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護理干預在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到我院急診科治療的2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分別給予不同的護理方式。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方案,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以兩組患者護理過程中的護理缺陷率和投訴率、以及護理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為觀察指標。結果:兩組的結果有較大差異,觀察組的護理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護理缺陷率為9%和投訴率為11%,明顯高于觀察組護理缺陷率2%,投訴率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98%明顯高于對照組7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護理干預應用于急診科的護理風險管理,對緩解患者的病情有較大幫助,采用護理干預后,急診科的治療風險也隨之變低,護理的質量也得到了提高,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護理干預;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0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3--01
急診科因為其收治的患者不同于其他科室,所以一直以較為特殊的科室存在,急診科的患者會因為科室的高風險而影響病情診治和恢復,所以,醫(yī)院科室要采取相關措施降低急診科的風險,維護患者身體健康,避免患者受到任何損害,對于醫(yī)院高風險造成的損害,醫(yī)院科室的日常運行也會受到影響,因為損害會提高患者的投訴率。而護理干預在急診科護理風險的管理,能有效降低風險,從而降低患者的投訴率,提高患者滿意度。護理干預的概念是,基于護理診斷的指導、在一定科學理論的支撐下依據提前預定的干預方法從事的一系列護理活動?;颊叩母深A類型要根據病人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排序,護理干預措施也需要護士結合護理診斷的結果、病人自身的恢復能力、護理研究成果來確定;干預措施可幫助患者實現其預防并發(fā)癥和促進、維持或恢復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既定目標;干預措施包括康復環(huán)境創(chuàng)建、執(zhí)行病人、家庭教育、家庭康復護理技術顧問,患者心理支持、咨詢、并介紹了病人的其他成員復蘇,處方的應用和管理,加強教學的其他康復醫(yī)院康復活動,保持康復活動的連續(xù)性,隨訪等[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到我院急診科治療的2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其中對照組男47例,女53例,最低年齡18歲,最高年齡87歲,平均年齡(46.5±1.3)歲;觀察組男49例,女51例,最低年齡23歲,最高年齡80歲,平均年齡(48.1±1.1)歲。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發(fā)現沒有明顯差異,因此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分別給予對照組和觀察組不同的護理方式,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的護理方案,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再給予護理干預,觀察組護理干預的具體內容如下:(1)形成良好的急救意識:臨床護士在急診科應樹立完善的急救意識,并保持良好的服務態(tài)度,做到不忽視急救意識在護理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思維敏捷在實際的護理操作過程中也非常重要,動作必須穩(wěn)定,準確,快速,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同時給有效的判斷,預測病人的護理干預,使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顯著降低,使病人的死亡率顯著降低[2]。(2)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醫(yī)院可以組織更多的疾病基本知識宣講,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向患者介紹疾病基本情況,消除患者的疑慮,并經常與患者溝通交流,增加醫(yī)患之間的信任和合作,積極了解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實際的心理變化,存在焦慮、恐懼、抑郁等類似心理變化的患者給予必要的特殊的指導,心理干預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理焦慮,對病情的緩解有很大幫助。(3)落實護理工作:經過治療,病人需要轉到普通病房。在這一時期,護理干預非常重要。患者應與相關部門聯系,同時向本部門說明病情及需要準備的物品。此外,臨床醫(yī)務人員在轉移患者時應特別注意各管道的連接,有效固定引流導管,保證治療設備的正常運行,并準備治療藥物[3]。(4)營造良好的住院氛圍:這包括定期清潔打掃病房,維護潔凈清新的醫(yī)院環(huán)境,減少噪音干擾,調節(jié)環(huán)境溫濕度,保持舒適水平。光線的影響也不能忽略,可以適當調整窗簾,以得到良好的睡眠環(huán)境,提高睡眠質量。護理人員應請建議同病床的病人晚上起床時減少噪音,輕拿輕放,以免打擾其他病人休息[4]。
1.3 觀察指標
以兩組患者護理過程中的護理缺陷率和投訴率、以及護理效果和護理滿意度為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的差異。護理滿意度分為三個等級來評估,即不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實驗數據采用SPSS23.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缺陷率和投訴率對比
觀察組的護理缺陷率為2%,明顯低于對照組9%;且投訴率1%也更低于對照組1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相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觀察比較以上的結果,發(fā)現將護理干預應用于急診科的護理風險管理后,能有效降低護理缺陷率和患者投訴率,提高護理滿意度,提高治療的療效,因此,護理干預的應用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付玉鵬,傘春雨.護理干預措施在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探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60):338.
王文英,閆曉梅.護理干預措施在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28):249-250.
趙翠梅.護理干預在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當代醫(yī)學,2018,v.24;No.495(16):62-64.
楊華.優(yōu)質護理服務在急診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6(1):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