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站福 潘超 宋恩章
(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商用車開發(fā)院,長春 130011)
主題詞:復合材料 板簧 設計開發(fā)
八十年代末,復合材料板簧在美國正式投入商業(yè)化生產,廣泛應用于重型卡車和牽引車上,重量僅為鋼材板簧的1/3;德國IFC Composite公司推出一種新型板簧來代替奔馳、凌特(Sprinter)、大眾Crafter車上的傳統(tǒng)鋼制板簧。該新型板簧與鋼制板簧相比,質量減輕40~50%,僅重5.5 kg,疲勞壽命可達20萬次以上,高于金屬板簧的16萬次。復合材料板簧已經在全球諸多主機廠商的產品上得到大量應用,這些主機廠包括通用、福特、沃爾沃(圖1)、戴姆勒-克萊斯勒、依維柯、康沃斯、彼得比爾特、國際卡車公司等。
國內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有部分院校、研究院所對復合材料板簧進行了探索性研究。由于還沒有完全掌握復合材料板簧的設計及穩(wěn)定制造技術,現(xiàn)階段還沒有主機廠量產的報道。目前復合材料板簧中的纖維材料主要為E-玻纖、S-玻纖、玄武巖纖維和碳纖維[1],本文以E-玻纖代替?zhèn)鹘y(tǒng)材料進行板簧結構設計。
圖1 復合材料板簧應用[2]
懸架系統(tǒng)是橋與車架之間的連接紐帶,其對整車的行駛平順行及操縱穩(wěn)定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懸架系統(tǒng)在整車的安全性方面也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在懸架系統(tǒng)的開發(fā)設計中,一定要保證板簧輸入條件的準確性。一般來說,板簧開發(fā)設計條件如下。
在板簧開發(fā)過成中,整車對懸架系統(tǒng)要求見表1。
除整車要求外,懸架系統(tǒng)對板簧開發(fā)設計自身目標制定見表2。
表1 板簧整車開發(fā)輸入?yún)?shù)表
表2 板簧開發(fā)目標
復合材料板簧采用單片等強度設計,保證板簧沿軸線各截面具有相同的強度,以此來降低板簧重量。通過模型簡化,給定設計限定應力,可以對板簧的厚度、應力、位移和剛度進行解析求解。
3.1.1 設計原則
(1)在滿足功能、性能基礎上,保證開發(fā)可靠性要求。
(2)采用單片式、等寬度、變厚度結構形式。
3.1.2 開發(fā)目標
(1)板簧重量≤17/kg
(2)自由剛度≤133/N/mm
(3)疲勞壽命≥16/萬次
(4)總成成本200元之內
3.1.3 復合板簧材料板簧結構
復合板簧主體主要分為3部分(圖2):加載盒、纖維板簧、鋼制卷耳,加載盒相當于板簧蓋板,鋼制卷耳主要與懸架系統(tǒng)支架連接,從而形成承載及導向元件。
圖2 復合材料板簧結構
復合板簧的設計過程見圖3。
圖3 復合板簧設計過程
本次復合材料板簧設計打破了傳統(tǒng)開發(fā)模式,首先從材料特性入手,根據(jù)復合材料的力學特性,考慮結構尺寸,把制造誤差及工藝設計提前考慮到結構開發(fā)中。綜上因素,復合材料板簧總成結構組成如下。
復合材料簧身起到承載作用,上下夾板主要作用是緊固U型螺栓,其材料為40Cr,端部金屬件接頭主要作用是與車身連接,其材料也采用40Cr。
復合材料簧身與端頭金屬件連接方式:結構膠+螺栓40Cr材料(10.9級)+自鎖螺母。
復合材料簧身與上下夾板的連接方式:結構膠。
圖4中“粗虛線”部位為粘接面,粘接前金屬和塑料表面要有打磨去銹蝕要求。圖5為半片板簧詳細尺寸。
圖4 整體結構
圖5 半片板簧詳細尺寸
本文選用玻璃纖維+漢高樹脂作為復合板簧材料,應用CATIA的復合材料模塊進行設計,鋪層比例按0°、±45°劃分為70%、30%,共54層。復合板簧制造工藝包括RTM、熱壓罐成型、模壓成型的對比工藝試驗研究[3],經過成本、成型質量、制造效率綜合比較,最終采用了模壓成型工藝(圖6)。
圖6 復合材料板簧模壓成型
具體工藝方法如下:
a.預浸料的下料:鋪層的角度有0°、+45°、-45°;
b.預浸料的鋪放:將預浸料分組鋪覆在模具的下模中,再采用輥筒將預浸料預壓實;
c.合模:將上模與鋪完預浸料的下模進行合模,檢查合模間隙,直至模具兩邊均勻;
d.固化:模具開始升溫,當溫度升至90~95℃,保溫1~1.5 h后,開始加壓0.5~0.6 MPa;最后將溫度升至120~125℃,保溫2~3 h;保持壓力開始降溫,直至模具達到45℃以下;
e.脫模:通過模具的頂出螺栓將固化后的板簧頂出模具,打去邊緣的飛邊。
復合材料板簧材料性能參數(shù)見表3和表4。
表3 復合材料基本屬性
鋪層一般采取對稱均衡形式布置,以避免拉-彎、拉-剪耦合而引起上蓋發(fā)生翹曲變形[4]。隨著鋪層厚度的增加,零件的抗扭轉性能提高,但是鋪層數(shù)目增多,其扭轉剛度并不會線性增長,考慮到加工成本,應合理選擇鋪層厚度,具體見表5。
表4 材料強度許用值
表5 復合材料參數(shù)及型號
復合材料板簧54層鋪層分布規(guī)律如表6。
表6 鋪層示意表
依據(jù)上述鋪層方式,對復合材料板簧進行CAE分析計算。建模時板簧前端通過銷軸與板簧支架相連,為固定端,使得板簧前卷耳連接關系為繞軸擺動的鉸鏈連接,后端卷耳在水平面前后方向自由移動。在總成計算時,不考慮鉸鏈接觸細節(jié),而是利用Abacus中的connector來定義這種力的傳遞[5],計算結果見表7。
根據(jù)有限元分析結果,板簧重量16.3 kg,自由剛度130 N/mm,復合材料板簧技術條件滿足設計目標,結構強度滿足整車裝配需求。
4.1.1 臺架性能試驗
復合材料板簧(圖8)臺架試驗自由剛度為128 N/mm(圖9),與設計值131 N/mm相差3 N/mm,剛度誤差小于7%的行業(yè)標準要求。
表7 有限元分析結果
圖8 臺架試驗用復合板簧
圖9 復合材料鋼板彈簧剛度曲線
4.1.2 臺架疲勞試驗
試驗方法按照《汽車懸架用鋼板彈簧總成試驗方法》進行,垂直彎曲疲勞壽命試驗參數(shù)見表8。
表8 少片簧疲勞壽命限值
按上述實驗條件,復合材料板簧臺架疲勞壽命達到20萬次未損壞,符合設計要求。
非金屬復合材料板簧耐候性要求比較高,主要分為耐化學品、耐濕熱、耐高溫,其試驗結果如表9。
表9 耐候試驗
復合材料板簧替代鋼板彈簧方案,在剛度、應力、疲勞壽命滿足設計需求的情況下,重量降低40%,成本在小批量階段比原方案上浮25%,后期隨復合材料板簧在汽車零部件應用逐漸增多,供應鏈市場形成后,其成本會有所降低(表10)。
表10 成本分析列表
本文主要論述了復合材料板簧玻纖增強環(huán)氧樹脂材料、結構設計、成本分析、模壓成型工藝,摸索出復合材料特異性,借助有限元分析手段,理論結合試驗,論證其開發(fā)設計的可行性。復合材料板簧除輕量化優(yōu)勢之外,還可提升整車及乘員安全性,避免金屬板簧突然斷裂帶來的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