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遠(yuǎn)清
2018年臺灣的夏日熱浪翻滾,讓人無處逃逸。朋友建議到臺北武昌街“江夏推拿”去消暑。那里有涼爽的空調(diào),有舒適的床位,有熟練的推拿師。于是我乘計程車來到武昌街,到“江夏推拿”選好一個包間,讓技師為我松骨。
技師問我:“你是‘陸胞吧?”
答:“我來自武漢,我姓古。你莫不是與我同宗吧?”
“不,我姓黃。”
好一個姓黃!我赴臺前,專門讀過武漢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楊國安教授有關(guān)“黃”姓的研究論文,得知今天的臺灣,黃姓是第三大姓,人口眾多。這么多黃姓人,其實都是大陸移民遷徙到臺灣的后裔。并不姓“黃”的楊教授竟如此推崇與黃河、黃山乃至黃皮膚連接在一起的“黃”姓,我有點失落,因我的“古”姓竟不入他的法眼。本來,“古”姓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都不能算是大姓。君不見,有些大陸電視連續(xù)劇出現(xiàn)姓“古”的人,往往與古董、古怪、古舊、古板或古惑仔相連。甚至人死了也稱“作古”,我這個古姓真夠倒霉的,這就難怪在某些編劇筆下的“古”姓人,不是奸商就是特務(wù)一類的反面人物。
技師得知這一點后,安慰我說:“古惑仔絕不是古姓的代表,像古玉、古典音樂、古典建筑、古代文化,非用‘古字不可,況且還有‘前無古人的說法。我倒覺著這‘古姓的‘古,正可用來考古——考證我們黃姓的歷史淵源,考證黃姓有哪些獨特的文化,考證近代的黃遵憲、黃興,還有語言學(xué)家黃侃、黃焯,以及宋朝的黃庭堅如何成為歷史上的文化名人。”
這位技師一談到自己的姓氏,便引經(jīng)據(jù)典。我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在武漢大學(xué)求學(xué)時上古代漢語課的老師黃焯,他居然知道。可見,這位技師絕非“引車賣漿者流”。我問他有無受過高等教育,他說當(dāng)年報考過臺大,因外語不及格名落孫山,但這沒有改變他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熱愛,以及對自己姓“黃”所帶來的自豪感。
“江夏推拿”的技術(shù)是一流的,但周邊環(huán)境倍感陌生。因為武昌街到處都是繁體字。好在有這位健談博學(xué)的技師做伴,不再覺得寂寞和陌生。雖說他是臺灣人,我是大陸人,但聊到中國的姓氏文化便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我說:“我是學(xué)文學(xué)的,兩岸的黃姓有一個特別共同點,即八句認(rèn)祖詩,你知道嗎?”他說當(dāng)然知道。于是,他一邊與我“推拿”,一邊用“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的聲調(diào)朗讀:
駿馬匆匆出異方
任尋勝地立綱常
身居外境猶吾境
久住他鄉(xiāng)即故鄉(xiāng)
朝夕莫忘親命語
晨昏須敬祖宗香
唯愿蒼天垂庇佑
三七男兒總熾昌
如今遍布臺灣的黃姓祠堂與家廟、家譜里,都有這八句認(rèn)祖詩(個別字句不太一樣)。黃姓內(nèi)部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只要是黃姓宗人背誦下這八句認(rèn)祖詩,無論闖蕩到異鄉(xiāng)何處,都會受到同是黃姓族人的接濟與幫助。這個傳說,再現(xiàn)了黃姓進取四方的豪邁和艱辛。同時也傳遞出黃姓互相扶持的溫暖的“家”文化。
“家”文化的核心是團圓。在團圓意識下,聚與散是永恒的話題。當(dāng)然,我這個“古”姓不可能與“黃”姓聚居在一起。睦宗敦族,卻是我們共同的追求。盡管“古”姓人也不肯輕易離開祖居之地,但出于謀生和發(fā)展的需要,“古”姓人也移民,而且多半從河南移出,客居廣東;“黃”姓當(dāng)然不是客家人,但其漂泊、遷居也從未停止過。甚至可以說,黃姓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行走在路上的移民史。明清數(shù)百年間,前后歷經(jīng)許多重大歷史節(jié)點,以漳、泉二州與粵東黃姓為主的移民大軍,源源不斷涌入臺灣,登陸金門、鹿港、臺南、大溪、艋舺等地,又從這些地方向全臺灣擴散,這才形成“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局面。
在我看來,楊國安教授的新作《江夏黃在臺灣》的意義,是為兩岸乃至全球的黃姓寫了一部詳實可靠的“家史”。姓氏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開始,雖然暌違山海之遠(yuǎn),卻共有同一個姓氏,“本家”的親切可以祛除形形色色的陌生。為什么?姓氏的背后,是中國人關(guān)于血緣、宗族、家國一切認(rèn)知的承載。
黃姓是中國的大姓,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也在傳承的過程中形成了諸多獨特的黃姓文化。說到黃姓的忠義精神,很多人會自然地想起春申君黃歇,滔滔奔流的黃浦江,是對他席不暇暖奔走國事的最好見證;近代的黃遵憲、黃興,皆是黃氏子孫義于國事的代表。說到黃姓的孝友文化,黃香溫席和黃庭堅的滌親溺器,是歷代傳頌的孝道榜樣。忠義、孝友之外,對讀書的重視,積極的開拓精神和敦宗睦族的團結(jié)、和合情懷,皆是黃姓家史中可大書特書之處。
《江夏黃在臺灣》的重心在于臺灣黃姓,黃姓遷臺的歷史路徑,跨過黑水溝的種種艱辛,初入臺灣的篳路藍縷以及扎根農(nóng)業(yè)、發(fā)展商業(yè)的實干之路,讀來令人動容。其實,黃姓在臺的歷史也是大多數(shù)臺灣人的縮影。通過臺灣黃姓,我們看到的是臺灣所有民眾奮斗的歷史。
盡管中國人講究安土重遷,不肯輕易離開祖居之地,但迫于謀生和發(fā)展的需要,黃姓的移民和遷徙從未停止過。該書還在于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深度反映和理解兩岸文化交流的必然。我們常說,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是所有海外華夏子孫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所有華夏子孫的魂,江夏黃就是這句話最好的注腳。遷居在臺灣的黃姓人,無論開枝散葉于寶島何處,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姓氏由來與祖居之地。我們常??梢钥吹絻砂饵S姓的“江夏堂”是共同的,黃姓的始祖是共同的,黃姓的家譜是共同的,黃姓的家訓(xùn)、家風(fēng)是共同的。如此多的共同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的血緣、歷史和文化的交流,也是不能隔斷的聯(lián)系。
正因為聚居在一起認(rèn)祖歸宗,江夏成為黃姓郡望之地。有聚就有散,黃姓從江夏故地向外遷徙,從大陸移民臺灣,從中國走向世界,江夏黃的名聲也隨之播遷天下,這就是那句著名的“天下黃姓出江夏”。
到臺灣旅游的湖北人,多喜歡在黃昏時刻來到臺北武昌街,懷想那大陸傳過去的以黃姓為代表的文化。今天的臺北武昌街,炫目的是色彩的熱鬧,張揚的是“江夏推拿”的放松和快樂,當(dāng)然還有黃酒和音韻鏗鏘的八句認(rèn)祖詩。
在蒼茫的夜色中,不論是臺灣的黃姓還是大陸的黃姓,都在人間趕路。時而驚濤裂岸,時而波瀾不驚;時而光輝燦爛,時而波平如鏡。有道是:兩岸一家親。兩岸的黃姓都是為了振興中華而趕路的人。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