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少年冼星海的音樂之路
      ——冼星海馬來亞生活初探

      2020-01-17 07:39:44艷,常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馬來亞養(yǎng)正冼星海

      魏 艷,常 鈺

      長期以來,冼星海在馬來亞(1)馬來亞,全稱英屬馬來亞(British Malaya),是指英國東印度公司從1786年租借檳榔嶼經(jīng)營,1819年取得新加坡管轄權,1824年取得馬六甲管轄權,1826年英國將三地并稱“海峽殖民地”。它與英國后來取得管轄權的“馬來聯(lián)邦”和“馬來屬邦”合稱為“英屬馬來亞”。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回國時間等,已有的文獻和記錄均較模糊,甚至不乏紕繆,連冼星海本人的自述(2)“傳記”泛指冼星海撰寫的《致中共“魯藝”支部的自傳》(1939)和《我的履歷(簡單歷史)》(時間不詳)。對此也含混不清,大陸學者的相關研究幾為空白。在對冼星海音樂經(jīng)歷的研究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早在1992年,臺灣音樂學者顏廷階編撰的《中國現(xiàn)代音樂家傳略》(3)顏廷階:《中國現(xiàn)代音樂家傳略》,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2年。中概要記錄了冼星海在馬來亞的求學經(jīng)歷與回國成因,但這份資料似乎并沒有引起大陸學者重視。2007年,新加坡養(yǎng)正學校校友團訪問廣東番禺冼星海紀念館,發(fā)現(xiàn)該館缺少冼星海在新加坡及養(yǎng)正學校的學習生活展件,在深感遺憾的同時,決心要把冼星海在馬來亞經(jīng)歷挖掘出來。經(jīng)過多方努力,2015年,養(yǎng)正學校校友何乃強(4)何乃強(1937- ),筆名幼吾,1937年生于新加坡,祖籍廣東順德。曾就讀于養(yǎng)正學校、中正中學和圣·安德烈學校,1966年畢業(yè)于新加坡大學醫(yī)學院。1971年獲醫(yī)學碩士,1975赴澳洲深造學習,同年獲新加坡醫(yī)學院院士,1978年獲澳洲大洋洲皇家內科學院院士。1985—1987年任新加坡小兒科學會會長,1998—2001年任新加坡國立大學醫(yī)學院副院長,2003年被英國女王授予圣約翰爵士勛章,著有《兒科病房》(1987)、《父親平藩的一生》(2004年獲新加坡文學獎)、《醫(yī)生讀史筆記》等。先生所著《冼星海在新加坡十年(1911—1921)》(5)何乃強:《冼星海在新加坡十年(1911—1921)》,新加坡:玲子傳媒,2015年。(下稱“何著”)在新加坡出版,冼星海在馬來亞鮮為人知的經(jīng)歷終于浮出水面。在此基礎上,筆者得以梳理冼星海在馬來亞這段經(jīng)歷,并嘗試探討這段生活對他此后音樂道路的影響。

      一、南下馬來亞—新加坡

      1928年開始,西方列強大肆介入東南亞各國,掠奪橡膠、礦產(chǎn)等資源,“白人既憚氣氛之炎蒸,復懼投資之虧損”(6)劉繼宣、束世澄:《中華民族拓殖南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4年,第130頁。,西方殖民者遂采取“優(yōu)惠”政策鼓勵南下的華人開發(fā)殖民地。英國統(tǒng)治在馬來亞各地的開發(fā)政策寬松,華人因此紛至沓來。新加坡是英殖民者在馬來半島較早統(tǒng)治的一塊殖民地,以此為“大本營”逐漸擴展到馬來亞其他地區(qū)。南下華人大多選擇到新加坡投資經(jīng)商、采礦筑建。隨著經(jīng)營規(guī)模的擴大,需要不斷補充工人和勞動力,也由此推動了國人南下馬來亞的務工潮。

      幼年冼星海和母親黃蘇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涌入下南洋的大潮。

      家庭生活的變故是黃氏和冼星海南下馬來亞的主要原因。帶上年幼的兒子南下闖蕩,黃宗英有著不得已的苦衷。冼星海是遺腹子,父親冼喜泰是位海員,在父親去世后,母親便帶出生不久的冼星海投奔了外祖父。冼星海七歲時,外祖父離世,沒有了經(jīng)濟支柱,冼星海母子變得無依無靠,如何謀生成為她們生活下去的重要考量。

      嚴峻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是冼星海母親選擇南下的客觀原因。20世紀初,在西方列強不斷的侵略下,清政府將巨額債務壓力轉嫁老百姓,苛捐雜稅與各級官吏的貪污腐敗,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謀生就業(yè)的機會日趨稀少??上攵呛D缸拥钠D難生活。與此同時,馬來亞被英國殖民者圈定為殖民地后,當?shù)氐牡V產(chǎn)資源、自然資源亟待開發(fā),但是,當?shù)卦∶駝趧恿τ邢蓿@就給南下的中國人提供了就業(yè)機會。特別是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居民,他們離馬來亞比較近,環(huán)境、氣候等因素也適宜。外加此前已有大量華人定居于此,所以馬來亞的文化、語言、生活習慣也相對容易接受和適應。對無依無靠的星海母子來說,下南洋大概也算當時最好的選擇。

      這時期有一些名為“水客”的操船者,長期航船往返于珠三角與馬來亞—新加坡之間。除送貨外,他們還可以托帶款項,買賣商品,為人介紹工作等。冼星海母子大概也是通過這些水客的介紹,搭乘他們的貨船,南下馬來亞謀生。打工者在船上沒有自己的固定鋪位,他們是在地上鋪上一張席子,臨時屈身于船艙底層,甚至還需要在船上工作以換取伙食補給。新加坡記者王振春曾描述,冼星海母子在船上為了生計干一些零活兒(洗甲板、打掃衛(wèi)生等)(7)何乃強:《冼星海在新加坡十年(1911—1921)》,新加坡:玲子傳媒,2015年,第35—36頁。。

      在登陸新加坡本島之前,大多數(shù)南下的華人都要在一個離島進行疾病的隔離檢疫,冼星海母子也不例外。這些華人被安置隔離的離島“棋樟山”,即今天的圣約翰島,距離本島約6.5公里,這里建有一座傳染病隔離站,即便是沒有疾病也被要求在此隔離,少則一個星期,多則半個多月。20世紀初,各國醫(yī)療水平十分有限,霍亂、天花等傳染病在熱帶地區(qū)時有“爆發(fā)”。南下馬來亞—新加坡的國人多是國內生活底層的“難民”,他們的衛(wèi)生健康著實不好。因此,殖民政府要求他們在登陸本島前,必須在棋樟山接受隔離觀察。期間,這些打工者被強行要求用一種乳白色、氣味刺鼻的消毒水洗澡,用以殺菌。一日三餐由自己來做,官方提供米、糖、牛奶、魚罐頭等食材。隔離者直到被確認為“安全”后,才可登島。

      這段經(jīng)歷常被我國閩南人稱為“禁龜嶼”,也是那個時代幾乎所有南下馬來亞—新加坡華人的悲涼記憶,而冼星海在他自傳中沒有提及南下這一經(jīng)歷。

      二、中學—西學輾轉求學

      冼星海母子抵達馬來亞—新加坡本島之初的具體生活狀況尚無從考證。參考同時代旅居新加坡的廣東籍華人生活境況,大概能勾勒出冼星海母子初到馬來的生活。

      南下到馬來亞—新加坡的華人有群居的生活習慣。來自不同省、地區(qū)的人們常常聚居在不同區(qū)域、街道內。如福建人常聚居在新加坡的廈門街、北京街、中國街;而廣東番禺、南海、順德等地區(qū)的人們則常聚居在牛車水區(qū)。(8)何乃強:《冼星海在新加坡十年(1911—1921)》,新加坡:玲子傳媒,2015年,第41頁。(9)19世紀的新加坡沒有通自來水時,這里的居民常趕著牛車到別處取水用來生活,“牛車水”地區(qū)因而得名。隨著廣東華人不斷南下,這里漸漸成了來自番禺、順德等粵籍華人的聚集區(qū),并較多嶺南建筑、廣式美食,講廣府方言。冼星海雖出生在澳門,但祖籍是廣東番禺人,母子倆講的是廣府話,故此生活在環(huán)境相對熟悉的牛車水區(qū)有很大可能。

      華人們在牛車水的街道旁開設店鋪,經(jīng)營買賣。但環(huán)境不佳,道路兩旁凌亂。冼星海母子大概就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下,為他人做幫傭謀求生活。細節(jié)無從查詢,至于影片《少年冼星海》所呈現(xiàn)冼星海母親在“牛車水小學”校董曾先生家做幫傭,寄居在曾家,并非真實可信。因“牛車水小學”是子虛烏有的虛構(10)何乃強:《冼星海在新加坡十年(1911—1921)》,新加坡:玲子傳媒,2015年,第121—122頁?!,F(xiàn)在的“牛車水”已是新加坡重點打造的旅游區(qū),被稱作新加坡的“Chinatown”(唐人街),很得大陸游客青睞。一百多年前,這里同樣凝結著華人族群的“氣息”,冼星海正是從這里初涉樂壇。

      生活穩(wěn)定后,定居馬來亞的華僑們開始考慮子女教育問題。最初是請一些內地的讀書人到家里教課,而后,漸有類似私塾的教館出現(xiàn),華工們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這里學習。六歲的冼星海來到馬來亞—新加坡,正值適齡入學年紀。牛車水區(qū)當時有許多私塾,遍布各個街道。根據(jù)冼星海自傳可知,“最初是讀舊式的學校,讀了不少四書五經(jīng)”(11)冼星海:《致中共“魯藝”支部的自傳》,載冼星海全集編委會:《冼星海全集(第1卷)》,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80頁。,“舊式的學校”很有可能就是這種“私塾”。

      20世紀初,許多讀書人選擇南下謀生。這些“吃墨水”的舊學者可謂“生不逢時”,本想靠著讀書科舉來謀個一官半職。無奈清政府垮臺,新學興起。許多留日學者回國教書,帶來新學,也有堅守傳統(tǒng)的學者,他們到華人聚集的南洋謀生,堅持私塾“舊學”。這些私塾的環(huán)境很差,有的竟設立在商鋪樓上。一張大長桌,許多適齡男孩子還留著清朝的舊辮子圍坐在一起,跟著先生讀些舊式的啟蒙教材。同時練習描紅,寫毛筆字。因為大多數(shù)私塾只有一間簡陋的屋子,不能提供學生活動的操場、音樂教室。教書先生們大多也是采用舊式私塾教育,坐姿不端、背書不暢就用戒尺敲打學生手板或其他體罰。冼星海初到馬來亞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接受舊式教育并奠定了良好的國學基礎,這從他后來喜愛書法及詩詞可見一斑。

      英殖民者控制著馬來亞各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1862年,英國國教圣公會創(chuàng)辦了圣·安德烈學校,招收華裔、馬來裔、印度裔等各族兒童,施行全英文授課的宗教教育(講讀圣經(jīng)等內容)。冼星海在自傳中所述“十一歲時入英國辦的英文學?!?12)冼星海:《致中共“魯藝”支部的自傳》,載冼星海全集編委會:《冼星海全集(第1卷)》,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80頁。即圣·安德烈學校。冼星海入學時間大概是1915年或1916年,因還不能確定他所說為實抑或虛歲。

      尚不確定冼星海母親是如何得知圣·安德烈學校并讓冼星海去接受西學教育,但可以想見,她對兒子有較高期許,讓冼星海在更好的環(huán)境讀書求學,將來能夠有資歷求職。當時新加坡的殖民者承認英國教育,冼星海若能從圣·安德烈學校畢業(yè),就能拿到由英國劍橋頒發(fā)的中學教育文憑,便可以在新加坡政府謀得一個文員、書記員的職位。冼星海曾使用過Sinn Sing Hol這一英文名字,來源于其中文名字的粵語發(fā)音,也有接受英文教育的影響。

      可惜冼星海只讀了一年便退學了,具體原因現(xiàn)已無從知曉。冼星海在圣·安德烈學校的校友吳漢輝曾在文章中這樣寫到:

      他那日字型的面孔,黝黑而添層茶色,更顯出營養(yǎng)不良的征示,何況慣聽到他曾暈倒街上,益使我們替他擔心。(13)廣州市番禺區(qū)廣播電視臺:《星洲苦旅——冼星海在新加坡的艱難歲月(紀錄片)》,2016年。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冼星海當時窘迫的生活狀況,可能連一日三餐都無法保證。可以想見,冼星海母親做幫傭所得可能也僅夠糊口,無力支付“英?!钡膶W費與伙食費。這也許是冼星海只讀了一年便匆忙退學的原因之一。此外,“英校”的全英文教育對于冼星海能否適應也是一大問題,他在“英?!迸c其他族裔的同學如何交流,等等,這些都有可能讓少年冼星海難以適應而退學。

      冼星海大約是在1917年離開圣·安德烈學校,此后兩年,母子倆的去向暫無確切記錄。何乃強推測,這兩年他們大概是去了馬來亞的其他地區(qū)?;陴B(yǎng)正學校校友郭鴻錦的文章中“冼氏即隨其母由馬來亞內地來校申請入學”(14)何乃強:《冼星海在新加坡十年(1911—1921)》,新加坡:玲子傳媒,2015年,第48頁。判斷(文中的“校”即指“養(yǎng)正學?!?,冼星海是在1919年就讀養(yǎng)正學校的。故此,從離開“英?!钡?919年入養(yǎng)正學校,兩年時間里冼星海母子大概是在郭文中提及的“馬來亞內地”生活。另外,何著中也曾提到,當時新加坡的經(jīng)濟情況不好,冼星海母親有可能在新加坡找不到太理想的工作,而馬來亞內地的橡膠業(yè)、礦產(chǎn)業(yè)發(fā)達,就業(yè)機會要比新加坡多,冼星海母親或許選擇前往馬來亞內地謀生。

      從地理和政治上分析,也存在著這種“出走”的可能,新加坡與馬來亞內地僅隔一道柔佛海峽,出行相對容易。另外,當時的馬來亞與新加坡均屬英國殖民管轄,所謂“新馬一家”,即英國稱之為“海峽殖民地”,兩地流動大概也不需要什么繁雜的手續(xù),至于冼星海在自傳中并未提及馬來亞,只是說“南洋”“新加坡”等,過于簡略,造成冼星海母子這兩年的經(jīng)歷“空白”,大概去向只是推測,具體還有待更為確鑿的史料考證。

      三、養(yǎng)正學校初涉樂壇

      20世紀初,受戊戌變法影響,旅居南洋的僑胞漸漸開始倡導新式學堂教育。同時,南洋一些地區(qū),如爪哇島等荷蘭殖民屬地,統(tǒng)治者慣用“愚民”統(tǒng)治手段,不允許華人子弟入官方創(chuàng)辦的教育機構,是促使華人自主辦校的主要因素。即使是殖民者允許華人子弟就讀官辦學校,如圣·安德烈學校,這些華人子弟在一種完全陌生的文化環(huán)境接受純粹的西方教育也會有許多不適應,這也算是華人辦校的另一個動因。簡而言之,南洋華人希望下一代既能夠融入充滿西方文化“色彩”的新環(huán)境,又不失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本性”。因此,他們創(chuàng)立了兼顧中西的新式華文學校,既有中華傳統(tǒng)的華文課程,又有西方現(xiàn)代學科概念的學習內容。

      新加坡養(yǎng)正學校就是華人在這種新教育理念中醞釀而出的,其中一個較為樸實的初級目標,即不使南來的移民子弟“目不識丁”。1905年,由27位在新加坡頗有威望的華僑共同出資,創(chuàng)立了“廣肇小學”(15)取“廣肇”一名因為這些華僑祖籍源于廣州、肇慶,故此得名。。數(shù)月之后,惠州籍華僑也加入辦學之中,取名“廣肇惠養(yǎng)正學堂”?!梆B(yǎng)正”二字取《易經(jīng)》“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一句,意指蒙童時期就要施以純正無邪的品質教育,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

      養(yǎng)正學校建校之初,設在柏律路,首任校長陸敦揆。在第二任校長宋木林的帶領下,除常規(guī)的全日制教學外,增設了“半日制”(華人子弟可以上午在“英校”學英文,下午到養(yǎng)正學校學中文。同時也可上、下午學習內容顛倒)、“夜校”、“女生部”等班級。這里以中文授課為主,同時也有英文、德育等課。1917年,廣東嶺南大學的鐘榮光南下新加坡籌集資金,新加坡華僑們請他為養(yǎng)正學校推薦一位校長,于是,林耀翔(16)林耀翔,1888年生于香港,祖籍廣東番禺,信仰基督教。幼年在番禺讀私塾,14歲入香港皇仁書院學習,1905年入廣東嶺南學堂就讀。1910—1913年任嶺南學堂附屬小學校長。1913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獲教育學學士學位。1918年出任新加坡養(yǎng)正學校校長,1921回國任嶺南大學附屬華僑中學校長,嶺南大學附中副校長等職。1930—1933年主管新加坡嶺南分校。1933—1935任新加坡華僑中學校長。1937—1959年,再度出任新加坡養(yǎng)正學校校長。1983年辭世。這位曾擔任嶺南大學(17)嶺南大學,前身為1888年美國長老會哈巴·安德牧師在廣州沙基創(chuàng)立的格致書院,英文名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基督教學院)。1900年遷至澳門,中文更名為嶺南學堂。1903年英文更名為Canton Christian College(廣州基督教學院),中文名沿用嶺南學堂,1904年遷回廣州。1906年開始招收大學層次的學生。中華民國成立后應政府要求更名為嶺南學校。1917年第一批大學生(共三名)畢業(yè),同年大學部獨立,定名為嶺南大學,設有文理科。1927年嶺南大學正式由國人接管,鐘榮光擔任校長,更名為私立嶺南大學,增設農(nóng)、商、醫(yī)學等科系(學院)。1952年進行院系調整,原嶺南大學被拆分或于其他學校合并成中山大學、中山醫(yī)院院、華南理工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附小校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學士,被推舉執(zhí)掌養(yǎng)正學校(1918)。

      根據(jù)養(yǎng)正學校校長林耀翔回憶,“余初度南來掌養(yǎng)正之翌年,冼君得友人介紹來校作工讀生”(18)何乃強:《冼星海在新加坡十年(1911—1921)》,新加坡:玲子傳媒,2015年,第66頁。。林耀翔來到“養(yǎng)正”的第二年,冼星海隨母親來校報名申請入學。林校長“緣家境困難,慈母受用別埠乏人照料,故準其(冼星海)在校食宿,課余使助區(qū)先生(區(qū)健夫)整理樂器,遂隨班習銅樂……”(19)何乃強:《冼星海在新加坡十年(1911—1921)》,新加坡:玲子傳媒,2015年,第66頁。冼星海入養(yǎng)正學校學習時,學校已經(jīng)從柏律路搬遷至乞納街的翠蘭崗。

      林校長使生活窘迫的冼星海得以繼續(xù)讀書,為了減輕冼星海母親在外幫傭的操勞,還準許冼星海住校,并讓他在課余時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即整理學校軍樂隊的樂器,冼星海此前幾乎沒有這樣接觸這些西式樂器,他很快對此產(chǎn)生了興趣。整理樂器不僅解決了冼星海在校的日常費用問題,重要的是開啟了他的音樂之路。

      冼星海在音樂上的才華很快就被一位“伯樂”——養(yǎng)正學校的音樂老師區(qū)健夫慧眼所識。

      區(qū)健夫,廣東順德人,曾就讀于香港皇仁書院,有良好的英文基礎。后來入廣東陸軍小學堂學習。20世紀初,全國各地建立起了多所“陸軍小學堂”,廣東省的“陸軍小學堂”建立在黃埔平崗鄉(xiāng),故這所學校又有“老黃埔”之稱。這里培養(yǎng)出了李濟深、鄧演達、葉挺等革命將領,還培養(yǎng)了詩人、音樂家、德語翻譯廖尚果(青主)。區(qū)健夫是“老黃埔”的哪一期學員不確定,大致可以推定他在這里曾學習過音樂。廖乃雄在《憶青主——詩人作曲家的一生》中提及,青主在讀“老黃埔”時就擺弄過樂器,這里還有一些供學生演唱的簡譜歌本。

      區(qū)健夫從“老黃埔”畢業(yè)后曾在廣東參加過李福林的部隊,1917年南下新加坡,到養(yǎng)正學校任教,教授體操和唱歌。到任不久后便組織了“養(yǎng)正學校軍樂隊”,1919年冼星海來校工讀,課余時間就是幫助他整理樂器。

      區(qū)健夫“性好音樂,嗜之如命”(林耀翔語),走路常是口哼小曲,手提鑰匙搖打節(jié)拍。特別迷戀粵劇,自己編寫劇本,改良粵劇。冼星海幫助軍樂隊整理樂器,區(qū)老師很快就發(fā)現(xiàn)他是一位頗具音樂天資的少年。他教授冼星海如何吹奏樂器,根據(jù)冼星海的嘴型、氣息流量特點,先是讓他吹奏短笛,后來又改教他吹奏單簧管。

      區(qū)老師平時喜歡單獨上課,而冼星海又是工讀生,課余時間要到區(qū)老師那里幫他整理樂器,因此師生二人接觸的時間要比其他人更多。區(qū)老師的軍人氣質在教學中表露無疑,十分嚴厲。學生吹奏的節(jié)奏稍有偏差,他就會大聲呵斥“唔嘚!唔嘚!”(普通話:不對!不對!),一邊呵斥一邊在學生的大腿上打拍子,要么就用鑰匙敲擊桌子,久而久之桌子都被他敲出了一個坑。天資加勤奮,冼星海在區(qū)老師的嚴厲教導下進步很快,他被“任命”為配帶金線三粒星肩章的養(yǎng)正學校軍樂隊隊長,當區(qū)老師外出或忙于其他工作時,冼星海甚至可以代他行使老師的“職權”。冼星海的音樂才華讓林校長感到驚奇,他感慨“(冼星海)以性近音樂勤敏過人,天才漸露,隨學未幾進步神速,造詣超儕輩……”(20)何乃強:《冼星海在新加坡十年(1911—1921)》,新加坡:玲子傳媒,2015年,第90頁。。

      冼星海與軍樂隊的同伴們在養(yǎng)正學校的八角亭內學習和排練?!鞍私峭ぁ笔丘B(yǎng)正學校的最高建筑,有五六十平方米大,是區(qū)老師的辦公室兼住處,同時也是軍樂隊的排練場。這里存放著貴重的樂器,平時大門緊閉,學生不得入內。只有冼星海例外,因為整理樂器,可以隨意出入,也有了很多機會跟隨區(qū)老師學習音樂。

      區(qū)老師喜歡帶領軍樂隊排練一些激昂的進行曲,《雙鷹旗下進行曲》《華盛頓郵報進行曲》是他們的常備曲目。區(qū)老師為人正直,嫉惡如仇,痛恨軍閥的胡作非為。當聽說廣西軍閥莫榮新、陸榮庭等人帥軍強占廣東時,區(qū)老師憤慨的利用粵曲小調創(chuàng)編了一首《打黃衣大漢歌》,教養(yǎng)正學校學生們演唱,情緒激昂。這些催人奮進的進行曲和激昂的旋律,無疑會在少年冼星海的心里埋下進行曲音樂的“種子”,它們與冼星海后來創(chuàng)作的大量救亡歌曲有著相似的進行曲音樂風格。

      冼星海母子在新加坡無親無故,母親為了生活到“外埠”打工,而冼星海則寄宿在養(yǎng)正學校,更多的時間“蝸居”在八角亭內“擺弄”樂器,除了學習、參加軍樂隊排練,沒有太多課余活動。有時會在星期日休息時,和同學參加“美以美青年進德會”的活動,閱讀圣經(jīng)、唱詩、祈禱、布道等,這可能就是孤單的冼星海為數(shù)不多的業(yè)余生活吧。

      1921年1月,軍樂隊成員在養(yǎng)正學校第二操場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成為養(yǎng)正學校校友們的永久記憶。五個月后,林校長被廣州嶺南大學任命為“嶺南大學附屬華僑中學”校長,在動身回國之際,林耀翔決定帶回一批約20人左右的優(yōu)秀華僑學子回國在該校學習,冼星海很自然地作為這些優(yōu)秀學生中的一員回到祖國大陸。

      到嶺南大學附中之后,由于家庭貧困,冼星海一直也是半工半讀,他指揮學校軍樂隊,在社會活動中表演單簧管獨奏,一直延續(xù)著自己的音樂愛好并逐步將其設定為人生理想。

      圖1 “養(yǎng)正軍樂隊”合影,前排左四為冼星海,后排著西裝者為區(qū)健夫。(21)圖片源于《養(yǎng)正學生月刊》的發(fā)行人兼財政梁迅民先生的收藏。

      四、馬來亞之旅對冼星海音樂生活的影響

      馬來亞—新加坡及養(yǎng)正學校的音樂生活經(jīng)歷,既培養(yǎng)了冼星海的音樂學習基礎,也歷練了他的品格。冼星海青少年的學習歷程,幾乎都靠“半工半讀”維持,困苦的生活和窘迫的環(huán)境,鍛煉了他堅韌不拔的毅力,這種堅韌的品質一直是他此后戰(zhàn)勝各種困難的力量。南洋經(jīng)歷對冼星海來說是寶貴而獨特的,它們磨礪了冼星海的性格、意志,也成為他日后選擇職業(yè)音樂家的重要“起點”。

      在養(yǎng)正學校軍樂隊的音樂經(jīng)歷,開啟了冼星海的音樂生涯,也影響了他后來的音樂學習之路?;氐健皫X大”附中后,冼星海參加過附小童子軍聯(lián)誼會,當他在臺上吹奏單簧時,臺下的師生們深感“驚艷”。冼星海由此獲得了“南國簫手”(22)廣東當?shù)厝顺0褑位晒?clarinet)稱為“洋簫”。的美名。冼星海對單簧管這件樂器最為熟悉,甚至情有獨鐘,后來他在巴黎的成名作,室內樂三重奏《風》就是為女高音、單簧管和鋼琴而作。冼星海能在他最初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選擇包含單簧管在內的小型器樂重奏形式,與他在新加坡時期的樂器演奏學習和實踐密不可分。

      養(yǎng)正學校軍樂隊不僅鍛煉了冼星海的器樂演奏技能,同時也培養(yǎng)了冼星海的指揮領導才能。身為軍樂隊隊長的冼星海,在組織和排練樂隊方面積淀了經(jīng)驗。冼星海的音樂指揮才能在此后一直發(fā)揮著作用。

      1921年冼星海離開新加坡養(yǎng)正學校,回到廣州,在嶺南大學附屬華僑中學及嶺南大學附中繼續(xù)半工半讀或兼職掙取生活費和學費。指揮才能成為他工作的主項,除了指揮本校的管樂隊,冼星海兼任嶺大附設華僑學校音樂助教員、青年會全會事業(yè)部音樂主任、青年會ANY弦樂隊主任等。在廣州培正中學擔任音樂教師時,冼星海受聘指揮“培正銀樂隊”。這個樂隊是美國人組建和資助的,為當時比較難得的一支樂器配置健全、有較高演奏水準的軍樂隊,冼星海的軍樂指揮水平,在當時的嶺南地區(qū)也是首屈一指的。

      也許就是從指揮養(yǎng)正學校軍樂隊到嶺南大學軍樂隊等不斷實踐,冼星海也特別鐘愛指揮藝術。當他去巴黎留學后,在極為艱苦的生活和學習條件下,還能在主修作曲同時,選修音樂指揮,這與其青少年時期的音樂實踐有一定關聯(lián)。

      1935年,冼星海從巴黎回到上海,一度的心愿是想指揮素有“遠東第一樂隊”之稱的上海工部局樂隊交響樂團。冼星海曾約請上海的中國演奏家籌組臨時管弦樂隊,親自指揮這個樂隊舉辦了多次交響樂音樂會??箲?zhàn)時代,冼星海將“音樂家”和指揮交響樂隊的理想轉化為救亡歌詠運動實踐,通過指揮教唱救亡歌曲,以及培養(yǎng)歌詠指揮音樂人才,冼星海的指揮才能得到了更普遍和有效的發(fā)揮。

      1939年到延安“魯藝”之后,冼星海得到了深入開展專業(yè)指揮教學機會。通過指揮大型合唱作品,他將自己的指揮才能較為充分發(fā)揮出來,從而培養(yǎng)和影響了一批學生。冼星海能夠充分調動樂隊和合唱隊員的情緒,也特別善于處理龐大的合唱作品,黃準等音樂家曾撰文追憶冼星海的指揮教學。1939年5月11日,冼星海在“魯藝”音樂系的周年紀念音樂會上,親自指揮演出《黃河大合唱》,成功的演出奠定了其“人民音樂家”的重要地位。

      冼星海的音樂生涯從少年遠赴南洋新加坡參加養(yǎng)正學校軍樂隊開始,經(jīng)歷了嶺南大學的歷練與成長,他對音樂指揮有著特殊的偏愛,也從中逐漸奠定了成為音樂家的理想。他在國內輾轉北京、上海等地求學,繼而克服重重困難到巴黎接受專業(yè)作曲和指揮學習,回國后嘗試組織和指揮中國人組成的管弦樂隊。在風起云涌的抗戰(zhàn)時代大潮推動下,他選擇冷卻自己想要成為“大音樂家”的夢想,將歌曲創(chuàng)作與音樂指揮的熱情投入到群眾歌詠活動。經(jīng)歷了上海和武漢時期從事救亡歌詠活動和音樂創(chuàng)作的初步積累,當冼星海來到延安“魯藝”,厚積薄發(fā),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與指揮才能終于得到較為充分的施展??梢哉f,冼星海青少年時期在馬來亞—新加坡的音樂生活和經(jīng)歷,對他回國后音樂人生的選擇及其此后的音樂道路走向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結 語

      七歲時我便漂泊到南洋,最初是讀舊式學校……十一歲時入英國辦的英文學校,后又進入中國的高等小學。(23)冼星海:《致中共“魯藝”支部的自傳》,載冼星海全集編委會:《冼星海全集》(第1卷),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80頁。

      我曾入過英文學校一年,高等小學兩年。(24)冼星海:《我的履歷(簡單歷史)》,冼星海全集編委會:《冼星海全集》(第1卷),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85頁。

      這是冼星海對自己少年時南下馬來亞—新加坡經(jīng)歷的自述,但對圣·安德烈學校、養(yǎng)正學校、林耀翔校長、區(qū)健夫老師等均未提起。為什么冼星海對自己的教育啟蒙和音樂生涯初始概括得如此簡略?他把這些疑問留給了后人。

      冼星海有兩份自述,均為1939年在延安時申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附件。撰寫自傳時,他對自己少年馬來亞—新加坡的經(jīng)歷寫得亦十分簡略,畢竟當時年少,這段經(jīng)歷也沒有太多的社會價值和意義,“略寫”也無可非議。然而,冼星海也未在其他文論中公開闡述過相關內容,筆者推測,冼星?;蛟S是不愿意坦露與宗教相關的生活經(jīng)歷,擔心由此使自己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受到質疑。冼星海就讀的圣·安德烈學校,屬于英國國教圣公會創(chuàng)辦,本就具有強烈的宗教性。養(yǎng)正學校的林耀翔校長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冼星海在養(yǎng)正學校期間,也曾和同學們參加過“美以美青年進德會”組織的宗教活動。對于這段經(jīng)歷,冼星海用“英國人辦的英文學?!薄爸袊宿k的高小”之類的語句一代而過,極可能是想淡化宗教對自己的侵染。

      在《悼亡師保羅·杜卡斯》一文中,冼星海對巴黎音樂院杜卡老師的深情溢于言表。對丹第、奧別多菲爾等老師的回憶,也表明他心懷感恩。然而對有著知遇之恩的校長林耀翔、音樂老師區(qū)健夫及養(yǎng)正學校和圣·安德烈學校,至今未見冼星海寫過的相關文字!冼星海或許因為某種苦衷而“隱去”了馬來亞—新加坡的部分生活經(jīng)歷,亦或無法“追憶”年少生活的諸多細節(jié)。林耀翔校長和校友們卻對他印象深刻,當然,這與冼星海后來成為一代巨匠而使人對他贊譽時可能會略為夸大不無關聯(lián),但冼星海的音樂成就卻當之無愧。

      冼君冼星海幼年時在本校為苦學生,既無驚人之外表,亦無特殊之天資。然自入校后,見其年雖幼小,惟其刻苦耐勞之精神,奮斗向學之毅力,實有過人之處。且不以貧苦而自卑,大有舜人也我亦人也之氣概,此則非一般兒童所能及,無怪其終能以刻苦奮斗而成為當代音樂之青年成功人物,得萬人景仰也!(25)何乃強:《冼星海在新加坡十年(1911—1921)》,新加坡:玲子傳媒,2015年,第81—82頁。

      這是71歲的養(yǎng)正學校老校長林耀翔對英年早逝的學生冼星海的追憶。

      馬來亞—新加坡時期是冼星海苦難人生的起點,也是他音樂人生的重要開端。冼星海在這里歷練了品格和意志,積淀了音樂學習基礎,初步確立了音樂家之努力方向和目標。歷史可以被一時“忽略”,但不會被忘記。探究少年冼星海的生活和音樂經(jīng)歷,對于推動冼星海研究具有積極意義,而冼星海留下的疑問也將推動冼星海研究在未來變得更加深入。

      猜你喜歡
      馬來亞養(yǎng)正冼星海
      強化“三新”課改 建構“5E”課堂
      ——長春市養(yǎng)正高級中學教學特色
      文化興校擔時代之責 養(yǎng)美育正承文院之脈
      ——長春市養(yǎng)正高級中學簡介
      Malayan1 Tigers 馬來亞虎
      基督新教在英屬馬來亞的傳播及特點
      東南亞縱橫(2020年4期)2020-07-19 10:49:31
      坐標式的“藝術高峰”——冼星?!段覍W習音樂的經(jīng)過》讀后
      樂府新聲(2019年3期)2019-10-17 02:17:12
      風景里的大美學校
      ——江蘇省宜興市湖實驗學?!梆B(yǎng)正文化”剪影
      江蘇教育(2018年42期)2018-08-10 06:02:02
      冼星海等人應該是“國立音專”的優(yōu)秀學生
      人民音樂(2017年7期)2017-07-19 13:03:03
      弘道養(yǎng)正
      從冼星海兩部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看中國早期交響曲的結構特征
      樂府新聲(2016年4期)2016-06-22 13:03:03
      在太行山上
      黨史文匯(2005年7期)2005-07-01 07:41:57
      元朗区| 白山市| 临桂县| 安达市| 长丰县| 瑞丽市| 三都| 囊谦县| 新郑市| 岑溪市| 昌黎县| 鹿邑县| 成安县| 建始县| 双柏县| 肥城市| 城固县| 汨罗市| 无锡市| 龙山县| 元江| 西吉县| 武穴市| 三原县| 万年县| 宁国市| 宜阳县| 瓦房店市| 昭平县| 水城县| 阿克陶县| 贺兰县| 梨树县| 彭水| 大方县| 龙山县| 石棉县| 泰宁县| 邵阳县| 多伦县| 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