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翔
(江蘇安全技術職業(yè)學院,江蘇 徐州 221011)
學生在學習汽車維修課程時,多數(shù)院校均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理論知識,但卻忽略了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導致學生一旦離開書本參與實踐課程就會顯得手足無措,甚至連最基本的汽車構成也不了解。如果不及時進行有效改進,就會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會使學生無法有效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調查分析可知,當前許多4S店或汽修廠在招聘時都會選擇一些有經驗的從業(yè)人員,而且對于剛畢業(yè)的大學生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大學生大多都缺乏實踐經驗,無法有效應對工作中突發(fā)的汽車故障,無法勝任自己的本職工作。
近年來,汽車制造領域開始積極應用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使汽車維修變得更為簡單化、人性化。汽車維修人才不僅需要具備突出的汽車維修技術,還需要具備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解決汽車維修中存在的問題。現(xiàn)階段,新課改在不斷深入,如果在汽車維修教學中仍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則無法有效滿足汽修行業(yè)對人才的需求。在汽車維修過程中,要求維修人員對汽車的內部結構以及電氣設備等基礎知識有充分的了解,還要充分掌握汽修設備以及診斷儀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夠針對汽修中的某個項目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維修。項目教學法注重目標性培養(yǎng),在職業(yè)院校汽修專業(yè)教學中應用較多,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項目教學法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促進意義[1]。
在傳統(tǒng)汽車維修教學中,教師對理論知識更為注重,沒有重視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也沒有將實踐與理論有效結合起來,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在教學過程中,因理論知識較為抽象,許多學生無法有效理解,故而導致在后期的實踐環(huán)節(jié)無法完成維修任務。如果理論知識無法付諸實踐,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就會降低。
現(xiàn)階段,我國汽車維修教學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會直接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氛圍也較為死板。而且傳統(tǒng)教學方式會直接影響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會降低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受到影響。
教學項目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而且還會受到他人客觀評價以及個人主觀感知的影響,會導致教師無法客觀的對項目成績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評價,會使學生產生自負、消極等不良心理[2]。
在開展項目教學法前需要對市場做好全面調研,這也是職業(yè)院校汽車維修專業(yè)有效開展項目教學的前提條件以及重要手段。只有對汽車市場的未來發(fā)展方向以及實際需求有著充分且全面的理解,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汽車維修專業(yè)的教學工作[3]。
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需要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制訂出的教學任務更具有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意識到基礎知識需要服務于技能訓練,這也是教學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則。此外,教師所制訂的教學任務需要具備科學性以及前瞻性,要充分利用企業(yè)所擁有的一些新技術、新工藝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例如,檢修汽車啟動系統(tǒng)課程的教學需要利用12個課時完成,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將教學目標制訂好,第一,要讓學生知曉汽車啟動系統(tǒng)的構成部分、電路組成、工作原理,使學生能夠初步了解汽車的結構。第二,需要學生對起動機的結構進行充分了解。第三,檢測起動機。第四,要求學生能夠對汽車相應部位進行維修。第五,要求學生能夠利用資料對起動機的相關故障進行分析并解決。利用項目教學計劃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4]。
在制訂項目教學計劃時,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并選定組長對各小組進行管理。教師需要給每個小組布置任務,組長需要與組員共同完成任務并幫助組員一起查閱資料[5],同時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在實施教學計劃的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并對項目教學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在汽車維修專業(yè)教學中最為關鍵且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制訂項目教學計劃,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項目教學計劃開展教學工作,并嚴格執(zhí)行教學步驟及程序。在學生進行自主實踐前,教師需要對學生給予正確的示范,在觀看過程中,要求學生對項目工作的基礎程序有一個初步了解,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實施項目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一個充分了解,從而有效了解個體差異性,并針對學生的差異性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
在汽車維修專業(yè)項目教學法結束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作出科學有效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需要從兩方面入手,即學生角度以及教師自身角度。第一,在項目教學法完成后,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督促其完成自我評價。在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其能夠學會自我表達,并將在學習過程中總結的經驗以及學習后的收獲分享給其他同學。利用此種自我總結方法,學生就能夠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有一個充分認知,有利于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第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評價和總結工作。在此過程中,小組組長需要擔任發(fā)言人,要對在本次項目教學法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分享,并做最終的匯報及總結工作。項目教學法實施后,小組成員之間也需要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要說出自己的感受,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有效的改正方法。最后,在小組成員及組長發(fā)言完畢后,教師需要針對其中的重點問題以及難點問題做最后的總結性評價,指出各小組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典型問題以及小組成員表現(xiàn)優(yōu)異之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