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
摘 要:聲樂教學越來越受重視,成為目前被廣泛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模式中,主要是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只是效仿學習。而認知學習理論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對于聲樂教學有著較好的指導意義。文章主要從認知學習理論的含義入手,闡述認知學習理論與聲樂教學的關系,進而探索認知學習理論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將認知學習理論應用到聲樂教學中以增強實際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認知學習理論;聲樂教學;教學理論
一、認知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進一步探索學習規(guī)律的一種學習方法。在認知理論的影響下,人是學習的主體,主動參與學習,人類獲取信息的過程是包含感知、注意、記憶、理解、問題解決的信息交換過程;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選擇性的。
認知學習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早期認知理論的代表學派——格式塔心理學的頓悟學。認知學習理論的真正形成是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認知學習理論的復雜行為是建立在條件聯(lián)系上的復合反應,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時代的產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所有的心理學研究幾乎都局限在實驗室內。當時對于學習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人和動物的外部行為,對于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的研究較少。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和科技文化的快速發(fā)展,對于人的認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關注人們對于信息的選擇和接受,關注人們對于信息的編碼、存儲、提取和使用。從認知學習理論的科技發(fā)展背景角度來看,認知學習理論是心理學與相關學科交叉滲透的產物。
現(xiàn)代認知學習理論主要是指布魯納的認知發(fā)現(xiàn)說、奧蘇貝爾認知同化說和加涅的累積學習說。布魯納指出學習的過程是一種積極的認知過程,他認為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構造并形成認知結構。學習聲樂也需要經(jīng)過獲得、轉化和評價這三個認知學習過程。認知學習理論,更多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已有的經(jīng)驗作用,重視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并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倡對知識進行發(fā)現(xiàn)學習。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說,主要是指要以已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不斷學習新知識。根據(jù)學生學習的方式可將學習分為接受學習、機械學習。加涅累積學習說把學習過程分為動機階段、了解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作業(yè)階段以及反饋階段。
因此,通過認知學習理論的指導教學,學生可以不斷地進行復雜的大腦內部信息的加工,更好地學習聲樂教學,培養(yǎng)自身的高水平思維能力。
二、認知學習理論與聲樂教學的關系
每個學科都具備不同的教學理論,聲樂教學的理論涉及生理、心理、聲樂、教學等各方面。調查顯示,認知學習理論與聲樂教學實際上并無緊密的聯(lián)系,兩者都是獨立發(fā)展的體系。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認知學習理論可以有效地推動聲樂教學的發(fā)展。
(一)頓悟與聲樂教學的關系
聲樂教學更多地重視實際技能的訓練而相對忽視學生情感、心理方面的特點和變化,這會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認知學習理論當中的頓悟理論對于聲樂教學具有更多的指導性意義。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聲音在開始的時候難以達到教師的教學要求。教師在這個時候就可能會變得著急,學生的心理就會受到影響。學生越緊張,就越達不到教師的預期要求,學習的興趣就會受到直接影響,甚至產生厭學心理。頓悟原理使學生了解到學習是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來積累,在實際的聲樂學習過程中將感知、記憶、思維、想象、頓悟等內容看成一個整體,不急不躁,耐心學習相關知識。簡單的聲樂模仿無法使學生達到真正的頓悟,學生要改掉聲樂學習過程中的不良習慣,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聲樂學習。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頓悟,真正地讓自己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學習聲樂,激發(fā)自身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投入到聲樂學習中。
(二)建構主義教學與聲樂學習的關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要是關注“學習是什么”與“如何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在原有知識理論的基礎上,主動學習新知識,在特定的知識環(huán)境中,對新舊知識進行加工和構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不是簡單構建新的系統(tǒng)知識,也不是單純地重復他人的知識,而是在對知識進行構建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的新的理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更多地強調學生作為學習主體這一重要地位。而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教師占據(jù)學習的主導地位,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不善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學生也習慣了這種被教師牽著走的學習方式,沒有意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打壓,難以進行有效的聲樂學習,甚至對聲樂學習產生反感的情緒。在建構主義認知理論的指導下,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教師應起到指導和幫助的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使之積極主動地投身于聲樂學習的過程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樣的聲樂訓練和實踐才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聲樂學習的效果。
(三)同化順應與聲樂學習的關系
圖式作為個體認知結構的出發(fā)點,是學生認識事物的基礎。學生的認知過程主要是受同化、順應和圖式三者的影響。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涉及各種龐雜的知識系統(tǒng),學生在接觸新的聲樂知識時,會依據(jù)原有的聲樂知識和學習方法去容納新知識,從而達到一種認知發(fā)展的平衡狀態(tài)。如果依據(jù)原有的知識無法掌握新的聲樂知識,這時學生就需要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而更好地適應新知識以達到一種知識的平衡狀態(tài)。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教學方法的應用,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同化和順應,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元認知策略,加強對自己知識水平的認知,進而加強對自己認知過程的監(jiān)控,進行新知識和舊知識的整合,從而形成新的認知學習體系。
三、認知學習理論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一)對學生進行發(fā)聲技巧和情感表達的共同培養(yǎng)
學生在聲樂學習中的發(fā)聲技巧主要是通過作品中蘊含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咬字、呼吸、共鳴等多種方式組合教學,也是聲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了解作品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內容,運用一定的發(fā)聲技巧配合相應的情感表達將作品的內容表達完整。
在實際的聲樂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過度關注學生的發(fā)聲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學生的情感表達,往往會導致學生的發(fā)聲變得呆板,不靈活,在發(fā)聲的過程中沒有關注情感的投入。有時候,太多的發(fā)聲技巧的運用反而會帶來不好的表演效果。學生的專業(yè)不扎實,情感投入不足,學習效果就不會很好。在聲樂表演過程中,要使學生的發(fā)聲技巧和情感表達有機融合,要明確發(fā)聲技巧只是為聲樂表演服務的工具,而不能將側重點放錯。為了更好地將情感投入到聲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表演之前應該充分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創(chuàng)作作品的初衷,這樣才能更好地體會歌曲的內涵和思想主題,在運用發(fā)聲技巧的同時將情感完全融入進去。
(二)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頓悟的培養(yǎng)
學生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要加深對頓悟理論的理解,知道頓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在此基礎上,掌握相應的聲樂學習方法。
學生具有差異性,有些學生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基礎知識較差,頓悟較慢,無法達到教師的預期效果,這樣教師就可能會顯得特別急躁,給學生帶來緊張感和壓迫感,而這種緊張感和壓迫感會進一步影響學生的聲樂學習。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頓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應該鼓勵學生勤加練習。除此之外,教師對于一些理解難度較大的內容應該放慢講解的速度,有條件的可以進行多次講解,讓學生反復練習,加深學生對聲樂知識的深層次理解。
綜上所述,認知學習理論當中的許多教育理論對于聲樂教學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將認知學習理論應用到聲樂教學當中,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也會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應正確處理頓悟與聲樂教學的關系、建構主義教學與聲樂學習的關系、同化順應與聲音學習的關系,將學生的發(fā)聲技巧與情感表達有機融合,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頓悟的培養(yǎng),從而達到聲樂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更好地促進聲樂教學。
參考文獻:
[1]王海英,尹兆夢,王獻英.多媒體學習理論視閾下插圖對學生認知學習的影響機制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23):46-48.
[2]張展.認知學習理論視角下的高校音樂教學實踐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8(5):14-15.
[3]肖亞男,榮榮.認知學習理論對韓國語教學的幾點啟示[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1):291-292.
作者單位:
鄭州升達經(jīng)貿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