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晴
“轉換法”主要表現(xiàn)在點畫交際、轉折、連絡、相接處,是紐絡點畫、組成結構的關鍵之處。轉換得好,不但能將點畫交代得清楚,同時可使字形結構愜當熨帖,給人以一種精嚴渾成、體勢茂密的藝術感受。下面,我們就來談談轉換中的幾個具體方法。
小楷體勢雖端莊方正,但用筆卻有方圓之分。方圓主要通過兩種形式來表現(xiàn):一是表現(xiàn)在點畫起止處,凡鉤趯、撇捺處出現(xiàn)棱角或露鋒者,統(tǒng)謂之方;凡藏鋒斂鍔,滅跡隱端者,統(tǒng)謂之圓。二是表現(xiàn)在轉折上,凡轉角時出現(xiàn)棱角,如劃金剖玉、干凈明利者謂之方;而轉角時圓轉豐美、似純鋼之柔,婉融遒潤者謂之圓。方筆雄強,有陽剛之美;圓筆秀媚,具陰柔之美。歷代小楷,在用筆上極盡方圓變化之能事。鐘繇的小楷,體裁稍扁,微雜隸意,而用筆卻方圓并用,如《宣示表》以方為主,《薦季直表》以圓為主,轉折時兼用篆法,顯得圓勁古淡。王羲之的小楷,則以圓轉為主,篆法中含,運筆轉折處,豐實遒勁,沉勁入骨,顯得精醇粹美,含蓄蘊藉。顏真卿的小楷,體勢尚方,用筆多圓,在轉折時亦用轉法,雖不外耀棱角,但卻筋骨內(nèi)含,富有秦漢遺意,給人一種質(zhì)樸渾厚的古拙之美。趙孟頫、楊維楨、黃道周、文征明等人的小楷,則以方筆為主,點畫雖方,而用筆卻圓,體勢雖方,而用筆極圓,骨力挺勁,如干將莫邪,難于爭鋒。由是觀之,方圓實為用筆之大法。
圓筆起源于篆法,多用中鋒;方筆濫觴于隸法,兼用側鋒;而小楷用筆,畫之中段,雖以篆法為主,但起止、轉折、鉤趯處則用側鋒者居多,此亦欲以側鋒取勢,欲求書寫時便捷之緣故。清周星蓮《臨池管見》說:“至側鋒之法,則以側勢以其利導,古人間亦有之。”宋曹《書法約言》亦說:“偶用偏鋒亦以取勢。”這是因為,側鋒用筆要比篆法的逆入平出來得便捷之緣。古人作小楷,從不排除偏鋒,以中鋒立骨,以側鋒取妍,用筆極圓極活,四面八方,筆意俱到,特別是以方筆為主的小楷,豈能守定中鋒為一定成法。故明豐坊《書訣》中說:“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二,側鋒居一,篆則一毫不可側也?!笨芍湃俗餍】粡U側鋒,兼用側鋒的目的有三:取勢、取妍、求變化。中鋒與側鋒構成了書法用筆中一對最基本的矛盾,一陰一陽,一明一晦,從而產(chǎn)生神奇般的變化。那么什么是側鋒呢?它和偏鋒的區(qū)別何在呢?下面我們先來談談側鋒的幾個特點:
(一)點法起筆是側鋒用筆的一大特點。
寫橫畫須直入筆鋒,寫豎畫須橫入筆鋒。清劉熙載《書概》中說:“凡書下筆多起于一點,即所謂側也,故側之一法,足統(tǒng)余法?!卑l(fā)筆時以側取勢,點法切入,其書寫的速度要比篆法中鋒的逆入平出快得多,其產(chǎn)生的變化也要比篆書豐富得多。由于點入的角度、輕重、方向及發(fā)筆時停留時間的不同,會產(chǎn)生筆形上的奇妙變化,而不像篆法起筆那樣的單調(diào)。因此,歷代書家作小楷時都喜采用此法。
(二)露鋒尖筆是側鋒用筆的二大特點
作小楷,發(fā)筆時要尖鋒側入,順勢落筆更為便捷??v觀古代名賢墨跡,發(fā)筆處多微露鋒芒,極有深意,神采煥發(fā),筆勢流轉,發(fā)筆時雖帶偏側之勢,但收筆時由偏轉中,給人以一種渾厚之感。清梁《執(zhí)筆論》中說:“余歷觀晉右軍,唐歐、虞,宋蘇、黃法帖,及元明趙、董二公真跡,未有不出鋒者,特徐浩輩多折筆稍藏鋒耳,而亦何嘗不貴出鋒乎?使字字皆成禿頭,筆筆皆似刻成,木強機滯而神不存,又何書之足言。”故,發(fā)筆時順勢利導,筆鋒外出,筆肚著紙,方能指揮如意。
(三)凡鉤趯轉折處出現(xiàn)棱角是側鋒用筆的三大特點
方筆楷書的鉤轉折處常有棱有外露,能給人一種峻利明快的藝術感受。這種棱角的形成,主要是通過側鋒來表現(xiàn)的。以寫豎鉤為例,發(fā)筆后即將筆桿微向右上方傾倒,使其筆毫斜鋪于紙上,而筆身仍須保持斜挺之狀,并運氣暗提,著力下行;至出鉤前,向下稍用力作快速的一挫(蹲鋒)即出現(xiàn)一棱角,再借勢起,力聚鋒尖,骨力自然挺勁。(如圖1)由于運筆時,筆毫處于斜鋪之狀,故用力也不像“萬毫齊力”的中鋒那樣勻齊,而往往將力偏向于右下方。要使筆毫自如地斜鋪,并使筆身微微挺起。這種筆法在實際書寫中亦非易事,需要有一定的筆力為后盾,故“運氣暗提”四字很重要。若無筆力,筆提不起,則筆毫非蹲伏即坐臥于紙上,勢必會形成偏鋒,其原因歸根結底在于筆能否提得起。初學者當在不斷的實踐中悉心體味,久之自有會悟處。
筆畫不同,筆桿傾斜的方向也不同,一般常與行筆的方向相反,如寫浮鵝鉤時,筆桿可隨勢漸向左側微斜;寫心鉤時,筆桿可隨勢漸向左上方微斜;寫戈鉤時筆桿可隨勢向前方微斜;寫橫畫發(fā)筆時,筆桿可微向右下方傾斜。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側,一起一倒,自然富有變化。元劉有定《衍極注》說:“直筆圓,側筆方,用法有異,而執(zhí)筆初無異也,其所以異者,不過遣筆用鋒之差變耳,欲側筆則微倒其鋒,而書體自方矣。”一語道破了側鋒用筆的奧秘。
圖1
圖2 唐人寫經(jīng)極品《轉輪王經(jīng)》(局部)
由上可知,發(fā)筆時用點法則方,尖鋒側入則露,鉤趯處用側鋒則有棱角,而方、露、棱角正是方筆的特點。因此,所謂側鋒即是方筆,是隸法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側鋒與偏鋒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卻具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側鋒方,偏鋒扁;側鋒能由偏轉中,而偏鋒卻一偏到底;側鋒斜鋪時,筆身自能保持挺立之狀,一支筆能提得起;而偏鋒露于一面,筆身僵臥于紙上。故方筆有雄強峻利之美,而偏鋒浮薄扁平之弊,雖差之毫厘,但卻有天壤之別,初學者最需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