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平
“親其師而信其道”是辯證的,不是形而上學的。它是正確的,但又不絕對。正確,是正面;非絕對,是側(cè)面?!坝H其師而信其道”沒有反面,因為“親其師而弗信其道”不能成立。
“親其師而信其道”是對的,因為它源自古訓、圣言。先秦儒家經(jīng)典《禮記·學記》是中國古代最為經(jīng)典、世界上最為久遠的教育學著作。在闡述大學教育的廣博內(nèi)容與全時學習方式時,其中有言:“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這是“親其師而信其道”的真正出處。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就能安身學習而親近師長,以師為友而信奉他的教誨。進而,即使離開了師長,也不會背棄學識與信念?!薄皹菲溆选保瑯芬馀c師交友,當然是親近老師的邏輯必然。學生待老師,在“亦師”基礎上又多了份“亦友”,豈不對其教導更加深信不疑?這樣,后世的人們古為今用,逐漸衍生出耳熟能詳?shù)摹坝H其師而信其道”。這里的“信”,是真切扎實的,“道”化為一個人立身的根本遵循,是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只不過,如此縮略,令我們只能看到“學生親近老師”一層含義,而隱藏了更進一層的“把老師當朋友”。特別是,原有前半句話的含義基本湮滅。先哲主張學習不分課間課后、校內(nèi)家中,應當身在哪學到哪,“‘書不離手,曲不離口”。
“親其師而信其道”是對的,因為它揭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的對象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因此富有情感也需要積極的情感。完美的教學是智、情、意、行的統(tǒng)一,而情是動力基礎。“教育不僅是一個理智過程,更是一個情感意志過程” ,是人心相通、心靈相應的過程。美國教育家布魯姆就認為,情感因素對學習質(zhì)效的影響巨大。情感是人類生命精神和自由精神的體現(xiàn),“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zhì)力量”。 情感具有共通性特征,借助其柔化教育手段,能消解教育中的抵觸情緒,動情而曉理。教育過程的人性化,就是情感的孕育與釋放過程,師生實現(xiàn)心靈的溝通和共親。古人討喜學生,有很多途徑:與學生朝夕相處,日久而生情,親密而無間;濃郁的教學情趣、輕松活潑的教學方式,師生親和充盈。先秦時期的《勸學文》是我國古代私學發(fā)展的真實寫照,具有多用對話(問答)、善用比喻(對比)等鮮明特點。對話重現(xiàn)逼真的教學場景,師生交流順暢自由,遞進深入。師生雙向互動,平等切磋,教學相長,滋養(yǎng)心田。諸子運用比喻說明道理,《學記》有言:“能博喻然后能為師”。只是平鋪直敘干癟說教、灌輸?shù)娜耍静慌錇閹?。教師不僅要能用比喻,還要能“博”用——大量用、廣泛用,可謂信手“喻”來。善于用喻,循循善誘,曉喻學生,讓學生學得舒心,沒有壓迫感。今天,西方的教學形式講究師生圍坐,課堂討論熱烈……頗有中國古代教育的風范。這是很值得我們今天去繼承與弘揚的。激情洋溢的講解,感染學生,共鳴心聲。情感共鳴,將教育“單向化”消弭于無形。而且,我們強調(diào)教育中的情感作用,也有利于克服現(xiàn)代社會造成的人際疏離傾向。
“親其師而信其道”是對的,因為其反命題的證偽。反命題的偽,證明正命題的真。如果“親其師而信其道”的反命題是“疏其師而信其道”,那它顯然是不能成立的荒唐命題,是假的。一個讓人疏離、疏遠的老師,他的為師之道與“說道”怎么去接近學生、武裝學生?遑論俘獲學生的心。學生打心眼里鄙視他,縱使?jié)M腹經(jīng)綸、才高八斗,學生不稀罕,不僅不會正眼相看,還會避之唯恐不及。一個讓人厭惡的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糟糕而可憐,縱使道貌岸然、巧舌如簧,學生不買賬,不僅不會靠近他,還會利用一切機會與他切割,甚至會導致對其任教學科的整體決絕背離。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乏這樣的例證:一個學生因為厭惡某科老師而厭惡其任教的學科。學生因心智的局限,將對老師的憎惡泛化,因?qū)蠋熃^望而對學科絕望。此種危害對學生影響十分深遠。如果“親其師而信其道”的反命題是“親其師而不信其道”,那它同樣不能自洽。親近老師又不相信他的“說道”、教導,親近什么?其“親”何來呢?這種親近與親密,既沒有依托,也沒有寄托,只能是虛假的。老師至真至正的品格、至博至深的學識、至誠至藹的態(tài)度,是令學生親近感、愛戴心油然而生的根本。真正親近老師的學生,鮮有不聽從老師的教導、遵從老師的教誨。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老師教導心存疑慮甚至充耳不聞的學生,他的親近,老師也不會接受。
“親其師而信其道”不是絕對的,因為從理論上來說,“親其師而信其道”不同于“親其師而盡信其道”?!坝H其師而信其道”之“道”,其實包含“道”和“文”兩方面。 學生“聞道”重在學習為人準則,加強品德修養(yǎng);“學文”重在學習課本知識,豐富文化素養(yǎng)。教育使學生實現(xiàn)“博文約禮”的目標。但老師不是圣人,不是完人,也不是千人一面。不同的老師具有不同的“道分”。品德費度量,能力有邊界。任何老師都不會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的成長環(huán)境、心胸眼界、知識結(jié)構(gòu)和能力方法都有自身的局限。他在教的過程中,深刻個人、個性烙印,不可能完全滿足學生品性的需求、求知的需求、審美的需求和賦能的需求。學生在受教的過程中,雖是求知若渴,但不會饑不擇食。鑒于主體意識的存在與覺醒,一般都會有程度不同、或明或暗的審視、辨析與批判,不會言聽計從,而是擇善而從,服從不盲從??傊?,老師“道分”的局限不能窮盡學生求道的需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限制其對師道非理性的全盤接受。其實,古人崇尚“和而不同”,學生毋須盡信其師。學生不盡信其師,對親其師并無根本影響。況且,如果“親其師”得“盡信其道”,豈不是“愛一個人,要連同他的缺點一起愛”嗎?這是說不通的。
“親其師而信其道”不是絕對的,因為從實踐上來說,反例比比皆是。在權(quán)變之中,學生表面上跟老師親近了,實質(zhì)上對老師的教導卻愛聽不聽。他因心靈幼小,雖然對老師的真誠呼喚心里“聽見”,但做不到身子“聽從”,即知不能左右行,還是管不住自己。他把情感與“理智”區(qū)分得很清楚,知道老師的苦口婆心、諄諄教導都是出于良苦用心、愛護心切,但這種樸素情感又戰(zhàn)勝不了怕苦畏難的理智、積重難返的習慣與現(xiàn)時貪玩的劣性。筆者從教三十余年,時常碰到這樣的學生:喜歡屁顛屁顛地圍著我,爭先恐后幫我拿教案、教材,甚至搶著拎包,但就是不肯寫作業(yè)、背課文,任憑我怎么講,他的筆有千斤重,任憑我怎么趕,就是驅(qū)不散。有時痛下逐客令:“我不歡迎不寫作業(yè)的人”,可兩三天之后,他們又會笑瞇瞇地來我辦公室尋找我,在教室樓下恭候我。我與他們談心:“你們真心喜歡劉老師?喜歡我什么?”他們也坦誠:“真心喜歡。”“喜歡老師上課有文化?!薄跋矚g老師負責任,經(jīng)常給我們補充課外知識?!薄跋矚g老師對我們不放棄,不打罵?!薄袄蠋熡H切,教學特殊,像米蘭老師?!薄凹热幌矚g老師為什么不聽話,不肯寫作業(yè)?”“因為我們懶,玩習慣了?!薄皩懽鳂I(yè)太辛苦?!薄拔夜懿蛔∽约??!薄@是他們的心里話。頑劣,是孩子的天性之一,在一些學生身上真實存在,但頑劣有時還與重情重義高度重合。生活常常是,對老師的“道”受之平平、成績一般,甚至偏差的學生,反而對老師的愛更為熾熱,更為久遠。因此,在頑劣面前,對老師的親近感顯得蒼白無力,或者說學生的頑劣與對老師的親近并行不悖。
“親其師而信其道”是至理名言,只是并非千真萬確、顛撲不破。它導向師愛張揚、師生和睦,學生在親密中盡情浸潤品德、吮吸知識。但它不是萬能的,不能解決教育過程中的所有問題。和顏悅色、身段柔軟應是為師的常態(tài),但不是從教的全部?,F(xiàn)實呼喚冷面懲戒的隨行。一味討好學生,并不足取,有時也真的需要“愛深責切”。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