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翊
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后更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清乾隆、嘉慶年間著名的書法家、篆刻家。其筆意師法秦漢魏晉碑刻,開一代碑學(xué)先聲,時人稱其書法為“千數(shù)百年無此作矣”。其開創(chuàng)的書法、篆刻新流派,被后人稱之為“鄧派”或“新皖派”。他的作品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各大博物館均有收藏,安徽博物院更是其作品的重要收藏單位。此幅《世慮全消》隸書四條屏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眾多有關(guān)鄧石如的出版物皆以此作為封面。
鄧石如出生寒門,祖父和父親均酷愛書畫,皆以布衣終老窮廬。他9歲時讀過一年書,停學(xué)后以采樵、賣餅餌糊口,17歲時開始靠寫字、刻印謀生,一生清貧。他曾自言:“吾少時未嘗讀書,艱厄困苦,無所不嘗。年十三四,心竊竊喜書;年二十,祖父攜至壽州,便已能訓(xùn)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識字人相待。”鄧石如30歲左右時,在安徽壽縣結(jié)識了循理書院的主講梁囐,又經(jīng)梁囐介紹,成為舉人梅鏐的座上客。鄧石如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鏐處客居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摹盡其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之后,鄧石如又得到戶部尚書曹文埴的推獎,書名大振。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鄧石如在兩湖總督畢沅處做了三年幕僚,張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學(xué)習(xí)書法。
《世慮全消》隸書四條屏 清.鄧石如 紙本118cm×59.2cm×4 安徽博物院藏
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言:“懷寧布衣鄧石如頑伯,篆、隸、分、真、狂草五體兼工,一點一畫,若奮若摶,蓋自武德以后,間氣所鐘?!币虼耍笕私匝脏囀纭白?、隸、分、真、草五體俱工”,其習(xí)書的全面可見一斑。接著,包世臣又將“國朝書品”分為九等:神品、妙品上、妙品下、能品上、能品下、逸品上、逸品下、佳品上、佳品下,九等共列清代書家97人,重疊見者6人,實91人。而在所列出的前兩等“神品、妙品上”中皆只有鄧石如一人,包世臣言:“神品一人鄧石如隸及篆書,妙品上一人鄧石如分及真書?!庇纱丝梢?,鄧石如書法在清代書壇上的地位。而就鄧石如個人“篆、隸、分、真、草”五體書法而言,包世臣認(rèn)為其隸書和篆書成就最高,列為神品,且先言隸書,可見鄧石如的隸書又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書體。
鄧石如在書法史上雖以篆書成就最高,而要理解他的篆書,應(yīng)當(dāng)從其隸書入手。正如趙之謙的評價:“國朝人書以山人為第一,山人以隸書為第一。山人篆書筆筆從隸書出,其自謂不及少溫(李陽冰)當(dāng)在此,然此正越過少溫,善易者不言易,作詩必是詩,定知非詩人,皆一理?!?/p>
《世慮全消》隸書四條屏,是鄧石如晚年的代表作,每幅兩行,每行4字,正文28字,題款11字,共計39字。全幅內(nèi)容如下:“世慮全消,見幾點落花,聽數(shù)聲啼鳥;塵緣割斷,推半窗明月,臥一榻清風(fēng)。見源禪友屬書,頑伯鄧石如?!笨v觀此作,鄧石如于隸書中融入篆法,且含北碑筆意,下筆沉雄樸厚,結(jié)體大膽穩(wěn)健,古趣盎然,直逼秦漢。細(xì)觀諸字不難發(fā)現(xiàn),其用筆枯澀,平實的結(jié)體中見筆鋒之頓挫,將成法掃蕩無余,其意境已超出筆墨點畫之外,乃完白山人老境之作、巔峰之作。
另外,此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性,而且蘊含著作者超凡的人生境界。從作品題款可知,此作為鄧石如寫給一位禪友的贈字,字里行間流露出濃濃的禪意:世間憂慮全消盡,只與花鳥為伴;割斷一切世間塵緣,只與明月、清風(fēng)相依。文辭超凡脫俗,意境深遠(yuǎn),表現(xiàn)了完白山人桀驁不馴、兩袖清風(fēng)的人生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