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結核科 (遼寧 葫蘆島 125000)
內容提要: 目的:探討胸部CT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OPD)臨床診斷中的價值。方法:選擇2016年8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COPD患者,依照胸CT掃描檢測的肺動脈與主動脈(PA:S)比值分組,PA:A比值≤1者為甲組(35例),PA:A比值>1者為乙組(25例),分析兩組病例資料,分別記錄兩組患者入院時、出院時及出院隨訪12個月后肺功能、6min步行距離(6MWT)、血常規(guī)、血CRP及NT-proBNP水平,隨訪12個月中的死亡病例數(shù)。結果:入院時,乙組患者肺動脈收縮壓(PASP)、NT-proBNP水平均高于甲組(P<0.05),出院12個月時,乙組NT-proBNP、PASP高于甲組,F(xiàn)EV1%、6MWT低于同期甲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隨訪期間,兩組患者血WBC、血hs-CRP水平皆不顯著(P>0.05)。在病死率指標的比較上,乙組為16.0%,更高于甲組的5.7%(P<0.05)。結論:針對COPD患者,采用胸部CT檢測PA:A比值,能為其預后判斷提供更可靠依據(jù)。
COPD為臨床上一類發(fā)病率較高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全球每年新增死亡病例高達100萬,及時診斷、早期治療是改善COPD患者預后的關鍵,近些年,影像學技術在COPD臨床診斷中起到的作用逐漸被臨床醫(yī)生所認識,有研究證實[1],借用胸部CT掃查測定PA:A比值>1能為COPD相關肺動脈高壓臨床診斷、預后評估提供重要憑據(jù)。本次研究采集60例COPD患者資料,評估胸部CT掃描檢測PA:A比值,分析該項影像學技術在COPD臨床中表現(xiàn)出的效能,具體如下。
納入本次研究的60例COPD患者收治時間均為2016年8月~2018年5月,其中包括男39例,女21例;年齡49~79歲,平均(63.8±5.6)歲;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中相關標準,且經(jīng)臨床檢查得以確診,排除標準如下:(1)年齡<40歲;(2)心、肝、腎功能嚴重缺陷;(3)不能配合完成肺功能檢查;(4)合并精神病家族史者;(5)肺動脈高壓者等。本次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與。
選用GE 128層VCT掃描機對入選患者行胸部掃描,掃描范疇由肺尖到隔頂,掃描參數(shù)120kV,自動110~280mAs,螺距0.9,視野(FOV)320mm×320mm,矩陣512×512,層厚為0.625mm,圖像重建層厚2mm、一些增強病例同常規(guī)檢查參數(shù),采用GE4.3版本工作站予以測量。由于肺動脈檢測相對直接,故而本次研究中并區(qū)分平掃與增強掃描。于胸部縱隔窗肺動脈分叉層面分別檢測肺動脈(PA)與主動脈(A)直徑,繼而計算其比值。
依照胸部CT掃描檢測到的PA:A比值,將入組患者分為如下兩組:甲組(n=35)男22例,女13例,年齡50~79歲;乙組(n=25)男17例,女8例,年齡47~77歲。兩組患者以上基本資料經(jīng)比較分析,差異皆不明顯(P>0.05)。入選患者一經(jīng)確診后,均予以吸氧、抗感染、解痙、化痰、營養(yǎng)支持等常規(guī)治療。采集患者的入院資料,檢測肺功能(PASP、FEV1%)、6MWT,抽取肘靜脈血檢測血常規(guī)、血CRP及NT-proBNP水平,分別記錄兩組患者入院時、出院時及出院12個月時以上指標檢測結果,末次隨訪時各組病例的病死情況。
入院時,乙組PASP、NT-proBNP水平均高于甲組(P<0.05),而兩組患者血WBC、血hs-CRP、FEV1%、6MWT指標差異皆不顯著(P>0.05);出院隨訪12個月時,乙組NT-proBNP、PASP高于甲組,F(xiàn)EV1%、6MWT低于同期甲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血WBC、血hs-CRP水平皆不顯著(P>0.05)。
在出院后12個月的隨訪觀察中,甲、乙組病死病例分別有2例、6例,病死率依次為5.7%、16.0%,甲組患者病死率更低于乙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現(xiàn)已有研究指出[3],胸部CT是評估肺部疾病及COPD相關肺血管疾病的一項具有較高價值的工具,借用CT能發(fā)現(xiàn)COPD患者微小血管的改變,這些異常情況對疾病診治具有很大臨床意義。在臨床實踐中,可以采用胸部CT去評估中央脈管系統(tǒng)狀況,于左右肺動脈分叉位置檢測肺動脈主干直徑。在同一CT圖像上檢測出升主動脈對應的直徑,其還能測算出算肺動脈(PA)與主動脈(A)比值。
在本次研究中,入院時,兩組患者血WBC、血hs-CRP、FEV1%、6MWT指標差異均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進行為期12個月的隨訪觀察,發(fā)現(xiàn)兩組乙組NT-proBNP、PASP高于甲組,F(xiàn)EV1%、6MWT低于同期甲組(P<0.05);兩組血WBC、血hs-CRP水平皆不顯著(P>0.05)。以上統(tǒng)計結果表明:在隨訪期間,乙組患者NT-proBNP、PASP升高幅度大于甲組,F(xiàn)EV1%、6MWT明顯小于甲組,提示PA:A比值>1者在隨訪期間逐漸出現(xiàn)體力減退、肺功能下降情況,癥狀體征有加重趨勢,出現(xiàn)了缺氧、CO2潴留等不良表現(xiàn),促進肺動脈高壓的形成過程,本次研究結果和國內部分文獻報道較為相似[4,5]。
綜上所述,對COPD患者采用胸部CT檢測PA:A比值,能為其預后判斷提供更可靠依據(jù)。但本次研究存在納入樣本數(shù)目較少、隨訪時間較短的不足,這是后續(xù)研究中應重點完善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