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銘霞
摘? 要:習題是教學中離不開的資源,習題的有效性對教學效果及學生能力培養(yǎng)起著關鍵作用。怎樣的習題才有效?面對大量的習題及資料,如何進行有效整合,又如何進行習題的編寫,是保證物理教學效果的關鍵。
關鍵詞:初中物理;有效習題整合;習題編寫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5-199-02
在物理教學中,習題是常用的教學資源。一道好的習題,應具有導向功能,要能檢測與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思維。在傳統(tǒng)的處理上,很多教師會搜羅大量的習題,不加篩選或者只是進行粗略的選題后印發(fā)給學生做。由于教師選題的目的性不明確,學生往往是完成了大量的習題,卻沒有真正掌握或鞏固知識點,物理思維方法也得不到提高。由于教師在選題過程中沒有對習題進行整合,會導致教師總感覺有做不完的題目,而學生則陷入“題海”但又收效不大,甚至會導致學生對學習的厭惡情緒。約翰·杜威在《我們怎樣思考·經驗與教育》中說道:“實踐、練習的意義包含著力量的獲得,但是,它們不是采取沒有意義的鍛煉的形式,而是采取藝術練習形式。它們是達到所期望結果的活動的一部分,而不是單純重復一種活動?!币獙⒕毩曌兂捎幸饬x的鍛煉,首先要整合或編寫出有效習題。
習題是為教學服務的,有效習題要尋求以最少的時間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于教師而言,習題是檢測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依據,也是學生鞏固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可視化依據。為此教師要有目的地精選習題,進行有效的整合,或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重新科學合理地編寫習題。習題的整合與編寫是否有效,不能脫離教學實際而談,本文就有效習題的整合與編寫,談談個人的一些做法。
一、如何進行習題的有效整合
在使用習題的過程中,不能盲目選了題就用,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思考如何改編才更能體現(xiàn)解決問題的思路,思考怎樣通過習題的設計有效地引領學生抓住本質去解決問題。下面以《壓強》中考復習為例,談談如何進行習題整合。
1.依據課標要求,細化知識目標
《課程標準》是課堂教學的依據,習題是為教學服務的,習題的整合就要依據《課標》要求進行?!墩n標》注重對學科某一學段學生應達到的標準的總體描述。如《壓強》這一內容,課標在知識內容上的相關要求如下:
2.2.7 通過實驗,理解壓強。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例5 估測自己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
2.2.8 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知道大氣壓強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了解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例6 了解飛機的升力是怎樣產生的。
要進行習題整合,需要將這些要求細化成具體的知識目標,如:
(1)壓強公式p = F/S的應用,日常生活中如何增大/減小壓強(會分析)
(2)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及p=ρgh的運用
(3)大氣壓的測量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4)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有了具體的知識目標,就給如何選題與整合習題指明了方向。
2.根據知識目標,進行習題整合
根據具體的知識目標,《壓強》復習可以安排兩課時進行,習題的選取與整合可以根據知識目標,結合課時安排進行。
第一課時:壓強與液體壓強
筆者通過4道習題考查知識目標(1)(2)。題1主要是檢測學生是否記得壓強公式并進行計算。題2是分析題,考查的是“日常生活中如何增大/減小壓強(會分析)”,目的是落實學生動筆去寫。題3讓學生推導液體壓強的公式,再一次復習了壓強公式,并加深了對液體壓強公式的理解。
題4:如圖1所示,水平地面上甲、乙兩圓柱形容器中的液面相平,A、B兩點液體的壓強分別為 pA、pB (ρ酒=0.8×103 kg/m3 ,ρ水=1.0×103kg/m3)
(1) 求水內B點受到水的壓強:(g=10N/kg)
(2)分析pA、pB 的大小關系,寫出分析過程。
這里既考查了p=ρgh的簡單計算及對h的理解,又進一步考查p=ρgh的應用。第(2)問要求分析比較兩點的壓強,這里命題的目的之一是檢查學生是否真的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若學生只是隨便套用控制變量法或只是“背情景”,就會認為ρ和h都不同,不能比較。所以我們在習題的選取與整合時要思考如何最大化地發(fā)揮習題的檢測功能。
第二課時:大氣壓與液體壓強
同樣通過4道題考查知識目標(3)(4)。其中題7、題8是根據《陽光學業(yè)評價》中的
題7:如圖2所示,分析有什么方法可以讓飲料被壓上吸管?
原題如下:
題8:取兩張白紙,使其平行自然下垂,然后在兩紙的中間向下吹氣。如圖3所示,動手實驗并分析兩紙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原題如下:
題7、題8,在《陽光學業(yè)評價》里原題以填空形式呈現(xiàn),筆者認為原題的呈現(xiàn)方式更適合在新課中使用,一步步引導。在復習課中,將填空改為分析題, 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單單根據以往的情景而反應出答案,避免了學生“背情景”。其中題7將原題“吸飲料”改為學生分析方法,也是讓學生根據基本的受力分析,去分析只要能使瓶子內外形成壓力差方法都是可行的,這也避免了學生“背情景”、“背答案”。
通過這樣的整合,在復習課中題量不會大,又逐一突破復習目標。因為在習題的整合時大膽地砍了題,教師在講解時就有足夠時間落實解題思路。
3.以習題為抓手,落實解題思路
習題精選、改編、整合后,要怎樣使用?這是在教學中要思考的問題。在復習課中,習題的功能除了是檢測、鞏固知識點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方法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結合學生情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著眼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講解時引導學生抓住本質解決問題,培養(yǎng)物理思維。
如以上《壓強》復習習題的講解,教師要緊緊圍繞公式及受力分析,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分析方法。如題2、題4等的講解,要教給學生的解題思路是判斷一個物理量的變化或大小,應該跟計算一樣,抓住公式逐一找出相關的物理量,而不是簡單地灌輸控制變量法的觀點。又如題7、題8的講解,要教給學生解題思路是根據問題,明確研究對象,并將問題轉化為物理語言,如題7中從問題出發(fā),飲料被壓上吸管指的是什么?(有一段液柱被壓上吸管),再結合力學問題的基本方法受力分析找出各力的關系(如圖4):
分析:液柱靜止,p內S+G=p外S,即要使p內
教給學生最本質的東西,比起多情景訓練要省時、高效,同時不要給學生小結太多的二級結論,這樣只會加重學生記憶的負擔。
二、如何有效編寫習題
1.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思維習慣為出發(fā)點編寫習題
物理的學習,離不開良好的思維習慣。像物態(tài)物化現(xiàn)象,例子很多,若學生不懂得判斷的方法,只是盲目記憶,不但效率低,分析能力也不能得到提高。筆者在《物態(tài)變化》單元復習中,編寫這樣的一道題:
分析下列現(xiàn)象中,找出物質的始末狀態(tài),并填寫相應的物態(tài)變化名稱。
從命題意圖分析,這既符合課標中的要求“列舉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狀態(tài)的物質及其應用”,也幫助學生養(yǎng)成思維習慣:凡判斷物態(tài)變化,先找出例子中物質的初態(tài)及末態(tài),然后對應上相應的物態(tài)變化名稱,而不需要去記憶大量例子。對于筆者所在的農村學校學生,學生在“模仿”過程中思維習慣就慢慢養(yǎng)成了。
2.巧用生活素材,編寫習題
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無處不在,選擇合適的生活素材編寫習題,既可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運用,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及提取信息的能力。筆者在《物態(tài)變化》單元檢測中,給出測溫槍的參數(shù)說明,編寫了如下習題:
圖5所示是某型號測溫槍的參數(shù)說明,用于測量體溫時,該測溫槍的測量范圍是__________________。能否用該測溫槍測量剛煮沸的某食用油表面的溫度?? ________________。說出你判斷的依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標準大氣壓下該食用油的沸點是335℃)
測溫槍學生并不陌生,但不一定有認真讀過其參數(shù),利用生活常見物品命題,學生做習題的興趣跟積極性也得到提高。
3.結合新中考要求,習題的呈現(xiàn)形式不局限于“紙筆”練習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物理實驗操作考試成為評價學生物理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越來越得到重視。因此,在習題的編寫上,不能只局限于“紙筆”練習。如《物態(tài)變化》一章書,在課后習題的設計上,可以設計以下習題:
題1:利用家里的溫度計測量并記錄一天中不同時間的氣溫,利用家里的體溫計(或測溫槍)分別測量并記錄自己腋窩、手心、額頭等不同部位的溫度。并將測量結果與同學分享。
題2:請你動手做一做下面的實驗并試著分析看到的現(xiàn)象:將一瓶罐裝飲料放在冰箱的冷凍室,過兩天后從冰箱中拿出來(此時飲料已經全部變成了固態(tài)),飲料瓶外壁會慢慢出現(xiàn)一層白霜,過一段時間后,這層白霜變成了水,用毛巾擦掉這層水,過一會后飲料瓶外壁又會重新附著一層水珠。
操作類習題的設計,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有效整合及編寫好習題,才能發(fā)揮習題在教學中的最大作用,學生所進行的訓練才是有意義的,才能獲得最大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煥軍.基于學生實際 設計物理習題[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7,46(14):26
[2]翁東海.有效整合習題 提升教學品質[J].福建中學數(shù)學,2017(12):35-38
(作者單位:廣州市番禺區(qū)石碁第四中學,廣東? ?廣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