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冬輝
(浙江農(nóng)林大學,浙江 杭州311300)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2]。中華竹文化博大精深,英國學者李約瑟曾指出,東亞文明過去被稱為“竹子”文明,中國則被稱為“竹子文明的國度”。[3-4]無論從竹文化的發(fā)展成就還是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竹文化值得國人驕傲和自豪,對于提升文化自信、凝心聚力而言有著獨特的作用。高等學校肩負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培養(yǎng)和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既是高校重要的職責和使命,也是重大育人課題。竹文化顯然在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方面能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在探討文化自信的同時,必須思考文化認同問題。因為,文化認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和源泉[5],是指人們對某種文化在觀念上、心理上和行為上的認可、接受和融入[6]。文化認同要經(jīng)歷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階段,由最初對某種文化觀念的了解,轉(zhuǎn)化為情感上的肯定,通過重構(gòu)自己已有的文化觀,形成新的文化觀,最終外化為個人行為。[7]堅定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必須了解和把握他們的文化認同狀態(tài)。[8]因此,本研究對大學生竹文化認同現(xiàn)狀進行調(diào)查,進而為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提供一定參考。
某農(nóng)林高校本科大學生236人,其中性別:男生100人(42.4%),女生136人(占57.6%);生源地:城市111人(占47.0%),鄉(xiāng)鎮(zhèn)42人(占17.8%),農(nóng)村83人(占35.2%);年級:大一58人(占24.6%),大二64人(占27.1%),大三51人(占21.6%),大四63人(26.7%);涵蓋農(nóng)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等學科類型。
主要采用問卷法。根據(jù)文化認同的基本內(nèi)涵、參考專家學者對文化認同問題研究的基本框架[6-7,9],設計了《大學生竹文化認同現(xiàn)狀的問卷調(diào)查》;主要從大學生對竹文化的基本認知、基本情感、價值認同、踐行情況以及獲得和接受竹文化途徑等方面進行調(diào)查;其中基本認知、基本情感、價值認同和踐行情況屬于竹文化認同的四個維度。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1分表示“非常不了解”、“非常不清楚”、“非常不認同”等,5分表示“非常了解”、“非常清楚”、“非常認同”等。問卷設置了“性別”、“生源地”、“年級”、“學科類別”等人口學變量。
本次調(diào)查共發(fā)出250份問卷,收回245份,剔除信息不全,漏答、多答等無效問卷,最終得到有效問卷236份,問卷有效率為94.4%。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運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運算和分析。
關(guān)于竹文化基本認知,共設置了4道問題,從“竹子用途”、“竹文學作品”、“竹子精神”三個維度進行調(diào)查。關(guān)于“竹子用途”,選擇”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分別為6.4%和25.0%、“一般”的占58.1%、“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為10.6%,平均得分3.27分,說明學生對竹子用途有基本的了解,1/3的學生了解程度較高。對“竹文學作品”的了解,選擇“非常多”和“很多”的分別為6.8%和22.9%,“一般”的占50%、“很少”和“非常少”的為20.3%,平均得分3.12分,說明學生對竹文學作品的了解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同時存在分化,部分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同時也有部分學生掌握程度處于較低水平。在“竹子精神”方面,設置了2個問題,其中對竹子精神的了解,選擇“非常清楚”和“清楚”的分別為9.3%和43.6%,“一般”的39.0%、“不清楚”的占8.1%,平均得分3.54分,說明有相當部分學生對竹子精神的了解程度較高;另外,對于竹子是否植物“四君子”之一的問題,選擇“非常確定”和“確定”的分別為56.4%和32.6%,“一般”的8.5%,“不確定”和“非常不確定”的為2.5%,平均得分4.42分,說明學生對竹子是植物“四君子”之一的了解程度很高。綜上分析,4個問題的平均得分3.59分,從低到高排序為“竹文學作品”(3.12分)、“竹子用途”(3.27)、“竹子精神”(3.54分)、“竹是植物‘四君子’之一”(4.42分),說明學生對竹文化的基本認知整體上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在竹文學作品了解方面,城市生源學生(3.30分)對竹文學作品的了解程度高于鄉(xiāng)鎮(zhèn)生源學生(2.90分),兩者差異顯著(P<0.05),農(nóng)村生源得分介于兩者之間;在竹子精神的了解方面,理科類學生得分(3.81分)明顯高于工科類學生(3.42分),兩者差異顯著(P<0.05),農(nóng)學類、管理類學生得分介于兩者之間。
關(guān)于竹文化基本情感方面設置了3道問題,從喜歡“竹子植物”、“竹制品”和“竹文學作品”三個維度進行調(diào)查。對于竹子植物,選擇“非常喜歡”和“喜歡”的分別為8.9%和47.0%、“一般”的占43.6%、“不喜歡”的占0.4%,平均得分3.64分,說明學生對竹子總體上是有情感的,超過50%的學生喜歡程度較高,持排斥態(tài)度的比例較低。對于竹制品,選擇“非常喜歡”和“喜歡”的分別為14.8%和50.8%、“一般”的占33.5%、“不喜歡”的占0.8%,平均得分3.80分,說明竹制品在學生群體中比較受歡迎,尤其是超過60%的學生喜歡程度較高。在竹文學作品方面,選擇“非常喜歡”和“喜歡”的分別為7.6%和39.0%、“一般”的占50.8%、“不喜歡”的占2.5%,平均得分3.52分,說明學生對竹文學作品喜愛程度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特別是超過40%的學生對竹文學作品的喜歡程度處在較高水平。綜上分析,3個問題平均得分3.65分,最高的為竹制品(3.80分),其次為竹子植物(3.64分)和竹文學作品(3.52分),說明學生對竹子物質(zhì)形態(tài)的基本情感相對于精神層面的竹文學作品而言處于更高水平。進一步分析表明,在竹文學作品喜愛程度方面,農(nóng)學類學生得分(3.71分)明顯高于工科類學生(3.34分),兩者差異顯著(P<0.05),理科類、管理類學生得分介于兩者之間。
關(guān)于竹文化價值認同的調(diào)查設置了4道問題,分別為“竹子精神激勵作用的認同”、“竹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認同”、“竹文化是中華寶貴的精神財富的認同”以及“對傳承弘揚竹文化的認同”四個方面。在竹子精神激勵作用方面,選擇“非常認同”和“認同”的分別為13.1%和56.4%、“一般”的占30.1%,“不認同”的占0.4%,得分為3.82分,說明學生對竹子精神激勵作用的認同程度相對較高,特別是69.5%的學生認同程度較高。在提升文化自信方面,選擇“非常認同”和“認同”的分別為16.5%和45.8%,“一般”的占35.2%、“不認同”的占2.5%,得分為3.76分,說明學生對竹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方面有較高的認同。在中華寶貴的精神財富方面,選擇“非常認同”和“認同”的分別為27.5%和58.1%、“一般”的占13.6%,“不認同”的占0.8%,平均得分4.12分,說明學生對竹文化是中華寶貴的精神財富的認同程度很高,表現(xiàn)出較強的文化自豪感。在加強竹文化傳承和弘揚方面,選擇“非常認同”和“認同”的分別為22.5%和62.3%、“一般”的14.4%,“不認同”和“非常不認同”的為0.8%,平均得分4.06分,說明學生對加強竹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的正向態(tài)度很一致,表現(xiàn)出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綜上分析,4個問題平均得分3.94分,最高的為竹文化是中華寶貴的精神財富(4.12分),其次為加強竹文化傳承和弘揚(4.06分)、竹子精神激勵作用(3.82分)和竹文化提升文化自信(3.76分),說明學生對竹文化宏觀態(tài)度的認同要高于竹文化具體作用的認同。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加強竹文化傳承和弘揚方面,農(nóng)學類學生得分(4.18分)明顯高于管理類學生(3.83分),兩者差異顯著(P<0.05),理科類和工科類學生介于兩者之間。
關(guān)于竹文化踐行方面,共設置2個問題,分別是“平時踐行竹子精神情況”和“參與傳承和弘揚竹文化活動的意愿情況”。關(guān)于踐行竹子精神情況,選擇“非常一致”和“一致”的分別為8.5%和31.8%、“一般”的為57.2%、“不一致”和“非常不一致”的為2.5%,平均得分3.46分,說明學生踐行竹子精神情況處于中等偏上水平,40.3%的學生踐行竹子精神情況較好。在參與竹文化傳承和弘揚活動的意愿方面,選擇“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分別為12.3%和52.5%、“一般”的33.1%,“不愿意”的為2.1%,平均得分3.75分,說明學生對參與竹文化傳承和弘揚的意愿較強,特別是64.8%的學生顯示出了很強的意愿。綜上分析,2個問題的平均得分3.60分,學生參與竹文化傳承和弘揚活動意愿方面的得分高于踐行竹子精神情況的得分。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參與竹文化傳承和弘揚活動意愿方面,大一學生得分(3.91分)明顯高于大三學生(3.49分),兩者差異顯著(P<0.05),大二和大四(均為3.78分)介于兩者之間,說明大一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較高,大二大三有所下降,大四則又出現(xiàn)回升的情況,這說明學生對竹文化的認識是動態(tài)變化的,特別是在大四階段參加實踐實習和社會交流增多,對竹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農(nóng)學類學生得分(3.98分)明顯高于工科類學生(3.56分),兩者差異顯著(P<0.05),管理類學生和理科類學生介于兩者之間。同時,在竹子精神踐行方面,農(nóng)學類學生得分(3.62分)明顯高于管理類學生(3.26分),兩者差異顯著(P<0.05),工科類學生和理科類學生介于兩者之間。
對學生獲得竹文化知識首要途徑的調(diào)查表明,通過“閱讀”的占35.2%,“老師課堂傳授”的占17.8%,“網(wǎng)絡電視等媒體”的占29.2%,“聽人說”的占4.7%,“平時無意間接觸到”的12.3%,“其他”的占0.8%,這說明閱讀和宣傳媒體在學生竹文化獲得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有1/3的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竹文化,說明有相當?shù)膶W生群體對竹文化表現(xiàn)出較強的興趣。學生選擇“平時無意間接觸到”占12.3%,與宣傳媒體的29.2%加在一起為41.5%,說明竹文化在社會傳播的基礎和氛圍較好。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女生通過閱讀了解竹文化的比例(39.0%)明顯高于男生(30.0%),差異顯著(P<0.05);而男生通過網(wǎng)絡電視等媒體了解竹文化的比例(37.0%)則明顯高于女生(23.5%),差異顯著(P<0.05);說明不同性別在了解竹文化的途徑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女生比男生更傾向于閱讀,而男生較女生則更傾向于通過網(wǎng)絡電視等媒體。
對學生竹文化接受途徑的傾向性意愿的調(diào)查表明,選擇“課堂傳授”的為8.1%,“校園文化活動”的為37.7%,“竹文化景觀營造”的為42.8%,“參觀考察”的為11.0%,“其他”的為0.4%,說明學生比較傾向于通過竹文化景觀營造和校園文化活動來接受竹文化,說明喜聞樂見和潛移默化的形式更益于學生接受。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女生選擇校園文化活動作為首選途徑的比例(42.6%)明顯高于男生(31.0%),差異顯著(P<0.05),說明女生較男生更樂于參加校園文化活動來接受竹文化知識。
大學生竹文化“基本認知”、“基本情感”、“價值認同”和“踐行情況”四個維度的平均得分均在3.5分以上,尤其是“價值認同”的得分(3.94分)處于較高水平,表明學生對竹文化認同總體上處于中等以上水平。同時,在學生獲得竹文化首要途徑的調(diào)查中顯示學生選擇“老師課堂傳授”的僅占17.8%,這說明學生獲取竹文化知識方式呈現(xiàn)多樣化,也提示了通過課堂向大學生傳授竹文化知識的巨大空間和潛力。這些都為在大學生群體中進行竹文化傳承和弘揚、進而提升學生中華文化自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首先在認同的四個維度上,學生對于竹文化的“價值認同”是最高的,對竹文化“基本認知”的得分則最低,而“基本情感”、“踐行情況”介于兩者之間?!皟r值認同”高而“基本認知”低,似乎不合邏輯,但也從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竹文化對學生群體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基本認知”得分相對低,表明學生對竹文化具體內(nèi)容的關(guān)注相對不夠,需要進一步提升。在不同維度間,呈現(xiàn)出對竹文化宏觀了解的程度要高于對具體內(nèi)容的熟識度,如在“基本認知”這一維度,對“竹子精神”了解要高于對“竹文學作品”的掌握;呈現(xiàn)出理論認同高于實際踐行的現(xiàn)象,如“竹文化激勵作用認同”和“參與竹文化傳承和弘揚活動的意愿”的得分均要高于“竹子精神踐行情況”的得分;這些說明學生對竹文化精細的了解和深度的掌握還有空間,對竹文化精神的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形還有潛力。
對學生竹文化接受途徑的傾向性意愿的調(diào)查表明,選擇“課堂傳授”的為8.1%,而選擇“校園文化活動”和“竹文化景觀營造”的合計為80.5%,這說明在竹文化傳承和弘揚過程中須充分重視校園文化氛圍營造和文化活動的組織。同時,在竹文化認同培養(yǎng)過程中,不能因選擇的比例低而忽視課堂傳授的價值,而應精心選擇、科學高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有機整合一二三課堂,發(fā)揮各自功能,統(tǒng)籌謀劃、科學布局、精心組織,突出強調(diào)思想性、教育性、參與性和日常生活的有機融合,使竹文化發(fā)揮應有的價值和作用。正如學者張鴻雁指出,“文化治理不只單純地建構(gòu)宏大理想,更多的是日常生活與日常行為文化價值取向的建構(gòu),只有讓文化傳統(tǒng)內(nèi)化為日常行為和日常習慣才能形成社會整體和諧的基石?!保?0]
分析表明,學生在獲得竹文化知識途徑上有差異,應重視這些差異,豐富圖書資料和網(wǎng)絡資源等,滿足學生獲取竹文化途徑的多元化需求。根據(jù)不同年級和不同學科學生的差異,開展更加針對性地工作,如大一學生參與竹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明顯比較高,就應根據(jù)這些特點更加精準地組織策劃相應地活動,以更好地發(fā)揮活動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