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梅
[摘 要]從2019年秋季開始,中小學部分學科開始使用統(tǒng)編版教材。語文學科教材的內容較之前版本更豐富,更加適合學生學習和閱讀。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就要開展好識字教學。新課程背景下的識字教學要結合教材選文特點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采用多樣的識字方法,發(fā)揚我們的文化之根,讓學生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扎實記憶所識漢字,為閱讀和習作打下良好的漢字基礎。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識字;閱讀
隨著新課程時代的到來,國家教育部大刀闊斧進行教材改革,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舉措,因為新時代的人不能總是捧著舊時課本讀來念去。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在內容安排上有了更多調整,巧妙組合的中國漢字的語言文化依舊蘊含其中,并且不斷升華,更加適合新時代兒童的認知。這點從低年級的識字單元的內容安排中可見一斑:一年級上冊安排了兩個識字單元,分別從多角度識字方法的積累上選編內容,識字(一)側重對象形字的初步認識,識字(二)引入會意字,讓學生初步了解漢字偏旁表意的構字規(guī)律。為了開展好新課程背景下的低年級識字教學,教師要做以下努力:
一、在識字教學中融合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王寧教授在《漢字與中國文化十講》中這樣說:“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社會進步的必要元素。我的理想就是在基礎教育里面,把中國最美好的傳統(tǒng)鞏固在每個人的血液里。”學習漢字,書寫漢字,使用漢字,就是在傳承漢字文化。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文字歷史悠久,從刻在龜甲上的甲骨文到如今的楷書、行書,從象形字到形聲字的發(fā)展變化,從隸變到初文再到后起字的產生,漢字有著自己的發(fā)展過程,這個過程凝結著歷代文字傳承人的精神。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祖國傳統(tǒng)文化就是我們的文化之根。作為語文教師有義務和責任做文化的傳播者,把我們的漢字文化通過自己的教育教學傳承給新一代。此外,統(tǒng)編教材中更多地融入了傳統(tǒng)文化知識。一年級上冊識字單元中的課文中蘊含傳統(tǒng)文化因子,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借此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例如,《對韻歌》采用的是韻文聲律的對仗形式。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過年家里張貼的春聯入手,讓學生了解上聯與下聯的關系后再進行韻文“對子”的教學。像這樣融合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文章,統(tǒng)編版教材中還有很多,如《古對今》《端午粽》及一些古詩文。教學時,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充分挖掘文中的文化因素,進行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滲透,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傳承文化精髓。
二、采取多樣的識字方法,抓實記牢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要正確把握識字教材的編排特點,依據教材特點采用適合學生的識字方法,突出情趣,有所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1.利用語境,歸類識字
部編版語文教材的內容令人耳目一新,很多課文都是新的,兒童化的語言和文中的配圖更加吸人眼球,教師可充分運用課文中的語境進行識字教學。
一年級下冊《小青蛙》是一首兒歌韻文,課文內容與書頁圖畫聯系緊密。兒歌內容富有節(jié)奏,讀來朗朗上口。教學時,識字為主線,采用情景帶入的方法,讓識字學習水到渠成。“河水清清天氣晴,小小青蛙大眼睛……”當學生踏著音樂的節(jié)拍,拍著手,搖晃著小腦袋,朗讀兒歌的這一刻,我的心被這美妙的童音帶入了文字包含的情景中:天空晴朗,河水清澈見底,一只睜著大大眼睛的小青蛙在荷葉上休憩納涼……這樣的思緒如潮水般蕩漾,這就是文字情景帶入的魅力所在。這樣的情景帶入促發(fā)的是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有了這樣的情景,再鼓勵學生幫助小青蛙找尋“青”字家族的朋友,學生的思維是活躍而興奮的,他們用手中的鉛筆快速地畫出了“青”的朋友?!翱墒切∏嗤苡捎诓蛔⒁獗Wo視力,眼睛看東西很模糊,沒辦法區(qū)分它朋友的樣子,也叫不出它們的名字,誰愿意幫助小青蛙呢?”學生躍躍欲試,在我的引導下紛紛從“青”字家族中漢字的字音、字形、字義上想辦法幫助小青蛙,這樣“青”字族漢字的音形義就在學生的交流中完成。教師在鞏固識字環(huán)節(jié)再根據這些漢字的構造進行“青”字族的識字拓展,重申“形聲字”的構字特點,歸類識字就在這樣的情景中內化于心。
2.追溯源頭,字理識字
我國的漢字文化從傳說倉頡造字至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從刻在獸骨上的甲骨文到如今寫在紙張上的楷書,文字從圖畫式逐漸演變成了棱角分明的符號式。雖然便于書寫和使用了,但學生對于漢字的部件來源的文化因素與古文字圖畫式相比越來越不清楚了,似乎把漢字的“根”給弄丟了。統(tǒng)編版教材的內容安排更加鼓勵多樣化識字,而字源字理的識字方法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池上》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采”字,我出示了“采”字的甲骨文字形幫助學生理解這個“采”為何上面是“爫”字頭,因為上面這部分在甲骨文中表示人的一只手,而“木”正是表示長滿果實的樹,這兩部分合在一起就構成了這個會意字“采”。這樣的識認過程,讓學生對于“采”的字形、字義有了更深了解,在拓展學習時對于帶有“采”部件的漢字“菜”“踩”“彩”也有了初步了解。
字源識字法學生很喜歡。有考古發(fā)現證明,人類圖像的歷史先于文字,而這樣的識字法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有研究表明,圖像的認知效果要高于對于文字符號的認知。例如,教學《動物兒歌》一文中“蜘蛛房前結網忙”中的“網”字時,以往教學更注重“網”字的寫法指導,即使這樣再三強調,有些學生還是不會寫這個字。受新課程文化理念的影響,教師注重語言文字教學方法的改變,由重筆畫部件到重字源字理的教學,改變了識記教學的方向。從“蜘蛛房前結網忙”這個語境中引導學生觀察視頻中蜘蛛織網的動作和織好蜘蛛網的樣子,然后講解蛛網的作用是蜘蛛捕獲昆蟲作為食物的工具。在此認知基礎上出示“網”的古文字形 ,并告知學生這個“網”當時是捕鳥獸的,是在兩根木頭中間用繩索交叉編織而成,因此這個字才是這樣的形狀。這樣一講,學生牢牢記住了這個字為何如此寫了。
3.聯系實際,生活識字
“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識字。在識字教學中“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睘榱嗽鰪姷湍昙墝W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找尋識字資源,用多媒體、表演、插圖、實物、圖片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關鍵是找準學生生活中與識字教學連接的交叉點,順勢巧妙地引導學生識字。例如,一年級下冊《怎么都快樂》一文中“得”字是個多音字,學習時需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區(qū)分三個讀音在不同語境中的運用。教師用“寫得非常好”“天氣熱得很”“天黑了,我得回家了”三句話,就能讓學生很好地記牢,因為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就在他們身邊,將所學與所用巧妙融合,音不離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遞進。再如《春夏秋冬》一課中的識字部分,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結合自己的平時觀察,說一說每個季節(jié)的特點和自己在每個季節(jié)中最想做的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書中的短語進行說話訓練。這樣圖文并茂、聯系生活實際的講解,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這些漢字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隨處可見、可用,不遙遠也不復雜,主動去識記。
三、與閱讀并行,鞏固運用識字
學生識字是為了閱讀和寫作。低年級學生的識字數量遠遠高于寫字數量,識字是基礎,閱讀是展現識字效果的舞臺。有了一定的識字量,閱讀才能成為可能。識字絕不是僅以會讀字音就算了,而是要引導學生了解、體會、理解漢字和詞語的意思,并在頭腦中進行鮮明的形象思維或準確的邏輯思維訓練,還要在適合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檢查字詞的學習效果,而這樣的過程必須靠閱讀來完成。識字教學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的認知規(guī)律,閱讀是最便捷、最實用的逐步鞏固漢字使用效果的識字方法。在閱讀中,學生可以再現所識的漢字,在不同的語境中學習運用,還能夠幫助學生區(qū)分形近字、同音字等形近、音同、意近的漢字。因此,識字應與閱讀同步進行,除了教材中的閱讀范文,可以把學生當堂學習的漢字變成一段話,或將近期學習過的漢字融入到一篇文章中鞏固閱讀,加強記憶。
“漢字究竟是什么?漢字是時間的紐帶,它用自己的身體承載著悠久的文明傳承至今;漢字是我們的精神……”教師要依托新課程,小處著筆,從一個漢字、一組漢字、一串漢字中繼承和發(fā)揚中國的漢字文化。
參考文獻:
[1]張?zhí)锶簦惲艰?,李衛(wèi)世.中國當代漢字認讀與書寫[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2]賴瑞云.文本解讀與語文教學新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3.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