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姣姣
(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高級中學,江蘇 蘇州 215600)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大部分高中生而言,寫作議論文時最痛苦的不是文章的論點和論證,而是找不到適當?shù)恼撟C材料。沒有素材,這頓沒有“米”的飯必然是做不好的。葉圣陶先生說過:“我們知道有了優(yōu)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見過空技巧卻造出好的器物來?!睂τ诟咧猩?,寫作的“優(yōu)美的原料”最便捷的獲得方式是從教材中去獲取。若從“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出發(fā),將議論文教學與“回歸課本”相結合,議論文寫作之中所遭遇的“踏破鐵鞋無覓處”的困惑,就會變成“得來全不費工夫”的喜悅。教材中大量的文學形象、經典事件、作者名家生平經歷、名言詩句,可以成為議論文寫作的素材資料。下文將從四個方面淺述自己的一些觀點。
高中課本中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文學人物形象,他們身上表現(xiàn)出的獨特的個性,復雜的情感,無不體現(xiàn)著作者的審美品位和人文精神。
高中生必修課本中的文章是精讀精講,所以對相關作品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會有直觀的了解,若能夠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組合,配合深入的理解,會比高頻率地引用常見的歷史人物有新意,更容易在議論文寫作中出彩。比如蘇教版語文教材必修二中的說書人,必修三中的格斯拉和老王,這三個人可以歸為同一類人,身處社會底層,飽受折磨,但閃耀著人性的光芒,善良、執(zhí)著。那么只要找準切入話題的角度,這樣一組文學形象便可以放在一起類比或單獨地引用。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現(xiàn)代文和文言文中的人物雖然繁多,但可以按人物來簡單分類,比如知識分子、車夫、鞋匠、工人、君王、將帥、人臣……這些人物形象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或者審美特征使用得當,可以有力地論證議論文中的觀點。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小說、記敘文、散文,文言文中的傳記類文章,記敘了很多的經典事件,這些事件無不傳達了時代精神、人生哲理、為人處世的智慧,且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素材。運用教材中的經典事件來說理,簡單而實用。并且這些事件涵蓋古今中外,適用的題材廣泛,可以提供豐富的論證角度。
《邊城》這個故事描繪了湘西生活的寧靜,愛情悲喜中的真善美。所以其中的故事可服務于“和諧”“善意”“愛心”等話題、命題或材料作文中?!哆叧恰分袀鬟_出來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正是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和諧發(fā)展所必不可少的能量。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四中的《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燭之武以三寸之舌說退百萬雄師,是正義、智慧和勇氣的化身。危在旦夕,他臨危受命,表現(xiàn)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義氣;深入危境,智說秦伯,可以當作溝通化干戈為玉帛的典型;最終晉軍退去,危難解除,他大器晚成,說明了機遇的重要性。此外,文章中佚之狐推薦燭之武,說明了成功還需要伯樂;鄭伯及時認錯,說明知錯能改的可貴。這些是議論文的絕佳素材。這類事件、故事材料在教材中還有很多,需要學生整理和留意。
“人生如書,一頁頁被翻過。有人說,要經?;仡^翻翻,這樣你會懂得更多,這代表一種反思與成熟,不忘過去方可更進一步。也有人說,人要向前看,少翻過去的舊賬,這是一種明智之舉,懂得放下才能真正超越”。這是徐州市2019年高三第一次質量檢測語文試卷的作文題。如果學生選擇“回首過去,是一種反思和成熟”這一立意,可以引用作家巴金的生平經歷。在十年浩劫結束以后,巴金用紙和筆建立了一座個人的“文革”博物館——《隨想錄》。他以巨大的毅力來回首往事,以割裂傷疤的勇氣來批判自己在“文革”中唯唯諾諾、不敢堅持真理的奴性意識,為自己喪失了敢愛敢恨敢說敢做的魯迅精神而懺悔,直面自己人格的扭曲、丑陋。關于巴金,教材中就出現(xiàn)過他的文章《繁星》,高中生特別是江蘇文科考生,對他的小說《家》也不陌生,所以關于他的生平經歷,在高中議論文寫作中是很好的材料。
能夠入選語文教材的作品,大多出自名家之手。這些作家的生平經歷豐富,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人生智慧、處事態(tài)度等能夠給予學生們無盡的啟發(fā)。如果學生能在學習相關作品的同時走近他們,研究了解這些大師的坎坷經歷,從他們的人生中吸收智慧和精神的養(yǎng)分,并加以整合積累,能夠為自己搭建一個龐大的議論文素材寶庫。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這些文章見解獨到,對人生的感悟深刻,文章中的語句體現(xiàn)了作家高度的人生智慧,諸多的至理名言,為學生們提供了大量的理論論據(jù)。巧妙地引用教材中的觀點、名言,能夠讓自己的議論文說理更加透徹、精辟。
曹文軒的《前方》中“悲劇的不可避免在于,人無法還家;更在于,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探討了關于精神家園的困惑;史鐵生《我與地壇》中的“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表達了關于生和死的思考;魯迅《記念劉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傳達出面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一種正確態(tài)度……如果學生能夠養(yǎng)成好的摘抄整理習慣,這些名言警句將成為考場議論文中的點睛之筆。
腹有詩書氣自華。教材中大量的詩詞名篇,寫作議論文時適當?shù)匾?,可以在增添文章文化底蘊的同時讓論點的論述簡練有力。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陸游“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闡釋了積極豁達的人生觀,此類話題的議論文可以引用。對于這些名言詩詞,靈活合理地運用,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
巧妙地運用語文教材中的經典材料作為寫作議論文的素材,體現(xiàn)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能夠幫助學生運用課本中熟悉的材料,讓議論文少一些因為素材缺乏而導致的空洞,多一些漂亮的論據(jù),多一分說服力。
以上是個人關于議論文寫作中課本素材使用的一些淺見。希望能對大家在輔導學生議論文寫作中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