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建萍
通過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要不要區(qū)分metonymy(以下簡稱M)和synecdoche(以下簡稱S)這兩個修辭格,國內(nèi)外不同的專家學(xué)者持有不同的觀點。
如藍純在他的《修辭學(xué):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就把M和S同時包括在意義類詞格“借代”這個條目下。他說:我們這里討論的借代包括S和M兩種情況。在實際使用中,S和M之間的區(qū)別不大,早在18世紀(jì),蘇格蘭修辭學(xué)家George Campbell就質(zhì)疑過區(qū)分這兩個修辭格的必要性。本書中我們將S和M統(tǒng)稱為“借代”。(藍純,2010)
而更多的語言學(xué)家傾向于區(qū)分M和S。如李樹德和馮奇在《英語修辭簡明教程》一書中指出:提喻是英語中的一種修辭格,經(jīng)常與另一種類似的修辭格相混淆,即轉(zhuǎn)喻。一些英語修辭學(xué)書籍把這兩者放在一起,加上一些專家學(xué)者對這兩種修辭格的看法不一致,使初學(xué)者更加困惑。(李樹德、馮奇,2003)
馮翠華在《英語修辭大全》一書中也做了如下闡述:提喻經(jīng)常與轉(zhuǎn)喻混淆,有時甚至被當(dāng)作同義詞對待。這并不奇怪,因為兩種修辭都涉及替代。(馮翠華,1995)
張秀國在《英語修辭學(xué)》一書中說:轉(zhuǎn)喻和提喻都涉及替代。許多語言學(xué)家認(rèn)為提喻是轉(zhuǎn)喻的一種亞型。轉(zhuǎn)喻和提喻是兩種語言的混淆,人們很難區(qū)分它們。但這并非不可能。事實上,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是顯而易見的。(張秀國,2005)
胡曙中在他的著作《現(xiàn)代英語修辭學(xué)》一書中同樣指出:轉(zhuǎn)喻(metonymy)和提喻(synecdoche)是非常相似的辭格,以至于18世紀(jì)英國修辭學(xué)坎貝爾(George Campbell)不知道是否應(yīng)該加以區(qū)分。不過,現(xiàn)在不少修辭學(xué)家還是傾向于把它們區(qū)分開來。(胡曙中,2004)
黃衡田更是把metonymy和synecdoche 直接編進了他的《英語易混修辭格》一書中,并對metonymy和synecdoche進行了詳細(xì)的闡述和分析。(黃衡田,2001)
在謝祖鈞編著的《英語修辭》一書中,他指出:與轉(zhuǎn)喻相似,提喻也存在于英語修辭中。 轉(zhuǎn)喻和提喻相當(dāng)于中文中的借代。(謝祖鈞,1988)
在李鑫華的《英語修辭格詳論》一書中,明確指出:既然提喻所涉及的也是一種指代的關(guān)系,那么,它就容易與借代相混淆。所以學(xué)習(xí)提喻辭格我們首先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能把提喻與借代區(qū)分開。凡研究過這兩個辭格的人都知道這兩種辭格很難區(qū)分開來。但是,很難區(qū)分并非不能區(qū)分。(李鑫華,2000)
由上可見,國內(nèi)外各語言學(xué)家對這兩個修辭格的區(qū)分眾說紛紜,各執(zhí)一詞,那么到底這兩個修辭格要不要區(qū)分、如何區(qū)分呢?下面我們就從定義、特點、理論基礎(chǔ)等角度出發(fā)對這兩個修辭格做一全面的對比和分析。
關(guān)于英語的metonymy(中文通常被譯為轉(zhuǎn)喻、借喻、借代),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是這樣解釋的:Metonymy是一種修辭手法,即用一個事物的名稱代替與之相關(guān)的其他事物的名稱。換句話說,“metonymy”是一個事物代替另一個事物的名字,當(dāng)然這個事物是和另一個事物相關(guān)的。這個解釋基本上符合希臘語中“名字的改變”的原意。
Microsoft Encarta Dictionary(2007) 對metonymy的定義是: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n attribute of something is used to stand for the thing itself, e. g. ’ Laurels’ when it stands for ’ glory’ or ’ brass’ when it stands for ’ military officers’。”意思是說,metonymy這種修辭手法是某物的屬性被用來代表該物本身,例如當(dāng)它代表“榮耀”時稱為“l(fā)aurels桂冠”,當(dāng)它代表“軍官”時稱為“brass銅”。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解釋為:Metonymy是一種修辭手法,用一個事物的名字、它的一個屬性的名字或者一個密切相關(guān)的事物的名字來代替它的名字。
黃衡田(2001)在《英語易混修辭格》一書中指出:M 是事物甲的名字,而不是事物乙的名字,事物甲和事物乙在某些方面密切相關(guān),但沒有相似之處。當(dāng)你想到甲的時候,也就是你想到乙的時候。換句話說,就是用與甲密切相關(guān)的乙來代替甲。
除此之外,Lee’s Rhetoric and Composition對metonymy的定義如下:轉(zhuǎn)喻是一種修辭手法,用來表達所說的事物和所指的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以這種方式,提到一個就暗示了另一個。也就是說,轉(zhuǎn)喻表達的是所說的事物與聯(lián)想所指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它們之間有著由此及彼的緊密關(guān)系。
馮翠華(1995)在她所編著的《英語修辭大全》一書中解釋如下:轉(zhuǎn)喻這種修辭手法是用一個事物的名字代替另一個事物的名字。被替代的名稱可能是另一個名稱的屬性,或者與另一個名稱密切相關(guān)。換句話說,它包括一個“名字的改變”,代替的名字暗示了這個指代的東西。
郭霞、尚秀葉(2008)在《大學(xué)英語寫作與修辭》一書中說:metonymy 源于希臘語,意為“a change of name”。轉(zhuǎn)喻是通過相近的聯(lián)想,借喻體代替本體,也就是說,轉(zhuǎn)喻不僅僅是比喻,它不是說原始的東西,而是直接使用比喻的東西代替原始的東西。
胡曙中(2004)在《現(xiàn)代英語修辭學(xué)》一書中也提道:轉(zhuǎn)喻是用一個屬性或隱含詞來代替它所要表示的事物或人。如:用crown 代表royalty, 用mitre代表bishop,用wealth 代表 rich people, 用 brass 代表 military officers, 用 bottle 代表 wine, 用 pen 代表writers.
張秀國(2005)在《英語修辭學(xué)》一書中更是詳細(xì)闡述了metonymy的定義:“轉(zhuǎn)喻”這個詞來源于希臘語metonymia,意思是“改變名字”。 就像隱喻一樣,它是語言的一種比喻用法,包括用一個事物的名稱代替另一個事物的名稱。 例如,一個指稱對象(被引用的東西)的名字被一個以某種語義方式相關(guān)的屬性或?qū)嶓w的名字所代替,或者被空間上的接近或其他原因所代替。
綜上所述,M 是一種修辭格,其中所說的事物不是直接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與之有著不可分割關(guān)系的事物來表達的,即相似事物之間的類比,這不是一個同質(zhì)的概念,而是一個近似的概念。這兩個概念緊密聯(lián)系,相互依賴。M 強調(diào)的不是相似性,而是聯(lián)想。為了給讀者或聽眾留下深刻印象,不僅要聯(lián)想到正在寫的東西,而且要聯(lián)想到正在說的東西的特點,如White House指的是美國總統(tǒng)府,而No.10 Downing Street則指的是英國首相官邸。
M是英語中最常見和最廣泛使用的修辭格,對爭論、解釋,以及對人、事物、對象等的描述中都是有用的。它的基本功能是使事物或人物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使人們能夠看到、感受和理解,從而增強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具有具體化、形象化、含蓄化、幽默化、諷刺化等功能。
M包含本體和喻體,二者之間存在著借代關(guān)系。如:What is learned in the cradle is carried to the grave. (從搖籃里學(xué)到的東西會一直帶到墳?zāi)估铩#ヽradle和grade都是喻體,相對應(yīng)的本體是孩提時代和死亡。指稱對象(喻體)與隱含事物(本體)之間存在著多種借代關(guān)系。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通過下列幾種方式進行表達:
(1) 以典型的人體組織、器官或部位代指人的抽象行為或能力。
You have a green thumb. 你具有園藝技能。這里的green thumb表示園藝技能。
(2) 以作家名代替作品或觀念。
Have you read Mark Twain? 你讀過馬克·吐溫的著作嗎?
(3) 以局部地名代整體名,或以產(chǎn)地名代產(chǎn)品名。
Would you like a glass of Huangshan Maofeng?
(4) 以資料或工具代替事物的名稱。
When the war was over, he laid down the sword and took up the pen. sword指的是武器,pen指的是寫作事業(yè)。
(5) 以容器、房舍借代內(nèi)含之物。
The kettle (=the water in the kettle) is boiling.
(6) 以商標(biāo)代產(chǎn)品。
Our Sony worked well. 我們的索尼很好。Sony指索尼牌收錄機。
(7) 以典型的特征代替特征的所有者或物。
The red hair walked into the classroom. 紅頭發(fā)走進了教室。
(8) 以地名指政府、組織機構(gòu)或企業(yè)名稱。
Kremlin —the Russian government
Westminster—British Parliament
Wall Street —U.S. financial center
Madison Avenue —American advertising industry
(9) 以人名指國家或人們。
Uncle Sam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John Bull — England, or the English people
Ivan— The Russian people
(10) 以動物名指國家或政府。
British Lion —England or the English government
the bear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or the Soviet government
(11) 以事物指職業(yè)。
the bar — the legal profession
He has been called to the bar.
the bench — position or office of judge or magistrate
(12) 以鳥獸魚蟲指人。
Mrs Smith is nice but her husband is such a bear that nobody likes him.
She is a social butterfly.
He has been appointed to the bench.
(13) 以穿著代替人。
Are we boys going to be beaten by a bunch of skirts(=girls in skirts)?
下面是幾種比較典型的借代性聯(lián)系:
(1) 借象征代替事物的名稱或者通過講特征或特定的環(huán)境,讓人聯(lián)想到具有該特征的或該環(huán)境下的人,例如:
The field was won after two hours of bloody fighting. 這里的the field 實際上指的是the battle 。經(jīng)過兩個小時的浴血奮戰(zhàn),戰(zhàn)斗取得了勝利。用戰(zhàn)斗場地指代戰(zhàn)斗。
(2) 原因和結(jié)果相代
He (fish) desperately takes the death.它(魚)不顧死活地吞下致命的魚鉤。句中the death(死亡)指hook(魚鉤)。魚吞下魚鉤,便會落入漁人之手,必然是死路一條。這樣death代替了引起死亡的原因(hook)。
(3) 用感情的稱謂代替感情所施加的對象。
She is coming, my life, my fate.(Tennyson) 她來啦,我的生命,我的命運。句中用稱謂作者對她的感情的life(生命), fate(命運)代替她(she).
另外,一些禁忌語也屬于M范疇,例如美英對廁所一詞創(chuàng)造了不少代用詞:women, men, retiring room, washroom, ladies, gents, public comfort station 等。對女廁所的名稱更多:powder room, rest room, dressing room, cloak room, lavatory等。
S有時被譯成提喻,這個詞源自希臘語,本義是“共同擔(dān)起”(taking up together)。Webster’s Thir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對S的定義是:提喻是以部分代替整體或以整體代替部分;以類屬代替其中一種或以一種代替其所在的類屬;以原料代替用該原料制成的東西。(藍純,2010)該辭格中的兩事物只是相關(guān),并沒有相似之處。(黃衡田,2001)
提喻應(yīng)該算是借代的一個分支,或者說,是借代側(cè)重于某些方面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提喻側(cè)重的方面在哪里?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在解釋S時說得很清楚:提喻這種修辭格是用一個部分代表一個整體,用一個個體代表一個類別,用一種材料代表一件事物,反之亦然(例如:面包替食物,軍隊替士兵,銅幣替便士)。(李鑫華,2000)
郭霞、尚秀葉(2008)在《大學(xué)英語寫作與修辭》一書中說:提喻這種修辭格中只有一個事物,但事物的原始名稱并沒有給出,而是借用了另一個名稱。代換的方式有人與物的代換、部分與整體的代換、單數(shù)與復(fù)數(shù)的代換、抽象代替具體、具體代替抽象等。
張秀國(2005)在《英語修辭學(xué)》一書中如此說:“ synecdoche”這個詞來自希臘語“ syneckdoche”,意思是“一起接受”。根據(jù)牛津詞典,提喻法是“一種用更全面的術(shù)語表示不太全面的術(shù)語或反之亦然的術(shù)語;作為整體或部分表示整體,作為種類表示屬類,作為屬類表示種類,等等。”
謝祖鈞(1988)在《英語修辭》一書中說道:與轉(zhuǎn)喻相似,還有一個 S(提喻),與轉(zhuǎn)喻一起,相當(dāng)于漢語中的借代。提喻也是英語中一種比較常用的修辭格,它與轉(zhuǎn)喻一樣在使用時只出現(xiàn)喻體,本體隱藏在喻體之中。提喻一般是指用小的代替大的,或者反過來以大代小等等。
總而言之,提喻是英語中一種重要的修辭格。這種修辭格應(yīng)該選擇事物最突出和最明顯的特征來代替事物的名稱。提喻可以恰當(dāng)?shù)剡\用,突出事物的特點,使語言生動形象。同時,提喻內(nèi)涵豐富,能充分表達作者的情感。提喻運用得當(dāng),能使語言表達簡潔、生動、具體、形象,避免重復(fù)、多余,并給人以新鮮感。
英語的提喻有以下幾種表達方式:
(1) 部分和全體互代。
He deserted to save his skin. 他當(dāng)了逃兵以茍全性命。
(2)用抽象代替具體或具體代替抽象。
I have his ear, of course. 當(dāng)然,他聽我的話。這里用ear來暗示他聽我的話,具體代抽象,既形象,又生動。
He has a smooth tongue. 他有流利的口才。以具體的舌頭代替抽象的口才,其義若漢語的“巧舌如簧”。
(3) 單數(shù)代替復(fù)數(shù)。
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the ape in the character of a Frenchman. 這里的tiger和ape是單數(shù)代復(fù)數(shù),指代虎類動物和猿猴類動物,這句話中的tiger和ape指的是法國人殘暴和狡猾的性格特征。
(4) 用某個人代替與其相似的一類人。
通常在用某個人代其相似的一類人時,所借用的這個人要具有某種典型特征才能代指具有這種特征的一類人。這時專有名詞變成了普通名詞。如:
But there are few incipient Lambs and Beerbohms in college composition course. 句中作者以Lamb和Beerbohm代表象他們那樣文思敏捷、才華橫溢的青年。
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 他是本世紀(jì)的牛頓。
(5) 種類互代。
用種代表類:用 vessel 代表 ship, 用 weapon 代表 sword, 用 creature 代表 man, 用arms 代表 rifles, 用 vehicle 代表 bicycle。
用類代表種:用bread代表food, 用cutthroat代表assassin。
(6) 用構(gòu)成某東西的材料代表那樣?xùn)|西。
用 silver 代表 money, 用 canvas 代表 sail, 用 steel 代表 sword。
不可否認(rèn),要區(qū)分M和S是比較麻煩的一件事情,有些例句到底是借代還是提喻,甚至一些修辭學(xué)上的專家意見都很難統(tǒng)一。例如,馮翠華教授(1995)就認(rèn)為:“The container for the thing contained or vice versa” 屬于提喻的范疇,并且還舉了兩個例子:
The kettle is boiling. ( kettle = the water in the kettle)
Two beers please. ( beers= two glasses of beer)(馮翠華,1995:188)
而根據(jù)上文,以上兩個例子應(yīng)該屬于M下的第5條:“以容器、房舍借代內(nèi)含之物?!?/p>
He is fond of the bottle. 他喜歡喝酒。bottle指酒。
The kettle (=the water in the kettle) is boiling.
另外,在某種情況下,一種說法從一個角度來看是提喻,比如在“Cetewayo had ten thousand spears at his command.” 和 “Lord Roughbore was out on the moors with a party of guns.”這兩個句子中,“spear”和“gun”從由工具想到人的角度來看,可以被認(rèn)為是“warrior”和“sportsman”的轉(zhuǎn)喻,但是,同樣也可以從象征代替種類的角度來說它們是“warlike power”和“game shooting ”的提喻。
那么,如何才能把提喻與借代區(qū)分開呢?
李鑫華(2000)認(rèn)為要區(qū)分這兩個修辭格,最重要的是在判斷本體和喻體之間是否是隸屬與非隸屬的關(guān)系,如果是隸屬的關(guān)系的,就是提喻,如果是非隸屬的關(guān)系的,就是借代。他在《英語修辭格詳論》一書中是如此解釋的:
盡管提喻與借代都是用A代替B,盡管可以把提喻看作借代的一個分支或者說是借代側(cè)重于某些方面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但二者之間還是有區(qū)別的。當(dāng)兩樣事物互相沒有隸屬關(guān)系但又關(guān)系很緊密,說到其中一樣就使人很快聯(lián)想起另一樣來的是借代;兩者之間有隸屬關(guān)系或用局部代替全部或用全部代替局部的就是提喻。
如:Let’s drink a cup or two. 中的cup 是借代,指代wine或者其他的飲料,這是因為wine常置于cup 之中,cup 與 wine 關(guān)系密切,說的cup, 人們便聯(lián)想到wine。這就是借代的特點,借用與某事物關(guān)系密切的東西來表示該事物。即借用A來表示B,但前提條件是A必須與B關(guān)系密切。
但是在下面這句話中的 hand 卻是提喻。They were short of hands. 他們?nèi)狈θ耸?。雖然hand 和人關(guān)系同樣密切,但之所以把hand 看作提喻而不是借代,原因是說話人出發(fā)點的不同或側(cè)重點不同,用cup 代wine, cup 與wine 之間只是相依相存的關(guān)系,兩者之間沒有局部與整體的關(guān)系。而hand代worker 是局部代全體的關(guān)系,說“手”不夠,指的是“人”不夠。手是身體的一部分,人們的勞動主要靠手來操作,正是這一點,讓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說話人的側(cè)重點正借此用“局部的手”來代替“全局的人”。
同樣的詞匯或相類似的詞匯到底是借代還是提喻要看語境,寓意不同,則辭格迥異。如:She was to be sure a girl, who excited the emotions, but I was not one to let my heart rule my head. 中的heart 和 head 是借代,而同樣是這兩個詞在以下的句子中卻是提喻:We had dinner at ten dollars a head. / Yet there were some stout heart who attempted resistance. 這是因為單詞雖然一樣,但由于寓意不同其分屬的辭格也就不同。借代中的heart 指的是emotion, head 指的是thinking,互不隸屬,符合借代的定義。而提喻辭格里的head借頭指人,局部代全體;第二句heart也指的是人,亦是局部代全體。
以具體的一種東西代表類或以類代替具體的一種東西也是典型的提喻辭格,因為這實際上也還是以局部代替全體或全體代替局部。它們之間依然是隸屬的關(guān)系。The world is still ignorant of the fact. 此處world 是用“世界”這個整體指代組成世界的各個部分,包括政府、民間機構(gòu)、宗教組織乃至所有的人等等。這是提喻的“整體指代所有組成部分”的特點。
The women here were all dressed in cottons. 此處棉花指棉花做成的棉質(zhì)衣服,存在一種隸屬關(guān)系。
通過對兩個辭格的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兩點。
借代之所以能用不同于第一種的第二種事物取代第一種事物,是因為借代的語用基礎(chǔ)是:第一種事物和第二種事物之間存在常規(guī)共存關(guān)系。由于A和B之間的長期密切關(guān)系,它們是共存的。正如列文森(Levinson)所說,“常規(guī)印象關(guān)系”(stereotype relationship)已經(jīng)被社會的集體意識所接受,形成了當(dāng)提到乙時自然與甲聯(lián)系在一起(如提到十字架,教會就會浮現(xiàn)在腦海中;提到王冠,你就會想到王權(quán)或軍權(quán))。(李鑫華,2000)
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看,借代的產(chǎn)生和形成取決于人們在常規(guī)共存的基礎(chǔ)上的聯(lián)想能力。借代的要義是取代,用一事物的名稱取代另一事物,其構(gòu)成的基礎(chǔ)在于這兩個事物之間存在著常規(guī)共存的關(guān)系。正是基于這種常規(guī)共存,人們才能由乙事物聯(lián)想到甲事物。而基于這種聯(lián)想,才能用乙事物取代甲事物。(李鑫華,2000)借代只能作為句子中的載體來表達,既不能作為主體,也不能出現(xiàn)比喻詞,這在公式中是很難表達的。對于借代來說,直接用B代替A,然后是對B的描述,把A和B聯(lián)系起來的任務(wù)留給接受者,也就是聽者,所以從交際效果的角度來看,借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接受者的參與,接受的效果直接決定了言語交際的成敗。(李鑫華,2000)
借代有三個要素:思想的對象,其他事物,以及聯(lián)想的點。例如,借代中的思想對象,用一個簡單的圖表來表示。
另一方面,借代涉及一個基于經(jīng)驗或約定共存的聯(lián)想性思維過程。這個聯(lián)想思維過程有三個方面,從B 到 C,最后到 A。
句子計劃中的主題結(jié)構(gòu)(thematic structure)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主語謂語的問題,二是已知信息與新信息的問題,三是框架和嵌入的問題。一般來講,句子有了主語和謂語即向聽者與讀者提供了一個框架,提喻詞如果是賓格詞的話,其所完成的任務(wù)只是嵌入問題,而不會影響句子的整個框架,如They employ eighty hands. 一句中,用hands或用workers都不影響句子的結(jié)構(gòu)框架。甚至在主格上用提喻也不會影響句子的框架,如Great minds think alike.一句中,用minds或men做主語,在框架上是沒有什么不同的。在句子的形式已確定的前提下,說話人考慮用哪些詞來表達自己的命題要遵循效率原則(functional principle)。這些原則包括:
6.2.1 涉及局部代替全體時:此局部往往是全體的要害之處
如I gave him a hand when he was in trouble. 他困難的時候我?guī)土怂话?。在表達“幫助”這一命題時,人們心理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手”。這樣,以“手”代人,以“hand”代替“person”便是一語中的、擊中要害式的以局部來代替全體。這既是提喻的心理基礎(chǔ),同時也是提喻這一辭格在句子計劃與句子成分計劃中的魅力所在。
6.2.2 涉及以全體代替局部時:總體的感覺大于或強于局部的感覺
如The taxi conked out.出租車出故障了。一般來講,機動車出毛病多半出在發(fā)動機上,所以The taxi conked out.= The taxi’s engine conked out. 然后,當(dāng)車子突然停下來的時候,人們的第一感覺就是車子故障的整體感覺,所以感覺因素是在表達語意和規(guī)劃句子成時選擇詞語時必須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6.2.3 涉及具體代替抽象或抽象代替具體時:著眼點在于表述的生動
如He is now left without a roof. 一句中用roof就比用house要生動得多。
嚴(yán)格來說,metonymy和synecdoche在本質(zhì)上并沒有很大的不同。這兩個修辭格都是用一樣?xùn)|西代替另一樣?xùn)|西。事實上,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只是人為的規(guī)定。但是不管怎么樣,我們還是要從這兩個辭格的定義、特點和理論角度出發(fā),掌握它們在不同上下文中的意義,然后做出判斷,避免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