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怡斐
(鄭州大學 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自黨的十八大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以來,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各種重大國際場合反復闡釋這一理念,引起海內外公眾的廣泛關注。國內外政界、智庫界、媒體界、學界爭相對其報道、評論與研究。這一中國特色外交倡議多次被寫入聯(lián)合國決議。中國捍衛(wèi)世界和平、追求共同發(fā)展的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巍然屹立,是所有尋求和平、安全與進步的國家的鼓舞和榜樣。
目前國內學界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多從哲學、國際政治學、外交學、傳播學等視角探究其蘊含的哲學意蘊、道義觀念、文化內涵以及話語體系構建的路徑,如孫吉勝從文化理念國際傳播的視角,探究如何進一步深入地、多方位地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蘊含的中華文化[1];劉昌明、楊慧從外交話語構建路徑的視角探究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權的生成[2]。然而鮮有從話語分析等微觀視角探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海內外傳播與接受效果的差異。本文試以中西方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相關報道為語料來源,建立中西方“人類命運共同體”新聞語篇可比語料庫,以批評話語分析的方法探究中西方媒體的話語差異及其背后的深層原因,以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進一步傳播與推廣有所啟示。
批評話語分析理論蓬勃發(fā)展于20世紀90年代,它結合了語言學的話語分析理論與社會批評理論[3]。旨在研究話語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使用話語的人所處的社會地位、意識形態(tài)等共同構成了怎樣的權力網絡?;趯υ捳Z使用中所折射出的社會實踐、社會事實的高度關注,批評話語分析可用以研究重大社會問題的背后話語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如研究話語秩序、意識形態(tài)、社會關系、社會變革等復雜的社會學問題[4]。
同時期語料庫語言學在沉寂后復蘇,因立足于大量切實存在的、在實際中應用的語言材料,其定量研究的可信度與客觀性受到認可與青睞。因為可以彌補批評話語分析因缺乏全面性的定量分析、系統(tǒng)分析而有失客觀的缺陷,語料庫與批評話語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應運而生。國內外學者對此都做了大量嘗試。
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新聞報道國內也有學者采用了相近的研究方法,如韓茹(2018)以《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新聞標題為切入點探究新聞報道重心所在[5],李晨曦(2018)從文化話語的視角分析了《華盛頓郵報》的幾篇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報道[6]等。但均未對國內外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報道做整體的對比分析,語料選取的來源較為單一,數(shù)量也非常有限。本文擬采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視角,在建立中西方“人類命運共同體”新聞語篇可比語料庫的基礎上綜合對比分析中西方媒體對于中國形象的建構差異。
由于海內外“人類命運共同體”譯法有多種變換形式,筆者以“community of/with a common/shared destiny for mankind”“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等形式為檢索詞在各大權威媒體官方網站進行檢索。收集到中方《人民日報(People’s Daily)》《新華日報(Xinhua News Agency)》《北京周報(Beijing Review)》《今日中國(China Today)》《中國日報(China Daily)》等媒體的海外版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聞報道與評論共計103 篇、69519詞,在此基礎上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方媒體報道語料庫CSFCNC(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China News Corpus)。為了更為客觀地反應西方媒體報道的整體情況,西方報道選自多個國家的媒體:美國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外交官(The Diplomat)》《世界郵報(The World Post)》《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英國的《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每日電訊(The Daily Telegraph)》《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法國的《路透社(Reuters)》[7]等,收集到相關報道 85 篇,共計64778詞,以此為基礎創(chuàng)建 “人類命運共同體”西方媒體報道語料庫CSFWNC(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Western News Corpus)。兩個語料庫容量相當,互為參照,形成可比語料庫,便于對比分析。
根據(jù)對CSFWNC與CSFCNC的檢索,筆者決定對這組可比語料庫采取主題詞分析、搭配詞分析與索引行分析的方法來發(fā)掘其話語構建的差異。
1.主題詞分析
在語料庫中具有超高復現(xiàn)頻率的詞稱作主題詞[8]。通過對主題詞予以分析,可以把握文本內容的側重點和主旨所在。筆者運用Lemmatize進行詞形還原后,用AntConc軟件以CSFWNC與CSFCNC互為參照語料庫,生成主題詞表如表1:
表1 主題詞表
由此可見,無論是以頻數(shù)排序還是以主題性排序,China都是第一主題詞??梢哉f中西方媒體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評價集中體現(xiàn)在對這一倡議發(fā)起者——中國的態(tài)度上。正如《說苑》記載的姜太公之言:“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痹谖鞣矫襟w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相關報道中,有些話語看似是在“客觀地”評論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倡議本身,實則是借機對中國評頭論足。因而選取剖析中西方媒體對中國形象的建構這個視角,有助于較為有效地發(fā)掘這一組可比語料庫的差異。
2.搭配詞分析
以第一主題詞China為節(jié)點詞,在CSFWNC與CSFCNC中使用BSFU Collocator 1.0 將左右跨距設置為5以獲取在這組可比語料庫中China的高頻搭配詞分別有哪些。詞匯的搭配強度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單詞的共現(xiàn)趨勢。檢索結果如下:表2為CSFCNC 中China的高頻搭配詞,表3為CSFWNC 中China的高頻搭配詞。
表2 CSFCNC 中China的高頻搭配詞
表3 CSFWNC 中China的高頻搭配詞
由CSFCNC中China的前20位高頻搭配詞可見 ,中方媒體的報道多集中于中國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major country),在中國共產黨(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的領導下在國內致力于(commitment to)深化改革(reform),對外則更加全方位地開放(opening-up),外交政策(diplomacy)堅持(firmly)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為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提供(provide)越來越多的經濟技術援助并與他們簽署(signed)了多項合作協(xié)議,積極(actively)參與全球治理,為世界和平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contribution),然而中國永遠不會(never)追求政治霸權。由此可見,中方媒體報道建構了中國促進共同發(fā)展、為各國人民謀福祉的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
而由CSFWNC中China的前20位高頻搭配詞可見西方媒體的報道多著眼于地緣政治,他們認為中國國際影響力(influence)日益提升,正走向(approach)世界舞臺(stage)的中央(centre),中國與俄羅斯(Russia)之間、中國與中東歐國家(CEE)之間、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South)之間,都保持著非常友好的關系。而這種關系已經威脅到了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因而他們處心積慮把“人類命運共同體”描述為中國稱霸世界的“野心”(ambitions)的表現(xiàn)。
3.索引行分析
為了進一步研究主題詞China所在的上下文語境包含有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彌漫著怎樣的語義韻[9],需要對China(包括其變化形式)所在的索引行進行分析。經檢索,CSFWNC包含China的索引行共1177條,CSFCNC中1292條。為了便于分析,筆者運用Conc-Sampler提取了CSFCNC與CSFWNC中的索引行各100條。
研究發(fā)現(xiàn)CSFWNC中呈現(xiàn)明顯消極語義的索引行有26條,其余較為中性,幾乎沒有包含明顯積極語義韻的索引行。而CSFCNC中包含明顯積極語義韻的索引行有69條,其余為客觀性,無消極索引行。雖然CSFWNC當中的負面報道索引行在數(shù)量上并沒有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但由于西方媒體在國際傳播界的傳統(tǒng)強勢地位,極易給受眾帶來誤導,需要引起重視。以下將從西方媒體的指稱策略與述謂策略[10]為切入點剖析中西方媒體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新聞語篇中對中國形象建構的差異。如下表4所示為CSFWNC當中的部分負面報道索引行。
表4 CSFWNC包含China的部分負面報道索引行
(1)指稱策略
研究發(fā)現(xiàn)CSFCNC與CSFWNC在指稱策略上有較為明顯的差異。如中方媒體談及“全球治理”多用global governance(governance側重于管理、治理之意),而某些西方媒體則將其指稱為global dominance 全球統(tǒng)治(dominance側重于統(tǒng)治、支配之意),更是將“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一帶一路”稱之為雄心勃勃的地緣政治統(tǒng)治 “ambitions of geopolitical domination”。又如,中國已將自身定位為大國major country[11],中方媒體均引用這一指稱,而某些西方媒體慣用great power指稱中國,并且多次強調中國已成為the world's leading power,a great power with the ability to influence the international order。顯然Great power給人以一種強烈的威脅感,給受眾以一種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之情感預設。再如,某些西方媒體在談及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時絕口不提幫助、援助、投資這些指稱,而是直接以“債務陷阱”(debt traps)、“債權人帝國主義”(creditor imperialism),乃至于“新形式的殖民主義”(a new form of colonialism)來取代。上述某些西方媒體的指稱策略很明顯是蓄意詆毀中國和平發(fā)展的大國形象。
(2)述謂策略
中方媒體在報道中建構了中國促進共同發(fā)展、為各國人民謀福祉的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而某些西方媒體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信口雌黃,企圖把中國塑造為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無視人權的國家形象。以下以中西方媒體關于人權的相關報道為例剖析述謂策略的差異。
《紐約時報》2018年3月26日刊登題為“China Brings Warm Words to U.N., and Rights Activists Feel a Chill”的文章,稱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在聯(lián)合國受歡迎,這讓維權人士不寒而栗。其中引用了美國高級外交官杰森·邁克(Jason Mack)的話:“很明顯,中國正在試圖通過這項決議來削弱聯(lián)合國的人權體系及其基礎(China is attempting through this resolution to weaken the U.N.human rights system and the norms underpinning it)”。還引用了日內瓦人權觀察組織負責人約翰·費希爾(John Fisher)的話,稱中國曾多次對試圖與聯(lián)合國互動的維權人士進行報復(taken reprisals against rights activists),并且未與監(jiān)督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聯(lián)合國機制合作(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文末引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Piccone的評論:“(中國)正在利用一切機會歪曲人權來保護他們的制度(distort human rights to protect their system)。我們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進入意識形態(tài)之戰(zhàn)(the ideological battle)?!边@般顛倒黑白,造謠誹謗,著實令人瞠目結舌??梢哉f某些西方媒體殫精竭慮地誹謗中國無視人權、損毀中國尊重與保護人權的形象,無非是眼紅“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寫入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意味著中國在國際人權領域話語權再度提升。
事實上,據(jù)新華社2017年6月15日報道,中國駐聯(lián)合國大使馬朝旭說安全是最終的人權,和平與發(fā)展是保護人權的前提。中國在國際上歷來倡導主權平等(sovereign equality)、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與互利合作(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來促進與保護人權?!吨袊請蟆?017年11月15日刊登荷蘭烏得勒支大學(University of Utrecht University)跨文化法教授和跨文化人權中心(Cultra-cultural Human Rights Centre)秘書長Tom Zwart的文章“A new era for human rights across the world(世界人權的新時代)”,文中寫道,在中國國內平均每年有1400萬人擺脫貧困,中國政府還發(fā)布白皮書積極促進人民的發(fā)展權;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已成為聯(lián)合國反恐和維和行動(peacekeeping operations)的主要力量,比安理會其他常任理事國向聯(lián)合國派遣了更多的部隊。人權領域的南南合作(South-South cooperation)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方媒體這些基于事實的論述因其客觀真實而不容置疑,宣告了所謂“中國無視人權論”的破產,更強化了中國以人為本、追求世界人民平等地享有人權與更好地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大國形象。
本文通過自建中西方媒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新聞語篇可比語料庫,運用主題詞、搭配詞、索引行分析等方法剖析中西方媒體對于中國形象建構的差異。研究發(fā)現(xiàn)中方媒體報道建構了中國促進共同發(fā)展、為各國人民謀福祉的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大多西方媒體報道相對客觀,而某些西方媒體的報道運用各種話語策略刻意歪曲事實、污蔑抹黑中國,企圖把中國塑造為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無視人權的國家形象。鑒于此,中方政府、媒體、智庫等應有針對性地予以回擊,進一步改善外交敘事方式,用有力的事實與縝密的邏輯讓居心叵測之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當然,話語離不開實踐,從實踐層面來看,應該進一步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公共外交以更好地塑造和傳播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