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敏
(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實驗中學 山東煙臺 265100)
隨著新時期的到來,課程改革成了潮流,對于完善目前教學模式的落后之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問題導學介入教學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敢于探究的能力得到提高,可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及學習態(tài)度,形成一定的團結合作意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個性獨立的特點。教師設計導學案能使學生進行有目的性的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用探索的方式解開問題,用合作的方式進行分析,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也能使高效地理課堂得以構建。
在傳統(tǒng)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以“教”的形式帶領學生學習,學生的探索能力得不到發(fā)展,甚至產生懶于思考的現象,問題導學的滲入使學生的地位發(fā)生轉變,以主體的形式進行學習,在該教學模式下,學生也將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教師以問題的形式將學生引入課程中,學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升,使課堂氛圍發(fā)生積極的轉變。問題導學的教學模式較為新穎,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成長視為重點,以問題的形式進行展開,促使學生在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時得到成長,使學生在遇到難題時具有目的性地進行探索,從而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勇于探索的意識得到培養(yǎng)與發(fā)展。在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中引進新因素對學生和老師的影響重大[1]。教師指導學生的方式發(fā)生了轉變,以問題指導的形式使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預習,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目的性得到提高。問題導學的滲入使教師的教學計劃得到優(yōu)化,所制定的課程內容也更具針對性。以問題和情境的形式引入,教學結構得到優(yōu)化,學生的探究精神及學習興趣也將得到改善,教師的教學效果得到完美呈現,課堂學習效率也將得到提高。
初中地理知識內容范圍廣,所學知識點相對零散,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上課時間相對較短,學生的知識消化時間得不到滿足。面對這一現象,教師要做出相應工作,幫助學生熟悉掌握知識點。新型教學模式的引入需要教師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問題導學的推動需要教師制定導學案,以學生為本。制定導學案時應遵從課時化、問題化、方法化、遞進化等原則。教師在運用新型教學模式授課前,應充實自身的知識儲備量,課下進行課堂模擬訓練,以便在真正的教學中靈活運用。為使課程順利展開,教師可提前備課,將學習內容進行整理分析,找出學習難點及要掌握的重點知識,并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并針對重點設置問題,為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課程,教師可進行換位思考,以學生的角度調整方案、設置問題,在問題設置中添加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興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課堂教學開始初期,教師可準備一些課前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對將學習內容的好奇心,這樣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也將更具求知精神。地理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制定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滿探索精神,使問題逐步得到解決。例如,學習“位置與范圍”時,教師可拋出“我們生活在哪個大洲”“亞洲分為哪幾個地區(qū)”等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其在學習過程中,以探索的方式尋找問題答案。教學情景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所產生的氛圍更有利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使學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從而產生探究的動力。初中地理教師可靈活運用身邊的地域或環(huán)境等因素將其融入到教學中,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
在進行問題導學的構建中,應加強知識與問題的緊扣性[2]。在編制教學課件時,教師可設置導向性的問題,結合課本的基礎知識點,加強對基礎知識的鞏固,針對重難點知識進行問題制定,使學生在被引導的過程中基礎知識得以堅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循序漸進,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應具有科學性、合理性等特點,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問題難易程度,并根據學生的學習、吸收能力隨時進行問題調整,使問題的設置程度由簡單逐步過渡到具有一定的難度,強化學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學習“中國的地理差異”時,教師可先行詢問學生的家庭所處的地域,并讓其描述當地的生活習俗、飲食習慣及農業(yè)種植方向,并提出問題“造成差異的原因”,讓學生自主探索分析。
在學習中與同學達成合作關系,集體力量將得到有效發(fā)揮。在進行問題導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成立小組,加強交流,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白合作的重要性,集思廣益一起解決難題,教師應及時關注學生情況,與學生一起探討問題,尋找問題的答案。例如,學習“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從不同途徑獲取學習資料,以課本內容為基礎,資料搜索后進行整理,對南北兩個地區(qū)產生的差異現象及差異原因進行分析匯總,使學生在問題探索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知并進行知識延伸學習。經過小組的合作與交流,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使學生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意識[3]。
從地理課堂學到的知識點不僅要在課堂中掌握,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消化吸收也是同樣重要的,課上所學的地理知識較繁重,學生在學習時沒有額外的時間進行匯總整理,學生的理解力也是不同的,因此,課后復習及對知識點的鞏固,對于提升學生學習成績尤為關鍵。教師可根據目標課程設置課后問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點,對其加深記憶,使學生在課堂上理解不明的知識點在課下能進行復習。除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也應發(fā)揮自身價值,隨時關注學生學習狀態(tài),課上課下都要及時給予學生學習上的幫助。教師也可為學生布置趣味性的課后問題,使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學習探索,加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將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得以延伸。
地理知識源于對世界及生活的探索,地理知識與生活存在一定的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將地理知識和日常生活相聯系,使學生輕松接受地理知識,教師以問題導學的模式向學生授課時,可添加生活元素,使問題更具生活化,使學生在生活中也充滿探索精神,在將生活元素添加到課堂的過程中,應將課程重點與之融合,使學生能在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下掌握重點知識。教師可引用俗語對學生提出問題,例如“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是真的嗎?”“導致黃河現狀的原因是什么?”用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并找出發(fā)生原因。在探索過程中,也會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使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得到提升。
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問題導學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局面,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突顯,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初中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的同時,應靈活運用問題導學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我,加強對知識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