇了賦權,就意味著放棄“先轉化后獎勵”。盡管科技成果轉化獎酬金的分配屬于工資薪金,但分配比例還是要求團隊內部協(xié)商一致。如果團隊內部不能達成一致,則不能選擇賦權。
二是指定代表書面向單位提出賦權申請?!爸付ù怼睉菆F隊成員共同推選的,當然也可以團隊名義提出申請,即團隊全體成員在申請書上簽名,并附上“書面約定”。申請書應載明成果權屬情況、應用前景、承接對象,并表明科研人員轉化意愿強烈等。
三是試點單位進行審批并在單位內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5 日。試點單位審核賦權的成果是否符合“權屬清晰、應用前景明朗、承接對象明確”等條件,審核其書面約定,是否是其真實意愿的表達。符合賦權條件的,應審批同意,并在本單位公示。
四是試點單位與科技成果完成人(團隊)簽署書面協(xié)議,約定轉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比例、轉化決策機制、轉化費用分擔以及知識產權維持費用等。轉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比例就是賦權比例,并按賦權比例分擔轉化費用和知識產權維持費用等。轉化決策是否按照賦權比例決策,或者授權完成人(團隊),或者授權單位決策。這也是需要通過試點探索轉化決策機制的。這些事項應在單位的賦權管理制度中作出規(guī)定。
五是辦理相應的權屬變更等手續(xù)。上述涉及完成人(團隊)內部約定的書面協(xié)議和試點單位與完成人(團隊)之間簽署的協(xié)議共兩份協(xié)議,以及完成人(團隊)指定代表提出的書面申請。
(5)賦權的選擇。以轉讓、許可方式實施職務成果轉化的,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科技人員取得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8〕58 號)規(guī)定,科研人員取得的現金獎勵可以減按50%計入當月“工資、薪金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選擇賦權激勵的,適用《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的財產轉讓稅目繳納個人所得稅,稅率是20%,不可以享受財稅〔2018〕58 號規(guī)定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
以作價投資方式實施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先賦權后轉化,只需辦理一次工商注冊手續(xù),因而可簡化有關手續(xù),即以賦權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成果完成人(團隊)可獲得股權,并可享受《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完善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有關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6〕101 號)規(guī)定的遞延納稅政策。同時,對于以賦權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國科發(fā)區(qū)〔2020〕128 號文規(guī)定“應完善相應的法人治理結構,維護各方權益”。
根據國科發(fā)區(qū)〔2020〕128號文規(guī)定,“長期”是指“不低于10 年”,即試點單位可賦予科研人員不低于10 年的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當然,低于10 年也是允許的,因為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利權的有效期只有10 年,自申請之日起計算,在取得授權時,其有效期限已經低于10 年了。
與科技成果所有權賦權相比,其使用權賦權不涉及權屬轉移,不涉及權屬變更登記,賦權程序相對簡單一些:
(1)科技成果完成人(團隊)向單位提出申請并提交成果轉化實施方案,由其單獨或與其他單位共同實施該項科技成果轉化;
(2)試點單位進行審批并在單位內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5 日;
(3)試點單位與科技成果完成人(團隊)簽署書面協(xié)議,合理約定成果的收益分配等事項。
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有助于貫徹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十九條規(guī)定“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fā)機構、高等院校所取得的職務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參加人在不變更職務科技成果權屬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與本單位的協(xié)議進行該項科技成果的轉化,并享有協(xié)議規(guī)定的權益”,也有助于科研人員通過兼職和離崗創(chuàng)辦企業(yè)實施職務科技成果轉化。
賦予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不涉及收益權分配,收益分配須另行約定。
國科發(fā)區(qū)〔2020〕128 號文規(guī)定的賦予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是職務科技成果完成單位對該成果權益的處分,而確權的情形一般有以下三種:
(1)確認科技成果的權利狀態(tài)??萍汲晒瑖瓢l(fā)區(qū)〔2020〕128 號文規(guī)定的專利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植物新品種權,以及生物醫(yī)藥新品種和技術秘密等一種或多種類型。確權是指確認上述每一種類型的知識產權是否處于法律保護狀態(tài)。屬于專利權的,要確認是否按規(guī)定繳納了年費。沒有按照規(guī)定繳納專利年費,就是放棄專利權,不再受專利法保護。屬于技術秘密的,要確認該技術信息是否符合《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第三款規(guī)定的“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商業(yè)價值并經權利人采取相應保密措施”。即要同時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一是處于保密狀態(tài),如果處于公開狀態(tài),或已經公開了,則不是技術秘密;二是具有商業(yè)價值,保密是為了獲取商業(yè)價值,沒有商業(yè)價值就沒有必要保密;三是采取了相應保密措施,即該措施能夠確保該技術信息處于秘密狀態(tài),不被泄露。
(2)確認科技成果權利歸屬?!洞龠M科技成果轉化法》第二條規(guī)定:“職務科技成果,是指執(zhí)行研究開發(fā)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yè)等單位的工作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上述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科技成果。”確權是指確認科技成果歸單位所有還是個人所有,或者單位與個人共同擁有。有人主張,確權就是確認職務科技成果歸該成果完成人所有,或單位與該成果完成人共同所有。這一主張不符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二條規(guī)定,也沒得到科技界的認同。
(3)確認科技成果完成人獲得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獎勵和報酬的權利。這實際上是確認科技人員是否對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做出了重要貢獻,做出了重要貢獻則取得了獲得獎勵和報酬的主體資格。當然,職務科技成果的賦權對象是該成果的完成人。
可見,賦權與確權不是一回事,不可混淆。
賦權科技成果是指賦予科技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職務科技成果,以區(qū)別未被賦權的職務科技成果。對于賦權科技成果的轉化,國科發(fā)區(qū)〔2020〕128 號文提出了管理要求。
(1)要求試點單位“通過年度報告制度、技術合同認定、科技成果登記等方式,及時掌握賦權科技成果轉化情況”。同時,試點單位領導人員在同時符合以下三個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免除追究其在科技成果定價、自主決定資產評估以及成果賦權中的相關決策失誤責任”:一是履行了勤勉盡職義務;二是嚴格執(zhí)行決策、公示等管理制度,前提是建立了決策、公示等管理制度,這也是勤勉盡職范疇;三是沒有牟取非法利益。此處的免責范圍比《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guī)定的通知》(國發(fā)〔2016〕16 號)第二部分第(十)條規(guī)定的“在科技成果定價中因科技成果轉化后續(xù)價值變化產生的決策責任”更寬。
(2)要求獲得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團隊)“勤勉盡職,積極采取多種方式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將賦權科技成果向境外轉移轉化的,應遵守國家技術出口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
(3)在賦權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中,須遵守以下規(guī)范:一是鼓勵首先在中國境內轉化和實施;二是“國家出于重大利益和安全需要,可以依法組織對賦權職務科技成果進行推廣應用”;三是涉及國家秘密的,應嚴格執(zhí)行科學技術保密制度,加強保密管理;四是加強科技倫理管理,嚴格遵守科技倫理相關規(guī)定,確??萍汲晒霓D化應用安全可控。
賦權在以下兩種情形下是很有利的:一是以科技成果作價投資的,賦權可大大簡化股權獎勵程序,提高效率,也可掃除科研人員享受股權獎勵遞延納稅優(yōu)惠政策的障礙;二是有助于科研人員通過兼職或離崗創(chuàng)辦企業(yè)的方式實施科技成果轉化。
科研人員可通過以下兩種途徑獲得轉化科技成果的權利:一是通過賦權獲得科技成果的部分所有權,再向單位受讓剩余部分的所有權,即可獲得該成果的所有權;二是科研人員也可通過賦權獲得科技成果使用權。例如,科研團隊要在江蘇產業(yè)技術研究院轉化科技成果,就必須取得轉化該成果的權利。
如果以轉讓、許可、與他人合作等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賦權是沒有必要的,甚至因不能享受稅收優(yōu)惠政策從而使科技人員獲益減少,而且操作程序更加復雜。
賦予科技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如果參與賦權的成果完成人數越多,則賦權的難度越大及復雜性增加,進而會增加該成果轉化的難度或障礙。這表明,賦權只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有效,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一項措施而已,并不是掃除成果轉化障礙的靈丹妙藥,不可盲目使用。
是否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應在科技成果有明確的承接對象,并確定合適的轉化方式時,由科技人員自主選擇,切不可不問青紅皂白,搞一刀切。否則,賦權不但不能提高成果轉化效率,反而會給科技成果轉化添堵。
總之,深刻領會科技部等9部門印發(fā)的《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國科發(fā)區(qū)〔2020〕128 號)的核心要義,準確把握賦權的原理,才能用好賦權,以更好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