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婉
(廣東茂名健康職業(yè)學院 廣東·茂名 525000)
藥品,用于防病、治病、診斷疾病,關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是人民生命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物質。藥品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了用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保證藥品的質量就成為了藥物分析工作的關鍵問題。而藥物分析的素養(yǎng)需要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互整合,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法已不能滿足藥物分析能力培養(yǎng)的需求。本文基于信息化技術手段,探索藥物分析課程的信息化實踐路徑,以培育優(yōu)質藥品檢驗工作人員為目標。
藥物分析是一門“方法學科”,為全方位全過程地控制藥品質量提供了依據,成為藥品質量控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執(zhí)業(yè)藥師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它以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物化學等學科為基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反應藥物分析內容繁多、化學基礎要求高,因此學習難度較大,需要反復學習、歸納總結、理實結合以強化記憶。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中明確把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融合、培養(yǎng)學生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學習能力、促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等列為首要發(fā)展任務。因此,在現(xiàn)代教學的形勢下,把信息化技術應用于藥物分析教學是基本的需求,可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服務于社會。
結合藥物分析技術領域和藥品檢驗職業(yè)崗位的任職要求,縱向融合基礎學科,橫向銜接質檢部門,并參照相關職業(yè)資格標準,從職業(yè)崗位能力分析出發(fā),基于先進的職教理念,對《藥物分析》課程進行整合,做到“以少為多”深化學習,擴充課程知識面。運用整合的知識結構體系,搭建信息化課程平臺,平臺內容包括:電子教材、知識思維導圖、授課理論視頻、實驗操作視頻、課件、作業(yè)小測及討論互助交流等。以藥物分析課程知識結構的系統(tǒng)、完整為基本要求,注重課程知識體系的適用性和易用性,以供學生反復學習、溫故知新。
根據以職業(yè)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與校政企三方共同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如藥物分析課程,根據檢驗崗位工作需要,將課程體系分為基礎知識、檢驗工作、藥品檢驗等課程模塊,對模塊知識進行規(guī)?;€性化、碎片化的梳理,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按照“知道、領會、運用”三級目標,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形成碎片化的教學素材,豐富完善教學平臺資源。資源應力求豐富多樣,在數(shù)量和類型上超出模塊化課程所調用的資源范圍,實現(xiàn)資源冗余,滿足不同類型學習者的差異化學習需求,讓教學與學習更加智慧化。
教學設計是需要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學情來制定,在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往往注重教學內容講授方法的設計,缺少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活動的設計。教師普遍認為高職課程所需講授的知識點過多,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既完成知識講授又進行教學互動。信息化教學平臺的引入,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如藥物分析中雜質檢查的教學內容,對于雜質定義等概念性比較表淺易懂的內容,可以讓學生課前利用信息化平臺的微視頻完成學習;對于雜質檢查方法等理解性的內容,在課中由教師進行講授,學生討論掌握;還可以利用信息化仿真技術,在課堂上開展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結合平臺資源,改革課程教學設計以適應信息化教學的需要。
(1)教學內容分析。通過對藥物進行全面的分析,不僅能夠有效促進藥品質量的提升,而且在課程學習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質量控制意識,使之將藥品質量控制放在首位,同時具備相應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從當前藥物分析課程教學內容設置的實際情況來看,在理論方面主要包括質量控制法典規(guī)范、藥物分析基本方法、常見藥物分析規(guī)律三個部分。其中關于藥物的結構、性質以及鑒別屬于藥物分析課程的關鍵性內容,而關于藥物中各種成分的含量測定屬于教學的難點。因此,課程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設置順序,先進行藥物結構、性質方面的內容教學,最后開展含量測定教學。其中藥物結構、性質屬于基礎性教學內容,每位學生在藥物分析課程學習中都應當掌握這些知識點。
(2)教學過程的實施。將維生素C作為教學案例,維生素C屬于人體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被廣泛應用在抗感染、過敏性反應等臨床疾病的輔助性治療之中。在2015版的《中國藥典》中對關于維生素C的各種藥物類型進行歸納,其主要包括偏片劑、顆粒劑、注射液等形式。在對維生素C進行分析教學的過程中,應讓學生認識到維生素C的結構(連二烯醇結構),同時讓他們認識到該結構類型具有的一些性能,引導學生在藥物結構認知和性質掌握中,形成對藥物作用、藥物價值的分析,在此過程中掌握藥物分析的方法及原理。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展開:
課前,教師可以利用在線教學平臺,向學生發(fā)送關于維生素C分析的學習任務,例如:讓學生思考維生素C為什么放置時間較長之后會變?yōu)辄S色?學生可通過網絡搜索自主探尋相關的答案,完成自主學習。
課上,教師可以學生探究性學習為主,引導學生自行圍繞維生素C變色這一問題展開探討,讓學生能夠在此過程中認識到連二烯醇結構的還原性。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連二烯醇結構的還原特性來進行維生素C含量的測定。通過這種方式,整體知識結構顯得較為清晰,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課后,學生可以利用在線教學平臺,圍繞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展開進一步拓展學習,同時鞏固課堂教學中學習到的知識;此外,教師也可借助在線教學平臺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及時為學生解答疑問,引導學生學習。
現(xiàn)在遠程教學系統(tǒng)主要的方式是通過Web在線學習平臺方式與教學視頻錄播直播等以教師為主的單向傳輸?shù)姆绞?。這兩類的學習模式都需要學生自主學習,缺少師生互動活動,難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缺乏有效地監(jiān)管,不利于學生藥品檢驗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線下教學的優(yōu)點是互動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活動受到老師有效的監(jiān)管,但又受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利用信息化技術,將線上教學與傳統(tǒng)的線下授課有機融合,進行優(yōu)勢互補。如藥物分析的含量測定章節(jié),學生可以根據老師發(fā)布的學習任務,開展研究性學習,并錄制含量測定操作微課,從“學中做、做中學”中學習新知;在課中進行互評自評教師點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既鍛煉了學生實踐性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信息化課程平臺的統(tǒng)計功能,獲得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學習進度、學習態(tài)度、互動答疑等數(shù)據,進行采集分析;通過信息化課程平臺的線上問卷形式構建學習者、課程、老師、企業(yè)、學校等多角度教學評價體系。結合平臺統(tǒng)計數(shù)據、線上互評等綜合分析,形成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打造精確的反饋途徑,為教師教研質量深度分析提供支撐,對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學習效果等多維度判斷,不斷持續(xù)改進以提升教學成效。
新冠疫情以來,信息化教學支撐了高職普通在校生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老師和學生地域分離的情況下,使得原來線下教學活動由停置到動起來,讓教學得以持續(xù),學生可以反復學習課程平臺的知識點,提升了學習效率,充分體現(xiàn)了優(yōu)質資源的共享;在網上共享了幾萬個微課以及為學生提供開放性的答疑,充分反映出通過網絡可以促進優(yōu)質資源的流轉及輻射。
2019年5月6日,教育部等六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了《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首次將應屆高中畢業(yè)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社會生源納入高職院校招生范圍。招生生源由原來的單一生源轉變?yōu)槎囝愋蜕础K幬锓治龅男畔⒒Y源平臺中碎片化課程體系能滿足因不同生源的學習意愿、文化程度、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實踐能力等所產生的不同需求,在生源差異性基礎上實行分類分層教育教學、學生管理等。
2019年1月,國務院發(fā)布了《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包含了“1+X證書”制度,即學歷證書+若干職業(yè)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在藥物分析的課程平臺中將證書培訓內容有機融入校政企合作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優(yōu)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探索相關專業(yè)課程考試與職業(yè)技能證書考核的對接互認。為職業(yè)技能等級證書提供培訓渠道,為學生的繼續(xù)深造提供知識銜接。
綜上所述,現(xiàn)在的信息化技術快速發(fā)展,在教學中的作用已得到了充分的驗證。本文探索藥物分析課程的教學結合信息化技術,搭建網絡資源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服務于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培育藥物分析的專業(yè)核心素養(yǎng),為藥物分析領域培養(yǎng)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優(yōu)秀職業(yè)一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