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健
(廣州城建職業(yè)學院 人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900)
信仰迷失是指大學生在信仰形成階段,在信仰選擇方面產生彷徨和選擇性困惑的現(xiàn)象。信仰迷失給大學生帶來的不良后果是思想和行為活動沒有寄托感和歸屬感,常常處于無目標無節(jié)奏的狀態(tài)。
從總體上看,我國大多數大學生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是積極認可的,但也有一部分大學生在信仰方面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為在樹立信仰時選擇上的迷茫和彷徨。表現(xiàn)為對未來沒有美好的憧憬、學習上沒有動力、止步不前以及行為失范等。具體表現(xiàn)為:
宗教信仰是指特定群體對宗教的神圣對象(教義和教規(guī))從普遍認可到堅定不移的信奉,表現(xiàn)于人們日常的行為規(guī)范上以及特定的宗教儀式和宗教活動中。宗教信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詮釋人生的意義,為人們追求生活目標提供信仰的根基和支撐點。這種根基和支撐表達了人們對生命終極關懷的渴望。當部分大學生在精神生活匱乏,面對現(xiàn)實生活困境感到迷茫和苦悶而又無法以積極的心態(tài)應對時,他們會在宗教宣傳的誘導下沉寂于宗教之中,希望在宗教信仰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世俗信仰是相對于宗教信仰而言的,它是對世俗生活各種價值觀的崇拜和信奉。世俗信仰包括金錢至上信仰、個人主義信仰、唯技術論信仰和封建迷信等。迷信金錢萬能的大學生會輕蔑信仰,認為信仰是過時無用的理論。個人主義信仰會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扭曲,缺乏與他人及社會的溝通和相容。所以世俗的信仰會使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與社會的整體發(fā)展相脫節(jié),導致大學生在多元的世俗信仰中迷失自我。
從國際形勢看,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帶來世界格局的巨大變革,西方理論家、政治家大肆宣揚“歷史完結論”“共產主義破產論”,宣傳西方的普世價值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導致各種思想意識發(fā)展和涌現(xiàn)。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fā)展,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和交流日益擴展,大量的西方思想和價值觀涌入國內,與國內主流的價值觀和信仰摩擦碰撞,引起人們思想的巨大動蕩和轉變,在部分大學生中出現(xiàn)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的現(xiàn)象。
從國內形勢看,改革開放以后,由于我們把經濟建設放在國家發(fā)展的首要位置,在某種程度上淡化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使其流于形式,教育手段過于單一和陳舊,教育理念陳舊老套,從某種程度上忽視了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和社會發(fā)展要求。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解不深入,產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現(xiàn)實沖突的心理矛盾;部分大學生雖然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但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仍不夠堅定。
信仰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范疇,所以任何信仰都會反映那個時代的現(xiàn)實生活。當代大學生產生信仰問題的原因也應該從大的時代背景和現(xiàn)實生活去尋找。
信仰以某種標準可劃分為主流信仰和非主流信仰。目前我國的主流信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共產主義信仰。相對于主流信仰而言,非主流信仰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宗教信仰和個人主義信仰、拜金主義信仰等世俗信仰,還有民間的封建迷信以及網絡上的自由主義信仰、唯科技信仰,這些都屬于非主流信仰的范疇。相對于主流信仰,多元化的非主流信仰對大學生正確信仰的樹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我國正處在經濟和體制轉型期,社會由原來的穩(wěn)定時期轉入劇烈變革的時期,因此人們在面對自身與現(xiàn)實矛盾時會不由自主地產生畏懼感。于是,人們往往會從宗教信仰和其他信仰中尋求心理的慰藉。同時隨著高等教育逐漸普及化,部分大學生畢業(yè)后無法快速適應社會和工作帶來的壓力,心理會產生挫敗感,缺乏積極心理去應對現(xiàn)實困惑的大學生會渴望超能力幫助自己。這時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承載的多種信仰和價值觀就會乘虛而入侵害大學生的思想。
2.2.1 市場經濟誘發(fā)個人主義信仰
市場經濟是講究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是講究追求個人利益的,這易滋生個人主義思想,影響人們正確信仰的樹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行為越來越迎合市場經濟的導向,開始以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作為行動的準則,并按照市場規(guī)則來要求自己。這種個人意識的增強容易產生個人主義思想,人們不再關注“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觀念,這些觀念越來越疏遠人們的思想,而自我價值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甚至為一己私欲不惜損害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大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的誘導下極易產生個人主義思想而不能自拔。
2.2.2 市場經濟導致拜金主義思想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過,商品經濟時代是“人對物依賴”的時代。市場經濟的根本活動原則是將利潤最大化。人們的活動是以追求最大利益為目標的。財富的獲得和積累讓人們誤以為現(xiàn)實的物質生活和物質享受才是值得人類去追求的東西,崇高信仰只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毫無緊要的東西。更何況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處于探索和初級階段,市場經濟體制發(fā)展還不完善,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都是處于集體無意識狀態(tài)。所以面對市場經濟對商品、貨幣和資本的無限崇拜,大學生無法正確地權衡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利弊,從而陷入拜金主義思潮中。
2.3.1 大學生思想活躍且具有不穩(wěn)定性
信仰是對特定客體的虔誠的信奉,其本身是具有穩(wěn)定性的。而由于大學生處于特殊的心理階段,其信仰的樹立具有不穩(wěn)定性。大學生的平均年齡一般在20歲左右,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社會環(huán)境和校園人文環(huán)境對他們信仰的形成影響很大,所以他們的思想具有不成熟性和易變性的特點。雖然當代大學生都是在家長和學校的呵護下從書香中走出來的一代,但是在通訊科技日益發(fā)達的今天,信仰主體和外界思想強烈碰撞的情況是無法避免的,所以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的信仰具有巨大的波動性。
2.3.2 大學生認知能力具有不成熟性
改革開放以后,西方各種社會思潮源源不斷地涌入,以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在當代大學生面前。而大學生又是一個思想極易推陳出新且思維方式不成熟的群體,當部分大學生在信仰迷失的狀態(tài)下,他們往往會對某些貌似符合個人經驗的世俗價值取向信奉不已。對無限發(fā)展的科技崇拜會使部分大學生產生對信仰的輕視乃至無視;而對封建迷信的信仰會使大學生與現(xiàn)實的理性的價值觀念相脫節(jié);對經濟實用的信仰又會使大學生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社會因不能夠及時滿足個人的需求導致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不平衡性發(fā)展。這些崇拜和信仰大部分是從功利或者從眾的心理出發(fā),以行為化的語言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事實上他們一般對所崇拜的對象并沒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只是處于一種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朦朧狀態(tài)。正是這種認知上的不成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大學生信仰迷失。
2.4.1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繁多
目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國防安全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道德法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等10多項,這些教育分別在大、中、小學不同階段進行;加之這些教育內容由于受到過去“左”的思想影響,內容過于強調政治功能,內容設計過于理想化,太不適應素質教育要求,脫離了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很難引導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
2.4.2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單一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種指導人們去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是一種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思考自然和社會的理論,是一種能夠在人類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情況下,幫助人們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工具。而過去在極“左”思想的影響下,高校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沒有從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理論本質出發(fā)全面地為大學生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而是教條地將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灌輸給學生,教育方式過于單一。這種做法既沒有尊重馬克思主義原有的價值導向,也忽視了大學生的發(fā)展需要,使大學生不能堅定地樹立馬克思主主義信仰。
通過對現(xiàn)代大學生信仰狀況的分析,考慮到現(xiàn)代大學生所處的具體社會環(huán)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和價值觀。
在整個人類的發(fā)展史上,不同歷史階段的人們必定會處于不同的歷史條件、社會環(huán)境和意識形態(tài)下成長。因此,應該積極把握人們所處的特定的實際生存環(huán)境這個客觀存在,在不與現(xiàn)實社會生活相沖突的情況下,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價值觀,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國家榮辱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會責任感;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自我品性修養(yǎng)等。所以,大學生在樹立思想信仰時,多接觸和了解一些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而且可以使身處文化多元化的市場經濟中的自我在選擇樹立時有信仰親合感和認同感。
人的信仰是后天培養(yǎng)的,是人的社會屬性在意識領域的具體表現(xiàn),是通過在改造自然和社會,解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矛盾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只是一種輔助性引導,充分調動教育主體的自覺能動性才是信仰教育的主導因素。所以要想達到信仰教育的最終目標,解決部分大學生信仰迷失問題,應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著手。
3.2.1 營造良好的校園風氣
校風是一個高校獨有的氣質和性格。好比一個人的品格,一旦形成將會對一個高校的未來發(fā)展產生戰(zhàn)略性的指導作用。營造一個有著積極開放的學術氛圍的校風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對大學生信仰的建立有著不可替代的隱性作用。
3.2.2 大學教師言傳身教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大學之大,不在于規(guī)模有多大,而在于大學里有大師。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尤其是教師的信仰和價值觀會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起到示范的作用。所以教師在答疑解惑的過程中,也應該體現(xiàn)出其特有的優(yōu)秀品德和節(jié)操,使學生耳濡目染得到道德和文化的熏陶,培養(yǎng)正確的信仰。
3.2.3 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考試態(tài)度
學習是大學生的首要任務,而考試只是檢測學習成果的一種手段,如果把學習看成是一種壓力,把考試看成是一種實現(xiàn)某種私人目的的手段,那么大學生的學習能力不但不會得到鍛煉和提高,而且各種不良的考試風氣和應試心理將會應運而生,信仰的淪落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樹立正確的考試態(tài)度,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對于大學生堅持正確的信仰有著積極的作用。
3.3.1 利用校園載體,開展信仰教育活動
學校是一個小的社會環(huán)境,也是教育活動得以展開的載體。學校有禮堂、教學樓、圖書閱覽室等設施,可以利用這些載體開展各種形式的有關信仰教育的活動,比如舉辦講座,邀請名人進行演講,開展學術活動,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如廣播、??让浇橐詫W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增強學生信仰教育的可接受性,同時鼓勵并引導這些活動。通過這些有關信仰教育活動,潛移默化地讓大學生更好地接受信仰教育。
3.3.2 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鑒于媒體和制度教育機械化的缺陷和弊端,人際溝通就顯得更加隨和而且具有感召力,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交換彼此對問題的看法,對不同群體的大學生都有一個比較全面而又區(qū)別的思想認識,從而對癥下藥。感情是人類特有的意識體現(xiàn),充分利用情感對人的感召力,讓信仰教育充滿人情味,充滿親切感,才能讓信仰教育達到更好的效果。
大學生雖然身處校園,但也無時無刻接受著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于大學生樹立信仰有直接的輔助作用。
3.4.1 優(yōu)化社會信仰環(huán)境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和精神的辯證關系告訴我們,物質的存在對精神的發(fā)展有決定性作用,信仰教育屬于精神文化范疇,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為其鋪墊基礎。所以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高并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從而為樹立信仰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我國幅員遼闊,地區(qū)發(fā)展極不平衡,國民經濟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整體上還很落后,所以目前我國的主要任務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fā)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為公民的信仰教育建立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樣才能體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才能夠增強大學生對共產主義信仰的堅定性。另外,各級政府要大力發(fā)展社會公共文化事業(yè),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如主題公園、博物館、圖書館等,并利用大眾媒體的力量舉行各種公共文化活動。同時,積極弘揚正能量,宣傳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為大學生信仰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3.4.2 加強反腐倡廉建設
20世紀末期,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遭受挫折使世界的政治格局發(fā)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變化,馬克思主義信仰受到削弱??梢哉f這是導致當代大學生信仰迷失的一個國際因素。而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部分黨員干部貪污腐敗惡意敗壞了社會風氣,這是當代大學生對共產主義產生懷疑的國內因素。所以要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弘揚優(yōu)秀黨員領導干部的先進事跡,發(fā)揮黨員在堅持共產主義信仰方面的模范帶頭作用,為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信仰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總之,信仰是行為指引,是既規(guī)范又激勵人們行動的一種內在驅動力。信仰是融入并指導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個核心要素,也是衡量人的心理成熟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新時代下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環(huán)境,信仰迷失是大學生信仰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所以,要全面系統(tǒng)地分析當代大學生信仰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新特點及其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大學生培養(yǎng)和堅持正確的信仰,發(fā)揮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學科優(yōu)勢并整合社會潛在的教育資源,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信仰教育的校園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使大學生能夠在學好扎實的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從信仰迷失的困境中走出來,樹立正確的信仰,從而促進身心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