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強
摘要:人們習慣性認為信息技術沒什么新鮮的方法和手段,除了看書、上機操作、課后訓練,還能有什么花樣?其實,我們用心發(fā)掘小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需求潛能,只要大膽常識學生接受信息技術的方式和形式,只要我們敢于去實質性、細節(jié)性、根本性探索,就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作者就從幾種新穎的授課方法入手,談如何高效能的提升小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問題。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信息技術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5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1-0185-01
誠然,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提升離不開教師的科學引導,但主要是從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需求入手,從信息技術課程設計創(chuàng)新上找突破口,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設計上多出點子,多參與設計,為學生的信息化思維獲得提升提供保障,這樣教學難點不攻自破,學生不講自透。這樣做也是落實信息技術課堂學生的主體性,讓新教育思想得到很好的理念落地。這樣進行課程設計與實施,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自然會節(jié)節(jié)攀升。下面從幾個細節(jié)上入手談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信息化素養(yǎng)。
1.改進備課思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本真”內涵,順利完成師生在課前、課中、課后設計的課程任務
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備課過程很多是復制網上的課程設計,或者是在學校的電子資源包里、平臺上下載相關課程設計,適當刪減或修改就成了自己上課的藍本。這些都是教師單邊的備課行為,基本沒有教師把學生的意見和想法融入信息技術課堂之中。做得好一點的也就是幾位教師坐在一起商量一下本課題的重點、授課方法及課件的制作及使用等。這樣的信息技術課程設計,從形式上、內容上缺少人文性、信息性和創(chuàng)新性。從師生完成課程任務上看效果不是很好,由于是別人的設計,教師應用起來不是很順暢和自如,學生學起來也缺乏耐性和活力,課堂綜合實效很差。
基于此,我經過創(chuàng)新設計模式的嘗試和走訪學生,采用新的備課思路,就是把學生融入備課者的行列,課前教師適時找不同層次的學生代表和我一起備課。這樣操作,教師的課程設計體現(xiàn)了師生的共同思想,上課過程中教師教的順,學生學得順。如,在進行《神秘的蜜蜂王國》一課的課程設計中,我選擇幾個喜歡小動物、喜歡看動畫的學生一起來備課,讓他們出點子、拿意見。其中一位同學提議:課題的引入采用一個動畫片的形式,通過蜜蜂的日常行為活動全面介紹了蜜蜂對人類的價值。學生看完動畫片之后,這個學生發(fā)問,動畫片中的每個畫面好看嗎?它是由那種工具、用什么方式制作的呢?進而引出本課題學習要點——制作幻燈片。學生聽的很認真、課堂上制作的很細心,有的動畫效果變化有規(guī)律、有特色的。課后學生自己給自己留下了設計任務,制作不同形式、不同特色的主題幻燈片,制作完同學之間要通過班級平臺相互分享。這樣教學,教師還累嗎?教材的處理還難嗎?師生能不融洽嗎?效果能不提升嗎?因此,只要真的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的模式,搞好信息技術教學不是什么難事。
2.拓展課堂空間,延長課程有效學習時間,讓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更系統(tǒng)、更完整
信息技術課程知識不僅點位多,更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去研學反思、去體驗制作、去調試分享等等。但目前我們的信息技術課時每節(jié)只有四十分鐘,很多課程在一節(jié)課內很難系統(tǒng)地學全面、學透徹、學扎實,更難當堂做到很好的應用,這正是我們信息技術科任教師所面臨的難以解決的客觀矛盾。
事實上,我們教師可轉換一下教學設計的思維方式,讓典型的課例實現(xiàn)教學翻轉,教師安排好學生所要學的任務,由學生課前先試學、互學,課上主要是討論課前所學中遇到的不懂或是有自己想法的點位上,實現(xiàn)想其所想、思其所思、做起所做。這樣進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就使信息技術課堂得到有效拓展,延長了課程有效學習時間,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化素養(yǎng)大有幫助。如在《有趣的食物鏈》一課的課程設計中,教師就可以在課前給學生發(fā)放學案,讓學生通過學案輕松了解本節(jié)課所要掌握的重點信息,利用課余時間研讀教材,不通過聽講就能知道如何在網上搜索指定的知識信息,如何在指定站點下建立指定名稱的文件夾等。課上,師生一起討論如何在文檔中插入指定的圖形并設計成指定的格式等知識。課堂上,學生們沒有走思的,都能緊跟師生討論的主題沉思、嘗試、交流等。這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更系統(tǒng)、更完整,學生的信息化素養(yǎng)能得不到有效提升嗎?
3.實現(xiàn)資源與平臺并重,開發(fā)校外信息技術課堂,讓信息技術學習無處不在
信息技術的學習不能進局限于課上的時空限制,在科技館、在家中、在家電維修站、在信息化產業(yè)基地、甚至在超市等場所,都是我們學習信息技術的好課堂。我們信息技術教師要善于把資源與平臺結合起來,開發(fā)校外信息技術課堂,不失時機提醒學生信息課程無處不在,只要留意觀察、詢問,都可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常識。如在進行《我的新工具——計算機》一課的課程設計中,我在周末帶領學生去電腦維修站、數(shù)碼城等地參觀考察人們所依賴的新工具——計算機。在那里,我請維修技工為學生直觀講解計算機的構造及使用技巧等,學生很愿意學并嘗試使用方法。這樣學習學生真的在開心的學,也很有收獲,這對提升學生的信息化素養(yǎng)有著深遠的影響。
4.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教學遇到問題不可怕,學生出現(xiàn)困惑不可怕,資源和平臺出現(xiàn)短板不可怕,只要我們肯改變自己的教學思維和行為,敢于創(chuàng)新課程設計模式,讓新事物、新思想、新舉措驅逐那些阻礙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的陰霾,讓課程設計的創(chuàng)新促生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房蕾.如何創(chuàng)新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J].中華少年,2018(33).
[2]?杜新建.淺談小學信息技術中的科技創(chuàng)新策略開展[J].新課程(中),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