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天
《慶余年》這部劇很火爆,我閑暇之余也看了幾集,中間有個情節(jié)是男主角從小城到了京都,在京都城門口被一人攔下兜售地圖,要價二兩銀子。我看到這個情節(jié)時不禁發(fā)笑。
現(xiàn)代人對古代社會生活的認知,大多來源于電視劇、小說,而以銀兩為古代通用貨幣,似乎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流傳最廣,并隨金庸古裝劇推廣開來。但其實在宋代之前,因為存量太少,白銀很少作為貨幣流通。明代以降,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白銀才正式作為主要流通貨幣。宋代主要以銅錢流通為主,官方銀錠輔助。
那么在明以前,什么是主要流通的貨幣呢?商代以貝為貨幣,婦好墓出土了大量貝幣,商末開始以銅鑄幣,先秦時期各國都開始鑄造不同形制的銅幣,至秦漢開始國家統(tǒng)一鑄幣,不過當時也有很多豪強壟斷銅礦,私鑄幣。漢武帝曾用林苑中的白鹿皮做貨幣,一張皮價值四十萬錢,但沒有廣泛流通。后續(xù)朝代,一直以銅錢作為主要流通貨幣,直到宋明。
一些稀有的貴金屬、大額交易中,金、黃銅也是貴族們喜愛的賞賜品,在出土的?;韬钆阍嶂?,就有為數(shù)不少的金餅、金幣,還有絹帛,這也是人們喜愛的一般等價物,像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里的“纏頭”“紅綃”,都是絹帛的指稱。
所以很多古裝劇中,把“銀兩”作為主要流通貨幣,這一般是中晚明、清朝的特征。隨設定混亂的,就是很多古裝劇里貨幣重量和購買力的混亂,比如古裝劇常常有這樣的橋段:古人從袖口摸出五十兩紋銀交給別人,隨后又摸出五十兩紋銀……五十兩各朝稱量不一樣,但差不多相當于現(xiàn)在的2公斤。古人袖子里要裝了這么多紋銀,走路應該是完全垂下去并且哐當哐當作響的。
購買力方面,在小店吃飯喝酒,很多古裝劇男主角隨便出手五十兩、一百兩。若真的是在古代,店小二給他們找零得跑斷腿。據(jù)黃冕堂先生編的《中國歷代物價問題考述》,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一貫)。唐太宗貞觀年間一斗米賣5文錢,一兩銀子可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于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安史之亂”前糧價到15文一斗,一兩銀子是1376.6元人民幣的購買力。當然,戰(zhàn)亂時期,米價比天高,“安史之亂”時,150文一斗,這時一兩銀子也只相當于137塊錢了。不同時期,有不同計算購買力的方法,未必準確,但太平時期,一兩銀子的購買力還是很高的,《紅樓夢》中明寫了下人趙姨娘和周姨娘的月錢每月二兩,太太房里的大丫頭一月是給一兩銀子。其余卑賤奴婢,一月只有幾百文。
說回這部劇,在城門售賣地圖要二兩銀子,相當于說:“我這張有精心畫過的紙,不多,要您三四千塊錢。您別嫌貴,這幾千塊錢,連我跑腿喝茶的錢都算不上啊?!蹦f,要真這么賣地圖,這不是把買家當傻子耍嗎?不過看劇嘛,圖個樂,要是別人跟你分享觀劇心得體會,你拿中國貨幣經濟史跟別人錙銖必較,純屬社交自殺行為,就沒什么意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