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忠
摘? 要:閱讀和寫作一直都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文體又和閱讀以及寫作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掌握好不同學段的文體意識教學。到了高年級,小學生應當能夠辨別不同的文體,能夠掌握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并且可以依照自身的寫作需求選取合適的文體進行寫作。本文首先分析了文體意識下小學語文面臨的教學困境,并提出了基于文體意識的小學語文教學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體意識;困境;教學策略
引言
文體意識指的是人們在創(chuàng)作文章和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對不同模式的文字的理解以及認知掌握,是對讀和寫能力的一種主觀性的再認識。小學語文教師要想提升語文教學水平,引導學生樹立和養(yǎng)成正確的文體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提升文體意識,需要將文體作為突破口,真正掌握文章的文體特點,然后依據(jù)文章的具體內(nèi)容和中心思想選出最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nèi)容,繼而提升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
一、文體意識下小學語文面臨的教學困境
(一)教師不重視文體教學,教學模式單一固化、毫無特色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教師一般都是根據(jù)自己的教案組織教學,因此教學手段的不同一般都是體現(xiàn)在教師的教案上。長久以來,小學語文教師為了能夠方便備課和教學,對于所有文體的文章都是采用:創(chuàng)設相應情境-進行整體感知-品味文章語言-進行主題探究-最后拓展延伸的模式去開展教學。這種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將文體的特征淡化了,并不是因“體”施教,本該生氣勃勃的課堂變得死氣沉沉。例如,在講解小說這一文體的文章時,再使用上述的統(tǒng)一教學模式組織教學顯然會讓教師感到疑惑。一般來說小說這一文體的主體是人物刻畫、環(huán)境描寫以及情節(jié)的發(fā)展,因此教學過程中這三方面應當是教學的主體內(nèi)容,如果教師還是用原先的模式備課,顯然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的文體素養(yǎng)。教師應當在備課時將小說的三要素寫入教案之中,在教學時也重點講解這三方面,這樣才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有利于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文章內(nèi)容。
(二)教師文體意識薄弱,很容易出現(xiàn)教學失誤
我國語文新課標在語文課程目標以及內(nèi)容的總目標和內(nèi)容中明確指出學生要能夠明確具體、順利表達出自己的所見所聞、親身體驗以及想法。能根據(jù)實際需求,運用常用的表達方式進行寫作,發(fā)展書面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我們可以看出并沒有明確指出“文體”這一概念,這就使得小學語文教師忽略了文體,導致文體意識淡薄,而由于文體意識缺失導致教學失誤的狀況也就會出現(xiàn),甚至有的教師還沒有意識到錯誤。例如,有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鷸蚌相爭》這一內(nèi)容時,有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鷸的嘴被蚌夾住了,怎么可以說話呢?蚌如果說話就會張嘴,這樣鷸不久可以逃跑了嗎?”針對這兩個問題,教師先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學生無法找到結果,教師就把這個問題推給了作者以及教材的編寫者,甚至建議學生給教材的編輯寫信反映這個問題。很顯然,這個教師缺乏文體意識,他不懂得寓言故事與現(xiàn)實的區(qū)別,將《鷸蚌相爭》這一寓言當做科普文章來講解。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二、基于文體意識的小學語文教學措施
(一)提升教師語文教學素養(yǎng),實行三位一體教學模式
針對教學模式固化單一的問題,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實行三位一體教學模式。這里的三位指的是語文課程的總目標和內(nèi)容、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以及文章的特點,一體則指的是將這三位全部納入教學依據(jù),使其可以融為一體,繼而更好的服務于教學。為了實現(xiàn)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就需要教師重視文體意識的培養(yǎng),根據(jù)文體的不同組織不同的教學模式,這樣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達到教學目標。
(二)提升教師的文體素養(yǎng),進行靈活分類
通過上述的《鷸蚌相爭》的實際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有的教師缺乏文體素養(yǎng),將趣味盎然的寓言故事變成了科普課。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必須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從而找到解決措施。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多多閱讀和研究與文體有關的書籍,提高自身的文體素養(yǎng)。教師在提升文體素養(yǎng)的過程中,由于有的文章在文體分類上存在爭議,因此教師一定要特別注意將分體進行合理的分類。例如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有一篇文章《螳螂捕蟬》,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少年為吳王講述了螳螂捕蟬的故事,目的是告知吳王不要攻打較為弱小的楚國,最終吳王放棄了這一想法。這其中有時間、地點、人物、起由、經(jīng)過以及結果,根據(jù)這個角度來說這是一篇記敘類的文章。但是大部分的教師在講解時把重點放到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上,因此把這篇文章定性為寓言故事。在這種文體分類有爭議的文章中,需要教師進行靈活分類,靈活組織教學。
(三)重視文體的具體應用
小學語文教師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親身體會文化內(nèi)涵和語文知識的應用規(guī)律。這里說的內(nèi)涵以及規(guī)律需要學生能夠深刻掌握文章的內(nèi)容以及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和感情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寫作一些經(jīng)典的不同文體的文章或者是模仿寫作某一個片段進行具體應用,繼而提升學生的文章掌握能力。
(四)根據(jù)不同的文體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組織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不同類型文體的文章,教師在講解這些文章時應當根據(jù)文體的特點組織相應的教學活動,也就是說制定相應的教學措施去應對不同類型文體文章的側重點。教師要能夠具體分析不同類型文體的文章的重點內(nèi)容,并能選取有效的教學內(nèi)容,從而能夠更好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結語
簡而言之,文體意識對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有非常明顯的效果。教師要從思想上重視文體意識的具體應用,提升自身的文體素養(yǎng),在進行具體應用時,要能夠根據(jù)文體類型靈活組織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劉建華 .文體意識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J]. 語文知識,2014(02):60-63
[2]? 汪潮 . 文體意識、文體特點與教學策略 [J]. 語文教學通訊,2013(36):12-13
[3]? 周一貫.“因情立體”,“即體成勢”——切勿忽略文體意識[J].小學語文教師,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