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香 集美大學
李德超 香港理工大學
【提 要】PBL是基于問題學習的教育和哲學理念,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通過TAPs、問題集合、反思報告等實證方法收集了PBL翻譯教學過程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學生對語言問題關注較多,對語言外問題關注較少;多數(shù)學生對外部資源依賴度較高;翻譯質量與學生的自主判斷力顯著相關;小組合作可促使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產出高質量的翻譯產品;同伴評價和反思可增強學生的翻譯問題意識。研究啟示,在PBL翻譯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問題,增強判斷力,降低對外部資源的依賴度,鼓勵小組合作,以產品為導向,增強學生翻譯的自信心和滿足感。
基于問題的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種以解決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問題為核心的教育和哲學理念,它主張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習者主動研究,把理論用于實踐,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術,解決特定的問題”(Savery 2015:5)。在PBL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主動分析、討論和解決問題,是一種“強調問題驅動”的教與學理念(Yew&Glen 2012:4)。
PBL主張通過問題驅動式教學,讓學生主動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能夠發(fā)展出具有自我反思特性的專業(yè)能力,包括創(chuàng)新能力、批判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責任心、合作能力、職業(yè)能力等綜合能力”(Mitchell-Schuitevoerder,2013:127-128)。從培養(yǎng)目標上看,把PBL應用于翻譯教學有助于翻譯人才的全面發(fā)展和全人教育,讓學生發(fā)展為一個整體的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翻譯專家,讓學生不僅通曉翻譯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發(fā)展出應對各種翻譯挑戰(zhàn)的一般能力(Tan 2008:597),值得實踐和研究。
目前國內關于運用PBL1于翻譯教學中的論文并不多見,主要涉及PBL在不同翻譯課程中的應用,例如商務英語翻譯(趙軍2013),中醫(yī)翻譯(張晶2012)、文化翻譯(楊曉華2012)等。亦有文章介紹了PBL的認識論基礎(楊曉華2012;趙軍2013;袁翔華2015),探索PBL翻譯教學模式(楊曉華2012;趙軍 2013;楊巧南 2015;劉晶 2017)。研究普遍認為PBL是有效的翻譯教學手段。然而,這些關于PBL有效性的結論大多建立在直覺體驗的基礎上,缺乏實證結果支持,對PBL翻譯教學應采取何種問題、涉及哪些步驟及如何評估教學效果等關鍵問題都語焉不詳。
事實上,PBL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其更體現(xiàn)了一種教育哲學理念。PBL中,P(即問題)是整個學習過程的起點。然而目前大多數(shù)相關文獻卻沒有理清PBL的教學目的,只是關注PBL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例如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張晶2012),對于教師的角色認識也存在誤解。
國外關于PBL翻譯教學的研究亦較鮮見。Kerkka(2009:226)把 PBL 應用于翻譯課程,并以實驗測試PBL在實際翻譯課程中的應用,提出PBL 教學應分為七步。Sánchez-Gijón 等(2009)則結合歐洲高等教育的改革背景,主張讓學生參與自己的學習過程,提出問題為本的學習就是鼓勵學生“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尋找真實世界中的問題的答案。通過PBL,翻譯學生可發(fā)展出解決問題的技巧,迎接未來作為職業(yè)譯者時要應付的挑戰(zhàn)。Sánchez-Gijón等(2009)進而舉例說明了如何在現(xiàn)有的術語課程中應用PBL,以適應目前歐洲高等教育的要求。
Hatim(2013:190)指出,如今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呼聲越來越高,而PBL就是鼓勵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實用的教學法。但他同時亦指出,PBL目前在翻譯教學只有零星的嘗試,對翻譯教學界尚未產生重要影響,大量的翻譯教學仍然是培訓者為中心的。
綜觀以上對國內外PBL翻譯教學研究的介紹,可見該方法目前還停留在簡單的理論介紹和零星嘗試的階段。然而,PBL的教育理念已深刻影響了醫(yī)學、護理、工程、商業(yè)等職業(yè)教育(Torp and Sage 2002)以及各個層次的教育,包括小學、中學、大學及職業(yè)技術學校(Savery 2015),其影響力涉及各個學科(Ertmer2015),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翻譯教育領域的應用卻仍相對匱乏,尤其缺乏在翻譯課堂上具體實施效果的分析。因此,本研究以PBL在筆者翻譯課堂上的具體實踐為切入點,考察學生在整個翻譯過程中對問題的識別、解決過程和反思情況,為將來PBL翻譯教學中問題的設計、教師的指導、資源的使用等提供實證參考。
一般而言,PBL教學主要分以下幾步:理清概念、確定問題、分析問題、系統(tǒng)解釋、形成學習目標、收集信息、綜合和測試新的信息(Schmidt 1983:13)。新加坡共和理工學院則設計出五步走的PBL教學法:分析問題、第一階段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第二階段自主學習和小組匯報(Yew等2012:65)。
筆者認為,PBL翻譯教學可細化為以下七個具體的操作步驟:
第一步,給學生真實的翻譯任務。
第二步,讓學生自主(或小組合作)確定翻譯問題,制定出如表1的問題集合表。
表1 翻譯問題集合表
第三步,自主學習階段一:學生自主學習,或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搜索相關信息。
第四步,小組成員與教師討論,分享對問題的理解。學生反思自己的翻譯過程,回答以下問題:這次翻譯任務要考慮哪些因素?什么因素對決策過程有影響?能否描述自己的策略?能否用到類似的文本翻譯中去?
第五步,自主學習階段二,完成翻譯初稿、問題集合和翻譯過程反思。教師根據(jù)學生表現(xiàn)給出反饋。
第六步,小組匯報,回答同伴和老師提出的問題。
第七步,給學生類似的翻譯任務,鞏固所學。
以下教學案例遵守以上步驟,著重分析學生對問題的識別、討論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筆者把以上提出的PBL翻譯教學框架運用于現(xiàn)實中的一次漢英翻譯課堂,并在對關鍵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數(shù)據(jù)整理和分析的基礎上,嘗試回答以下問題:(1)學生識別和確定問題的情況如何?(2)外部資源是否有助于學生解決所識別的問題?(3)小組合作是否有助于解決翻譯過程中的問題?(4)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教學對象為國內某高校學科教學(英語)方向的一年級研究生。該班共有學生15人,均為女生,年齡在23-35之間。學生的本科基本上是英語專業(yè),一人除外,其中有11人上過翻譯課程,具有一定的英語教學經驗和科研經驗。但他們從事翻譯工作的實踐經歷較少:11人沒有任何翻譯工作經歷,2人有一年的經歷,1人有十年以上的翻譯經歷。
課程材料來自真實的翻譯任務。山東某大學體育學院體操隊要去參加國際比賽,需要一個英文隊名,體操隊中文隊名是“舞動青春、活力無限”,要求在較短時間內提供一個該隊名的英文翻譯。
4.2.1 教學過程數(shù)據(jù)
為記錄和描述PBL翻譯教學過程,收集了以下學習數(shù)據(jù):
(1)問題集合表:學生填寫問題集合表,確認翻譯問題;
(2)有聲思維報告數(shù)據(jù)(think-aloud protocols,簡稱TAPs):利用有聲思維法讓學生在自主翻譯階段進行錄音,并轉寫思維報告,以考察學生自主識別問題和使用外部資源的過程;
(3)教師和同伴反饋數(shù)據(jù):小組對同伴譯文進行集體討論和評價,指出譯文問題所在。同時,教師對譯文進行評分,主要考慮以下因素:語言層面:用詞貼切,語法正確,搭配恰當,有修辭效果;語言外層面:用詞簡潔,突出體操隊的“青春”、“活力”及地域特點,符合體操隊參賽要求和隊名規(guī)范。語言各層面的錯誤或不當每次扣5分,未考慮到語言外因素扣10分。例如,“brandish the youth,infinite the vigor”未考慮語境扣10分,有明顯的語法錯誤扣5分,用詞不當扣5分,而與此對比,“dancing youth,infinite vitality”用詞尚可,語法正確,考慮到了原文的語義和對稱結構,但未考慮語境要求扣10分。
(4)反思報告數(shù)據(jù):學生撰寫翻譯反思報告,總結翻譯經驗和策略。
4.2.2 數(shù)據(jù)標注
對有聲思維數(shù)據(jù)進行標注,考察學生識別問題的過程,以及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使用外部資源的情況。部分標注符號如下:
表2 學生識別的翻譯問題類型及其標注
4.3.1 翻譯問題識別
為考察學生所識別的問題類型與其翻譯表現(xiàn)之間的關系,筆者統(tǒng)計了每個學生識別的問題類型,并列出了譯文初稿的評分,如下表3:
表3 學生對問題的識別情況
學生識別的問題類型有語言問題和語言外問題兩種,對語言問題的關注情況為:不明確的有3人,關注T1的有10人,T2的6人,T3的4人,T4的2人,C3的5人;語言外問題的關注情況為:未關注的有6人,關注T4的有2人,T5的7人,T6的有1人。
對于語言問題,學生關注點主要是理解問題,包括原文詞語的詞性、意義、搭配、語法,也有表達問題,包括對應詞的意義、同義詞辨析、譯文表達是否合適、修辭和整體上的語法關系。但也有3位同學在尚未確定語言問題的情況下,直接查詢軟件獲取翻譯結果。而對于語言外問題,學生的關注點則主要是譯文的使用場合、要求和目的,但也有6位同學(40%)沒有明確表達語言外問題。因此,從學生的關注點看,第一是譯文對應詞,第二為譯文使用語境,第三是譯文搭配,第四是原文的語法結構,最后是譯文的語法、修辭和翻譯技巧。
從問題類型與翻譯表現(xiàn)關系來看,分數(shù)較低的學生對問題的識別度較低,對語言內外問題不明確的比率較高;而分數(shù)較高的同學對語言問題的敏感度較強,問題關注點不僅有原文,還有譯文,對語言外問題的敏感度較強。
可見,在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生所識別的翻譯問題主要是語言問題。雖有不少同學能認識到語言外因素對翻譯的要求,但無法突破語言翻譯的習慣,更難以把語言翻譯與譯文語境的要求真正結合起來。
4.3.2 外部資源的使用情況
在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使用外部資源,整個過程采用有聲思維法進行錄音。然后對學生使用外部資源的過程進行描述和歸類(由于篇幅所限,外部資源的使用過程見附件),標注其依賴度(采用五級量表:強5、較強4、一般3、較弱2、弱 1),如下:
表4 學生外部資源的使用情況
由上表可見,學生翻譯均使用了在線詞典和網頁搜索等資源,使用頻率較高的有:在線詞典(12人),網頁搜索(8人),在線翻譯(6人)。對于外部資源的依賴度,3人依賴度強,6人較強,3人一般,2人較弱,1人弱??傮w來看,多數(shù)同學對外部資源的依賴度較高(9人,占60%),只有3人依賴度較弱或弱(20%)。從表4亦可見,與成績較高的學生相比,似乎成績較低(82分及其以下)的學生對外部資源的依賴度更強。
進而,使用Excel對翻譯成績和外部資源依賴度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結果如下:
圖1 翻譯質量與詞典依賴度的關系
圖1顯示,學生成績與外部資源依賴度的R平方值為0.1983,當0<|r|<1時,表示兩變量存在一定程度的線性相關,但是R的平方值較小,說明兩組變量直接的相關性較小??芍瑢W生的翻譯成績與外部資源依賴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相關性較小。
4.3.3 自主判斷能力
學生TAPs數(shù)據(jù)中自主判斷的關注點有四種:1詞語;2詞組搭配;3語法;4語境。按關注點數(shù)目把自主判斷強度依次分為低、中、高三個等級:只關注一個點為低(-1),兩個點為中(0),三個點以上為高(1),得出表 5:
表5 譯文成績與自主判斷的相關性
82 82 83 82 83 83 83 83 84 85 85 85 90 12 2/4 1/4 1 1/2 44 3/4 2/4 1/3 1/3/4 1/3/4低低中中低中低低中中中高高
用Excel對學生的翻譯分數(shù)和自主判斷強度兩組數(shù)據(jù)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R平方值為0.5844,0.4≤|r|<0.7為顯著性相關,說明翻譯成績與學生的自主判斷能力顯著相關。
圖2 翻譯質量與自主判斷強度的相關性
很明顯,學生的翻譯成績與其自主判斷能力有很大關系。自主判斷能力強,有助于學生對外部資源提供的譯文進行積極評估,形成正確判斷。而缺乏自主判斷能力,則容易產生對外部資源的依賴性,降低譯文質量。
4.3.4 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第二環(huán)節(jié)是小組合作,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語境因素,把握語境要求。通過一個小時的合作,各小組譯文與第一次譯文(見附件表5)相比有了顯著變化。
五個小組譯文如下:YOVNG,與young同音,是“Youth of Vigorous Shan Dong”的縮寫,突出了原文的“青春”概念,既體現(xiàn)了團隊所屬,又表達了團隊特點;Shantung Shining第一個詞是山東的英譯,且有“盛名”之意,加上Shining產生了頭韻和尾韻效果;Gymbonnie是gynmastics與bonnie的混合,突顯“漂亮”特征,較響亮;而Nicole則取希臘意義“勝利的人們”,也是外國人對中國娃娃的稱呼;VVi-Fi則是 Victory、Vitality、Fight的組合,表現(xiàn)體操隊“勝利”“活力”“奮斗”的特點,表現(xiàn)了“活力無限”,彰顯比賽目的,并凸顯了體操隊的奮斗意志,且該組合與人們耳熟能詳?shù)腤iFi讀音相似,簡單易記。通過集體投票,多數(shù)認為VVi-Fi最適合用作體操隊譯名,其次為YOVNG、Shantung Shining、Gymbonnie和 Nicole。
小組合作同時生成了翻譯產品,根據(jù)語境要求,譯名很可能印制在衣服上,為了觀察翻譯效果,小組設計了帶有譯名的T恤衫,如圖所示:
圖3 學生翻譯產品創(chuàng)意圖
小組合作產出的譯文富有創(chuàng)意,能夠滿足體操隊參加國際大賽的需要。而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越過了語言翻譯的界限,學會了如何在翻譯過程中進行批判、創(chuàng)造和協(xié)商,對翻譯的交際本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3.5 翻譯實踐反思
學生對同伴譯文進行評價,同時對翻譯過程進行反思。學生能夠從以下角度評價和反思翻譯問題:語言問題有譯文搭配、語法錯誤、結構不對稱、表意含糊、語義脫離、用詞不當、原文意義缺失等,而語言外問題包括語境的長度限制、隊名要求、體操隊特征、語用效果等。反思實例如下:
評價實例(1):整體上,所有的譯文都過長,有的含有破折號、&、the等不必要的成分,印在隊服上不夠簡練與合適。
評價實例(2):翻譯都停留于文本的意思;隊名應該簡潔;應該參考國外的參賽隊名。找一兩個詞能表達內涵的即可。如:Final Five
由以上兩個反思實例來看,經過同伴評估和小組討論,實例(1)更清晰地認識到了體操隊名翻譯的交際特征,即簡潔。實例(2)意識到翻譯不能僅停留在從 ST(source text)到 TT(target text)的意義轉換層面,而更應關注譯文如何實現(xiàn)交際功能的問題,并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查詢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通過對PBL翻譯教學案例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了PBL教學過程中的問題:(1)在問題識別方面,學生對語言問題關注較多,對語言外問題關注較少;高水平學生對語言外問題的敏感度比較強,并能結合語言問題形成較為復雜的問題模式;(2)學生多數(shù)對外部資源的依賴度較高,翻譯成績與其對外部資源的依賴度存在一定相關性;(3)翻譯質量與學生的自主判斷能力呈現(xiàn)顯著相關性;(4)小組合作能讓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產出高質量產品;(5)通過同伴評價和反思,學生可增強翻譯問題意識,想出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發(fā)現(xiàn)的這些問題對PBL翻譯教學具有重要啟示。
首先,PBL翻譯教學要選取真實而復雜的問題。本案例使用的是真實問題,來自真實的生活需求,代表了功能類文本的翻譯。案例所用的材料具有中國特色,在國際化語境下,如何把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品翻譯成符合國際需求的產品,是一個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該問題沒有唯一的答案,屬于PBL所要求的弱構問題(ill-structured problem),有助于驅動學生的深度學習,形成一定的解決類似問題的策略和方案。
其次,教師應對學生使用外部資源的過程進行指導。案例顯示,學生對外部資源的依賴性較強。對此,教師要積極指導學生有效使用外部資源:一方面,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翻譯策略,減少對外部資源的依賴性;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信息查詢的方向和方法,引導學生關注目的語規(guī)范。
最后,教師在PBL翻譯教學的整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發(fā)揮“腳手架”的作用。在問題識別階段,教師需要提示學生抓住關鍵問題,利用有效的語境信息,把語境要求同譯文規(guī)范結合起來;在使用外部資源時,教師要提醒學生不能過度依賴詞典譯文和在線翻譯,而要提升自主判斷能力;教師應鼓勵小組合作,讓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產出合格的翻譯產品;教師須指導學生進行反思和同伴評估,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形成解決翻譯問題的策略。
在PBL教育理念指導下,筆者開展了翻譯教學實踐,并收集了相關的教學數(shù)據(jù)。通過對教學數(shù)據(jù)的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問題識別方面存在一定困難,需要教師積極引導,讓學生走出語言翻譯的圈子,掌握語境要求,并與語言翻譯結合起來。而在資源使用上,學生對外部資源的依賴度較高,外部資源雖可拓展學生學習的知識面,但要掌握使用方法才能提升使用效果。此外,案例分析顯示學生的自主判斷能力較低,與其譯文成績呈正比關系。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判斷能力是教師必須要思考的問題,也是PBL翻譯教學實踐需要解決的問題。實踐證明,鼓勵小組合作有利于學生發(fā)展自主判斷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翻譯的效果和質量。
注釋:
1 在中國知網搜索“PBL”,共有25820條結果,可視化分析顯示PBL主要應用于醫(yī)學教育領域。進一步搜索“PBL”與“翻譯教學”,只有26條文獻記錄,閱讀文獻發(fā)現(xiàn),PBL縮寫代表兩個不同的教學法:基于項目或項目驅動的學習法(Project-based learning)和問題為本的學習法。大多數(shù)文獻探討在翻譯教學中使用“項目驅動”的學習法,只有十篇與“問題為本的學習”翻譯教學法有關。(檢索日期:2018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