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文作者應另頁提供:(1)工作單位全稱,所在省(區(qū))、城市名,郵政編碼;(2)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貫、職稱、學位、研究方向;(3)將文章題名、作者姓名、工作單位全稱、所在省(區(qū))和城市名、摘要、關鍵詞譯為英文,置文后;(4)獲得基金資助的文章應署“基金項目”標識,并注明項目名稱,項目編號。
二、全文以6 000-10 000字為宜(含英文部分、計空格)。
三、文內標題力求簡短、明確,題末不用標點符號(問號、嘆號、省略號除外)。層次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5級。層次序號采用一、(一)1.(1)1),不用①。
四、來稿應附200字左右的文章摘要、3-5個關鍵詞、中圖分類號,并置于正文之前。
五、文中出現(xiàn)圖表請遵循“圖(表)隨文走、文先圖(表)后”的原則并標圖(表)題。
六、參考文獻(即引文出處)采用國標GB/T7714—2015。按順序編碼制,在引文處按論文中引用文獻出現(xiàn)的先后以阿拉伯數(shù)字連續(xù)編碼,序號置于方括號內。一種文獻在同一文中被反復引用者,用同一序號標示。參考文獻類型以單字母方式標識:M—普通圖書,N—報紙,J—期刊,D—學位論文,R—報告,S—標準,P—專利,G—匯編,C—會議錄,DB—數(shù)據(jù)庫,EB—電子公告;電子文獻須標明其載體類型OL—聯(lián)機網(wǎng)絡([EB/OL])。參考文獻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為:
(一)專著的著錄格式:主要責任者.文章題名:題名的其他信息[文獻類型].其他責任者.版本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頁碼.獲取和訪問路徑.
(二)專著中析出文獻著錄格式:析出文獻作者.析出文章題名:題名的其他信息[文獻類型].析出文獻的其他責任者//專著的作者.專著的題名.版本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析出文獻的頁碼.獲取和訪問路徑.
(三)報紙文章著錄格式: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出版年-月-日(版次).獲取和訪問的路徑.
(四)期刊文章著錄格式: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期刊名稱題名:其他題名信息,年,卷(期):頁碼.獲取和訪問的路徑.
(五)學位論文著錄格式: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
(六)科技報告著錄格式: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
(七)電子文獻著錄格式:(凡屬電子圖書、電子圖書中的析出文獻、電子報紙、電子期刊的著錄格式按上面的(一)、(二)、(三)、(四)項有關規(guī)則處理,此外按本規(guī)則處理)主要責任者.題名:其他題名信息[文獻類型/文獻載體].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獲取和訪問路徑.
七、注釋是對論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置于當頁頁腳,前面用“①、②……”標識順序。
八、外文參考文獻要用外文原文;切忌用中文敘述外文。
九、編輯部有權對來稿做適當文字刪改或請有關專家修改(如不同意,請在來稿中聲明)。來稿一經發(fā)表,按本刊約定付給稿酬,并贈送該期學報兩份。
十、請勿一稿多投。本刊實行稿件雙向匿名評審制度。如在3個月后未收到本刊的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本刊不退稿,請自留底稿。