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乾
“七點二十了!起床了!老公,你趕緊給兒子穿衣洗漱,飯馬上好!”和每個工作日一樣,周二早晨,曼莉一邊在廚房煮飯,一邊“遠程指揮”著老公。臥室里傳來窸窸窣窣穿衣的聲音,接著廁所響起嘩啦嘩啦的水流聲。突然,兒子哇地大哭起來,外面亂作一團。曼莉急匆匆地關火跑出來?!拔医o兒子擼袖子洗手,咔嚓一聲,是不是胳膊骨折了……”老公像犯了錯的孩子一樣手足無措。曼莉趕緊查看,兒子左手小臂半屈曲著,右手端扶著左臂,一邊哭一邊抗拒:“疼……媽媽別碰……”曼莉顧不上埋怨老公,一邊打電話向單位、幼兒園請假,一邊拿外套、換鞋子。一家三口開車急匆匆趕到醫(yī)院骨科。醫(yī)生檢查后說:“橈骨小頭半脫位,不嚴重,我給接一下。不過,你們以后可別這么‘粗魯了。平時拉著寶寶手走路時也要注意,不然造成習慣性脫臼就不好了。”
年輕的爸媽帶孩子的經(jīng)驗不夠豐富,有時一不小心,就把寶寶的手肘給牽脫位了。這就是創(chuàng)傷骨科常見的“橈骨小頭半脫位”。
這種情況常發(fā)生于1~4歲嬰幼兒,其中2~3歲最為常見,患兒往往有肘部被強力牽拉的病史。比如穿有袖子衣服時大人動作太粗暴,和大人嬉戲玩耍時被拉扯手臂,太調(diào)皮時被大人強行控制;甚至嬰兒學翻身時自己的軀干壓住了一邊手臂而強行翻身,都有可能導致橈骨小頭半脫位。
其實,生活還不能自理的孩子,爸媽給他們穿衣服時動作不夠輕緩,孩子的雙手容易在衣物里掰折;學步期身型不穩(wěn)走路搖晃,甚至已經(jīng)會走路了但由于身材矮小,有些粗心父母和孩子牽手走路時容易忽略身高差和步速的因素,導致牽手時孩子手部被用力往上提,從而導致肘部脫位……這些情況都很容易造成橈骨小頭半脫位。
如果發(fā)生橈骨小頭半脫位,寶寶會因為患肢疼痛又無法用言語表達而哭鬧不休,受傷的肘部會呈半屈曲狀下垂,不能屈肘或上舉,活動受限,一碰就痛。所以,各位爸媽對寶寶發(fā)出的疼痛信號一定要敏感。
由于小孩的骨骼和軟組織發(fā)育未成熟,當它在特定體位受到外力牽引的時候,導致軟組織嵌頓在關節(jié)面,妨礙了橈骨小頭復位,需要進行醫(yī)學干預。在此提醒家長,如果寶寶發(fā)生肘部脫位,千萬不要擅自做主,自行掰正;雖然網(wǎng)上有很多教程,但除非有專業(yè)經(jīng)驗,否則千萬不要自行處理,以免事與愿違,加重寶寶病情。正確的做法是固定寶寶脫位的部位,讓寶寶保持舒適固定的姿勢,避免二次傷害,同時馬上送寶寶去醫(yī)院復位;復位之后,短期內(nèi)要減少胳膊大幅度活動。如果寶寶肘部脫位得不到正確及時的處理,會造成肘部發(fā)育問題,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視。
⒈牽寶寶的時候一定要微微彎腰,不要讓他的手臂伸得太直,減少手臂的拉力,為寶寶提供足夠的意外緩沖保護。
⒉當寶寶在前面跑,父母發(fā)現(xiàn)危險因素想要制止時,不能試圖站在原地用力拉住孩子,應該先跟著小跑幾步,提供足夠緩沖。
⒊牽寶寶行走時遇到障礙物,避免提拉胳膊,最好是連著衣袖一起牽住手腕,起到一定保護作用。
⒋帶孩子玩耍時要避免牽拉雙手懸空身體、旋轉等劇烈拖拽動作。
⒌嬰兒學翻身的時候,要注意觀察保護,防范上臂被壓在軀干下引起脫位受傷。
⒍給嬰幼兒穿衣服的時候,也要避免粗暴拖拽寶寶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