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滋篷 河北師范大學
1886至1887年早期,此時的梵高還未受到印象派②影響,自畫像帶有深沉、壓抑的暗色調(diào)。這段時間的梵高的確處在十分壓抑的狀態(tài),他開始挨餓并接受梅毒病治療,同時由于拔掉十顆牙齒造成的嚴重臉頰凹陷,使他只得蓄起胡須來掩蓋。1887年后期受到印象主義影響的緣故,出現(xiàn)多幅以頭戴草帽為造型的自畫像,色調(diào)變得明亮鮮艷起來。與之前自畫像不同,畫中的梵高以農(nóng)民形象出現(xiàn),暗示出此時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向往。同年也有一些中產(chǎn)階級服飾的畫像,同樣使用印象主義的點彩畫法,以光譜中各種單色光組成萬物色彩為依據(jù),將單純的原色色素的點相互組合,使之在人的視網(wǎng)膜中還原成為復雜的顏色。而后在擺脫印象派轉(zhuǎn)向后印象的過程中受到了日本浮世繪版畫藝術的影響,某種程度上來說,梵高的風格是東西方藝術合流的結果。而在他眾多自畫像中,有一幅讓人印象極為深刻的——割耳朵后的自畫像。
《割掉耳朵后的自畫像》是梵高非常著名的自畫像,然而割耳朵事件,有人說是由于他對自畫像抱有執(zhí)念近乎崩潰,一時之間憤怒到割下耳朵,也有人說是因為高更……最初高更和梵高同樣表現(xiàn)印象主義,后因具有強烈的主觀創(chuàng)作欲望,不愿受到印象派束縛,而形成了觀點一致但又各具藝術特征的新印象。他們有著相似境遇與對藝術的熱愛執(zhí)著,梵高堅信高更不僅能夠成為他的導師,更能成為繪畫道路上的摯友。當時的兩人恰逢都處在低谷期,高更因為作品無人問津而造成經(jīng)濟十分拮據(jù)的狀態(tài)。此時的梵高與妓女西恩剛剛分開,他所有的對宗教的狂熱,和對愛的幻想全盤幻滅。梵高欣賞高更的繪畫,同時也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種領導般的影響力,幻想著在高更的領導下,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藝術盛世。
1888年,梵高邀請高更同住,隨著梵高的病情愈加嚴重,兩位性格固執(zhí)的藝術家開始不斷地發(fā)生爭吵,在一次激烈的爭執(zhí)后高更憤怒離開,一去不回,梵高因此歸咎自己并割下右耳,這也成為藝術史上驚人的自殘行為。然而事后,梵高試圖多次向高更求和都被拒絕,原因是高更擔心魯莽偏執(zhí)的梵高之后還會做出更加危險的事情。
次年梵高便創(chuàng)作了這幅割耳朵后的自畫像。畫中梵高身披綠色大衣,頭戴藍色帽子,白色繃帶厚厚地包裹著凹陷的雙頰,眼眶深陷,能看出梵高忍著割耳朵的疼痛卻故作鎮(zhèn)定,表現(xiàn)出他內(nèi)心渴望與病魔抗爭的欲望。眉頭緊皺雙唇緊閉,透漏一絲在與高更爭執(zhí)后的自責與愧疚。身后取景室內(nèi)一角,不同于早期其他畫像中純色背景的使用或點彩技法的點綴。身后的左側(cè)是一個畫架,表現(xiàn)他對繪畫的執(zhí)著與堅持,而繪畫也是當時他唯一可以享受自我,忘記病痛的事情;右側(cè)是一幅貼畫,貼畫中表現(xiàn)的是一名女子與一名男子的室外場景,室外陽光明媚草木茂盛,從貼畫內(nèi)容能看出梵高對生活的態(tài)度并不是頹廢的,也向往著與親朋好友相伴的快樂;最右側(cè)露出藍色門框,與梵高帽子的顏色相做呼應,襯托他此刻壓抑的心情。同時門這一物體的介入也暗示出梵高想要走出這扇門,進入外面的世界,期待打破郁悶情緒的想法。畫中墻體上明亮的黃色絲毫沒有搶走人物的光環(huán),相反,襯托出饑黃而塌陷到扭曲的臉,與綠色大衣構成和諧的景象。
這幅割耳朵后的自畫像繼承了梵高后印象畫派的風格,綠色大衣與梵高刻意描繪綠色的眼球以及背后貼畫的綠草相互呼應,堅定的眼神目視前方,努力克制住割耳朵后的疼痛,強調(diào)出對生活的信念與堅定。面部與背景的明黃色相互呼應,饑瘦蠟黃的臉頰在厚厚的繃帶包裹下顯得更加凹陷,這與早期自畫像中俊朗有活力的形象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藍色的帽子與藍色門框相互呼應,帽子上藍色的使用正是梵高憂郁的表現(xiàn),而窗外綠色點彩又象征著生活仍有一絲希望之光。
緊蹙的眉頭、向前傾斜的額頭、高挺有力的鷹鉤鼻,在突起的顴骨襯托下顯得更加塌陷的臉頰,堅定的眼神給人帶來了強烈的印象。這是梵高在內(nèi)心中進行精神自救的真實佐證,成為體現(xiàn)人物特征的一面鏡子,而他在創(chuàng)作這幅畫像的時候更是敢于表現(xiàn)真實的自己,毫不遮掩的向大家展出自己的缺陷和弊端。梵高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太多幅繪畫作品,可直到他久別人世后才得到社會的肯定。悲慘的藝術生涯中,他一直飽受精神和疾病的折磨,繪畫是讓他唯一覺得快樂的事情,他在其中找到了解放精神和釋放情感的方式。可以說,繪畫是梵高在精神折磨中自救的一種方式,他在不停地創(chuàng)作中尋找自己、解釋自己。慶幸的是,梵高在這幅畫像中已經(jīng)找到了內(nèi)心的平靜,也似乎重拾希望向美好前進。
注釋
①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1890年),荷蘭后印象派畫家,表現(xiàn)主義先驅(qū)。
② 印象派:19世紀70年代畫派,代表畫家莫奈、馬奈、雷諾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